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二岁。”
“昨天我去公主府。大公主说,拓拔不是内务府拨给她用的人,也不是专门负责皇庄的积年老人,而是后来买的。想来大公主成亲才四五年,拓拔被买时都二十七八了,这种情况倒是少见。”谁家买奴仆不是买年纪小的,签死契。尤其管着财物这一块儿,就算不太得用,也是用家生子或者知根知底的才能信任。
拓拔以一个半路买的成年男子之身。却被大公主所用,并且接触到核心事物,后来又被罗斐然看中,可以说,绝对是个不简单的人。或者做了不简单的事。
“听罗斐然说,他原是胡人商队的奴役,大公主有一阵子想与胡人做生意,看他精明,就买到了身边。大公主虽然得到很多赏赐,又有封地食邑,但任多少银子也架不住挥霍豪奢。所以用钱的地方多,又特别喜欢各色珠宝,公主府的账目,有时候甚至入不敷出。于是,她私下有不少生意。我觉得,皇上必定也是知道,只是装不知情罢了。到底。做买卖也不犯法。”
“另一层意思是说,拓拔是从胡人商队所出。这种商队走南闯北。其行迹不可查。所以拓拔的身世和经历,就斩断在入公主府之后,其他无从考证。是吗?”
“是。”白毓秀低下头,喃喃地道,“我也觉得一个胡人不可靠,可那艘船上的货物大部是杜罗两家的投资,用人方面,自是罗斐然说了算,我只是……我只是收小利的,做不得主。”
“大哥为什么说胡人不可靠?”春荼蘼反问。
白毓秀一愣,不知这位六妹妹是什么意思。
“胡人之中,有的是英雄好汉,也有的是诚信良民。胡人有好有坏,咱们大唐人也是有好有好。穷人有好有坏,难道富贵人家不出恶徒吗?妹妹是说,拓拔管事并非因为血统身份而不可靠,而是因为你们不了解他的底细,却贸然用之。”
“罗斐然信他,我……也就信了。”白毓秀又结巴一句,然后抬起头,诚恳的地说,“六妹妹,我是好心,想为咱们国公府做点事。你知道,祖父清正,家中虽有田产,但无余银,有时候逢到需要大笔开销的情况,我看母亲精打细算,实在也是心疼。”
他这样一说,葛氏就抹起泪来。
春荼蘼无语之极。
从现代到古代,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事,这样的人,明明做错事,却哭哭啼啼的,还委屈得不得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受害者呢。就不能冷静理智些吗?既然事已经出了,后悔没用,难过也没用,只有解决它,才是正理。
“那拓拔长相和身材如何?”
白毓秀又是一愣,显然仍然不明白春荼蘼为什么要这样问。
“大哥不是连见也没见过拓拔吧?”
“自然是见过的。”白毓秀连忙道,“此人相貌甚是俊伟,身材也雄健,倒是少见的美男子。”
这就是了。春荼蘼心下了然。
大唐对男人的审美,不像后世中,讲究温润如玉,不是什么潘安宋玉类的斯文型,而是对高大魁梧,面目深刻的男人比较推崇赞赏。春村虽然性格厚道开朗,但长相就是这一类,所以大公主才爱慕,想尽办法将身嫁与。
不过,大唐公主爱养面首这一点,本朝没有听说,但韩谨瑜显然是不甘人后的。那拓拔以近三十的“高龄”被买下来,才不是因为他会做生意,而是因为在那一方面的“才能”。后来韩谨瑜肯给他放良文书,许是腻了,干脆扔掉,以后再换一个。拓拔和罗斐然能谈得来,指不定是因为两个地位相同,是同“人”兄,都是满满荒唐事,一把辛酸泪。
对这样的男人,大公主那种草包自然不会调查他的来历,也就是说,拓拔在此案中,会是个谜,而且无解。
“帮大哥联络长安的商号都是拓拔经手?也是他跟着船吗?那么,船到东瀛后,装什么货物回来,大哥可知道?”
“是拓拔经手的。”白毓秀点头,“我本说,给他介绍几个大家子弟。有钱大家赚呀。可是他说,此船是已倒台的杜家与罗家牵头,怕给上头的人知道,又生事端,不如悄悄完了这趟海运生意,以后再不沾手。我一想,他说得也对。我认识的人,哪个不是高门贵族的子弟,家中都有朝廷大员在。万一说漏了嘴,到手的银子就飞了。”
“大哥就没听说过海运有风险?”
“自是听过,但这艘船据闻已经往返文登与难波之间多次,没出过事。再者,有道是富贵险中求。没有风险,也没有这么大利润。我只是没想到,拓拔之前联络的都是小商人家,而且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强迫人家入股。最后,血本无归,还竟闹成这样。”
说到这儿。白毓秀流下痛悔的眼泪,“当初是他跟着船走的,我以为更是万无一失。至于说回来装什么货,他也说到了那边自会斟酌。让我相信他。毕竟隔着海,也不知那边什么东西是大唐这边没有的,认准了货物,才能赚得更多。”
“大哥就这么信了他?”春荼蘼隐隐约约有些生气。这也太轻率了。幸好白家没交到他手里。不然被他转手卖了,他还得嘻嘻哈哈帮人家数钱。
“罗斐然信。”白毓秀的头都快垂到膝盖上了。
葛氏看着心疼。一把搂过儿子,对春荼蘼抹泪道,“你大哥这个人,你还不知道吗?心是好的,一点防人之意也是没有。”
嗯,我只知道,我来府第一天,他就想摔我个嘴啃泥。表面上,他还一脸云淡风轻。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会全心全意信任一个外人。整件事,都透着股诡异感。
但,这种疑惑不能说出口,只能忍下去。
不过这番谈话倒引出不少事实和疑点,她回去想一想,定能抓到些线索。可惜啊,拓拔已经随海难而死。他是最重要的证人,也是所有矛盾的焦点,人就这么没了,公堂上打起官司,真不好办。
“六丫头,你一定要帮帮你大哥啊。”葛氏心机重,而且以己渡人,总觉得春荼蘼这么平静的模样,是因为没有真正尽力帮助。却不知越是这样的事,就越要冷静才对。
“我知道,你大哥以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一笔写不出两个白字。遇到大事,还是自家亲骨肉才靠得住的。”
“您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春荼蘼说着,心中不禁有些厌烦,再看葛氏还一脸担忧的样子,心头火蹭一下冒出来,情绪根本控制不住,笑着就说了一句,“自家亲骨肉,自然是要互相帮忙的。可是,大哥早知道罗斐然是大公主的入幕之宾,我帮着春老将军的儿子春村打和离案时,大哥居然能一声不吭,不肯提供半点证据啊。”
葛氏和白毓秀的脸,瞬间都涨得通红。白毓秀嗫嚅着说不出话,只一揖到地,“妹妹原谅哥哥,是之前哥哥糊涂,这次还请妹妹不记前嫌。”
“自家人,没有隔夜仇。所以,二伯娘和大哥不必再说客气和拜托的话,不然,反倒让我无所适从了。我自然会想办法让大哥脱罪,至少是轻判,请二伯娘和大哥放心。”
说完,春荼蘼向葛氏施了一礼,“还有不少事要调查,我先走了。二伯娘不用焦急,有了任何消息,不管是二伯父的也好,大哥的也好,祖父一定会通知的。”
出了彩云映日,春荼蘼深呼吸好几次,才把胸中的郁闷一扫而光。
她烦死了这个案子,一文钱不赚就算了,还得让人种种怀疑。真想甩手不干,可是又不能。
第九十五章 庭外合解
到都水监找了朱青大人,询问有关海运的事宜。
“行商多半会走西域那条线,到东瀛去的,客货两用船较多,却也有少量纯商船。”朱青很耐心的给春荼蘼解释,“正像春六小姐所言,东瀛贫困,新罗好歹还有些山参,东瀛却真没什么特殊的货物能在大唐卖上价钱。商船去那边,返回时的装载,多半是原木。他们那边,木材有些还是很不错的。”
以奢侈品换自然资源,这事现代日本经常对中国做,没想到在大唐,情况正好相反。
大唐威武!
“可是,若是装原木的船沉没,木材飘浮,就算当时的风向不是向大唐方向吹,但总会有些顺流而行,冲上陆地吧?”春荼蘼问。
“没错。”朱青点头,“这件事非我经手,但白家出事后,我因与你二伯父交好,私下问了同僚。据负责此事的人说,此船进行海运的各种书证,之前全是杜、罗两家办理,后来是大公主府的管事来,以白家郎君毓秀的名义接办。加上文登通难波这条航线,甚少这么大的海难事故,所以特意派人到当地详查,确有沿海渔民发现有原木被冲上海滩。”
春荼蘼皱眉,心中有思量:原来,海难真的有么?再者,朱青与白世林交好,白毓秀插手海运的事,朱青却没有听到风声,可见之前也是做了保密工作的。白毓秀是怕他爹知道了不同意,还是有什么隐秘的心思呢。
这些念头在她心里一闪而过,好好保存,却没有停留。她只是接着问,“那么海难,是怎么确定。又是谁通报的呢?”
“在预计返航的时间内没有返航,再超过三个月,即可认定为海难。”朱青道,“但大多数时间用不了这么久,因为行驶在同航线上的其他船只会认定。或者是搜寻到落水者,或者看到沉船的残骸。也有时,沿岸军民会看到残破的船身。都说,残船就像大海吃了鱼,吐在岸上的鱼骨头一般。”
朱青大人说这话时。很是悲天悯人。春荼蘼对海难者也很同情,尤其是为了生存而冒险去远海捕鱼的渔民,当他们把生命还给大海,家人是怎样的心痛与心碎,想想就觉得残忍。
可是。她的理智却促使她问了别的问题,“那艘失事的船,没有船员能活着回来吗?听说是两船在海底逆流和海上大雾的双重影响下相撞,而后造成海难,那么另一条船如何了?”
“之所以很快确实满丸号遇难沉没,就是因为顺水号在相撞后,损伤较小。一直坚持到沿海的一个渔村附近才沉没。船员们游上了岸,亲口证实了此事。但是,满丸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