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女冠-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梳罢单鬟髻,太平把手中那只玉制的发笄插于李元头上,便微笑着回归原位。一直 立于一旁的李仪上前象征性地为李元正了正发笄,就陪着李元回到东房换衣。
初加之后,李元身上这套采衣便要换去,而改作素色的襦裙。不同于那套象征顽童 的艳丽短褂采衣,这套素色襦裙象征着少女温婉柔美之态。换了襦裙,回到堂上,便是 二加。二加前却是循例深拜父母。当李元跪拜于地,望着豆卢氏眼中闪烁的泪花时,心 中也有些鼻酸。
虽然几经周折,可是到底,还是没有寻到阿母的尸骨。在迁回长安前,只能于洛阳 城外为阿母和母妃修了衣冠冡。这,是她三兄妹深埋于心底的悲痛。可是,这样望着豆 卢氏,她又觉得老天已经算是对她不薄,除了阿母外又赐给她这样的慈母,她还有什么 好苛求的呢?
二加后又有三加,分别都是由正宾朗声颂祝词,依次换了钗、冠,又两次返回东房 另换了相配的衣裳。最后却是换了一身朱红的礼服而出。
三加三拜之后,就是及笄礼最重要的部分——“笄字”。如同男子在加冠礼后被长 辈赐字,女子及笄后便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字。而这,几乎是贵族女子的专利。甚至有很 多女子终此一身都没有过“字”。
望着李元,太平微笑,朗声道:“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 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持盈’甫。”说完这一句,她却又压低了声音低声 道:“元元,你自己取的字应是满意的吧”
李元抿唇浅笑,只沉声答:“持盈虽不敏,敢不夙夜祗奉。”
是,持盈这个字,是她为自己取的,借由姑母之口喧示众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她的字,取于《老子》。用意却是为了提醒自己 眼前一切是如何得来,切不可再贪得更多。
深深拜下,李元嘴边笑意未敛,却突听得堂下喧哗大起。
堂中众人闻声侧目,就连一直温然微笑,显得温善儒雅的李旦也皱起眉来。
转目看去,却是王英带着一个内侍匆匆赶入。奔到殿中,还未及细看在场都是什么 人,已经大叫:“大王,事情不……”
还不等他叫出,王英已经一手肘捅在那内侍背上。脸上带着笑上前低声道:“大王 ,奴婢有事禀告。”
李旦何等聪敏,见了王英这样行事,再看那并不似他府中的内侍,人已经立刻站起 身来,笑着拱手谢罪,又以目示意太平转他一起。豆卢氏眼见李旦起身,忙也笑着起身 ,却是满面笑容的招呼盯着李旦背影的宾客,好似刚才根本就没有发生什么事似了。
只是豆卢氏虽然装得风轻云淡,可在场的贵妇也都不是吃素的,一面寒喧,一面却 旁敲侧击,一门心思地想要打探出些消息来。
原来还是主角,已改名作李持盈的李元却是被冷落在旁。
李持盈倒也不恼,只是拉了李仪快步走出,使了紫烟去探听究竟发生何事。又随口 问候在堂下的内侍们,原来一直在殿外的李隆基等人都去了哪里。明明刚才她换衣入殿 时还曾见到他们,怎么现在都不知踪影,就连三郎哥哥的新婚妻子王慧君也不知去了哪 里。
心中奇怪,她硬拖着李仪顺着内侍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走不得多时,就在内宅 一片竹林后远远望见了李隆基等人。大声唤了一声,在大步上前,看清李隆基深沉的面 色时,她微微一惊。
“三郎哥哥,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她惊叫一声,目光已经转向薛崇简。见他与诸 人同样面色深沉,似感慨又似哀伤,不禁心中更觉奇怪。
“元元,不、持盈,”王慧君拉住她,黯然道:“武皇已经大行了……”
脑子一乱,李持盈一时不知作何反应。只觉得脑子里乱糟糟的,心里有些发空。
怎么就会大行了呢?在迁都回长安时,武皇并没有随之返京,而是独自一人留在了 洛阳。可,也不过数月,怎么可能竟然大行了呢?
不自觉地咽了下口水,她有些茫然地望着诸位兄长:“现在,要怎么办?”说不清 楚,心中翻腾着的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个她畏惧、怨恨又敬佩、崇拜着的女人就这样去 了。似乎是突然,却又似乎是注定……
想起那次的探望,想起她星星点点的白发,想起她隐隐的不甘,又觉得,或许,这 样更好……
太过惶惑,她问得唐突,诸人转目看她,却都没有说话。反是王慧君伸手拉住她, “现在先去换下这身礼服。你们也是,都去换了素色衣服,候着。”
李持盈低下头望着身上朱红色的礼服,点头,可动作却仍是缓慢。甚至还是靠王慧 君拖着她才走得快了些。
被王慧君拖着跑了两步,她又忍不住茫然问道:“嫂嫂,武皇、不,皇祖母是真的 去了?”
王慧君回头望她,眼神很是镇定。事实上,在刚才那一群人中,她或许是唯一一个 保持冷静头脑的人了。此刻看着李持盈茫然的神色,和后面有些无措的李仪。她忍不住 喝道:“你们冷静些就算是再伤心,可这种时候绝不能让人抓住把柄了。”
吃她一喝,李持盈也渐渐冷静下来。垂下眼帘,她涩声低喃:“其实,我也知道是 真的,可是,总觉得……似乎皇祖母不是这么轻易就走了的人似的……她,可是那个曾 经象神祗一样宠罩着这片神洲大地的人啊……”
第三章出路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年份。从年初的政变,易帝,改元,复 国号为唐,再到年终时武皇黯然离世,桩桩件件,都充满了戏剧性。可,不管怎样,这 一年,终究还是这样过去了。
有些人,觉得这一年匆促得他还未及看尽繁花似锦;有些人,觉得这一年漫长得象 是一世。
武皇的葬礼极其隆重而庄严。虽然一早她就已经留下遗诏,嘱后人去其帝号,复她 则天皇后之名,与高宗皇帝合葬于陵。可大概在许多人心里,这位荣耀了一世的女人仍 是一位帝王。甚至就连现任皇帝李显也在祭文中数度提及武皇的政绩与荣耀,表明他的 帝位传承于武皇。
在李持盈看来,这篇充满感情的祭文根本就是一种掩饰。虽然三伯父已经贵为帝王 ,可却仍是惧怕天下悠悠众口,深恐被人斥之为不孝。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至登 帝位后,就一直对神龙政变极尽低调处理,就连因功受封的“五王”也少亲近,甚至私 下颇有不满之意。反倒重用一双弟妹以及皇后韦氏的亲族。哪怕是低调如李旦,仍旧担 当了右千牛将军(官名,同羽林军),负责护卫京师。
而大明宫中,韦后权冠后?宫。唯一能在帝后之间如鱼得水,恩宠不减的就只有短 短时间之内就晋位为昭容的上官婉儿。而这一切,除了因上官婉儿手腕圆滑之外,更因 为帝后二人一个是拿不定主意的;一个却是有主意而少文采的;所以上官婉儿就成了帝 后二人实际上的首席智囊,御用秘书。权势之盛远胜武皇之时。
神龙年间,整个大唐最有权势的不是皇帝,不是男人,而正是这些美艳绝伦,风华 绝代的女人们。
韦皇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再加上年代一辈中最意气风发的安乐公主,俨然是 百花园中盛放的牡丹,招摇着冠权天下的富贵之姿。在她们华美的身姿后,李持盈,宛 若园中一株茉莉,虽有清香,却是丝毫不起眼。尤其是在相王和太平等人有意无意的遮 掩下,几乎很少人还记得相王府那个崇昌县主曾在神龙政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武则天的死,大概让参与了神龙政变的人都暗自松了口气。至此之后,再也不用面 对那个可能会沉下脸冷言喝斥“尔等不忠不义”的老妇。可是对于武家人来说,武皇之 死,绝对是雪上加霜的恶耗。
虽然神龙政变后,武家在朝中的势力已经大受抑制。可毕竟武皇尚在,就是皇帝也 不得不心存顾忌。可是现在武皇仙逝,之后会发生什么,谁又敢保证呢?哪怕昔日有“ 李武盟誓”,可人毕竟是善忘的。
葬礼过后,武家一群人悄悄聚于梁王府中,密谋后事。
在武家人中,老一辈最有权势的就是梁王武三思。可是此刻任由一群老少群情激昂 ,他却仍只是沉默不语。
便有人冷哼:“兄长莫不是真的不打算管咱们这些族人了?也是,你是圣人的亲家 ,再怎样那些人也不会拿你开刀。就如同攸暨为长公主之夫,如今都从定安王晋成了定 王一般。你们自是富贵荣华,哪里还管得族人是生是死?”
武三思皱眉,终于现出怒意。冷冷道:“你一群只看得眼前利益,何曾细想过其他 ?这般不晓事,还要赖我与攸暨不护着族人?武氏一族,日后如何,还不是要靠我二人 ?我二人好,大家便好;若我二人也倒了,尔等或是收拾铺盖滚回并州,或是早早备好 了棺材等死吧”
说罢,也不理面面相觑的族亲,拂袖而去。只是把一群武氏族亲留在前宅,武三思 却并没有径直回到后宅。而是直接乘了马悄然入了临坊一栋大宅。
这栋大宅,富丽堂皇,华美异常,虽门前匾额只随意草书了“上官府”三字,可府 中一应规格可比亲王之仪。京中人俱知这上官府就是上官昭容于宫外的府邸。
从古至今,以嫔妃之身,却在宫外建府别居的大概就只有这位上官昭容一人了。对 此,皇帝李显倒很是理解:昭容宴请士子文人,为国招募栋梁,于宫外建府才方便行事 。
有了皇帝的一句话,谁人还敢再多加言语?也真是,自建府于宫外后,上官婉儿果 真常于府中宴请骚人墨客,居于附近里坊的百姓无不曾听到过府中丝竹舞乐之声与男男 女女的欢笑之声。偶尔倒也又听说昨夜上官昭容又得了一首好诗云云……
因是来熟的,武三思进了上官府也未让人通传,直接就直入后宅。远远听得欢声笑 语,他还未走近阶前,却已有宫人先行迎出。笑着施礼,有意无意地拦在他身前:“大 王,此刻昭容有客,怕是不能见大王了。”
武三思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