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怒不可揭的拍案而起。道:“朕带兵亲征,都已行至江陵,这才告知朕的军队无法进入福建,这还言是在为朕解忧吗?姚启圣知情不报,可作为水师提督的施琅,负责此次攻打台湾的统领,为何也不禀报前方情况?”
“皇上,请皇上先别急,听臣将话讲完吧。”康熙越急,于成龙就越是害怕的讲不出话。
康熙不再言声,气鼓鼓的坐下,扫视了眼众人,心里不知又在寻思什么。
于成龙一礼,恭敬的继续道:“皇上,姚总督认为,倘若为官者上不能为君王分忧,下不能为百姓解困,那就不配为官,他的确是从心里想为皇上分忧,同时,他也努力的去做了。”
“他是如何做的?”康熙气息稍稍平和了些,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姚启圣能将为官者的位置摆正,总比那些拿着朝廷俸禄,不为民做主的贪官污吏强的多。
此时,于成龙庄重的道:“从闹粮荒开始。姚启圣便将自己的财物足一捐出,为增强战斗力,福建的瞻兵、购马、制械,用银皆由姚启圣出资,光是置办军械物资这一项,大约就捐有八万两白银;
百姓们遇饥荒,姚启圣又捐出大量财产,听说,他连家中的金银器皿,甚至妻妾的首饰都动员她们捐给百姓去换取粮食了。”
康熙惊讶的望着于成龙,半晌眼珠儿都没错开,片刻后,激动的道:“这有什么讲不出口的?这是好事儿啊!为国家捐献银两,在一、二品官员中是非常罕见之事,这是功劳啊,为何没一个人跟朕讲呢?”
于成龙终于松了口气,又继续道:“不是臣不好讲出口,而是皇上未等臣道来,就先急了,臣cha不上话啊,姚启圣为国家早日安定。做出的还不只是这些,在招抚和安置郑氏官兵的事情上,他认为,给俸发饷是最能得人心的,便毫不犹豫的拿出家产,来安置投诚过来的官兵,所用银两也不少。”
康熙颔首道:“朕记得姚启圣在任福建布政使时,为平定三藩叛乱,就曾将家产私财捐出过五万两白银,用于置办军械物资,此次姚启圣再立捐献之功,朕定命吏部和兵部好好的表彰和佳赏姚启圣。”
于成龙却摇摇头,微笑着道:“按照我大清制度,官员捐钱达到五百两,就记录一次,加一级,姚启圣先后为国所捐银两,加在一起,怕是要升个几百级了;
可皇上想必也清楚姚启圣其人,他虽自幼生在富贵之家,却毫无纨绔子弟之恶习,虽家财万贯,却毫无享乐之心,清正廉洁,令人敬佩;
他是金钱如粪土,一心只盼我大清早日统一,如今,他的家财几乎是悉数捐献给了我大清,为了国家安定。为了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他毫不吝啬私人财产,他的报国忠心和爱护官兵以及百姓的真情,令人大为感动,投诚的人纷纷慕名而来。”
康熙由衷的赞赏道:“真是难得,姚启圣忠君爱国,为一方安定,宁舍荣华富贵,爱民如子到不顾自家安危,倘若我大清能多几个这样的忠臣良将,统一大业还有何难!”
于成龙频频颔首,作为朝廷官员,能够得到皇上的肯定,哪怕是付出再多,也欣慰的很,他又何尝不是为国尽心尽力,只不过,他没有殷实的家业可以捐赠,但他可以为国献出自己的生命。
“是啊,尤其此次,皇上命姚启圣负责军队粮饷之重任,正是他大病初愈之时,但他仍旧是以国为重。没有休养,就开始多方筹集军需物资。”
康熙顿时蹙眉道:“为此次战役,朕不是有拨银两吗?难道国库支出的军饷没能充分做到钱财充足?”
于成龙摇着头,一声叹息,道:“皇上拨来的银两,是顾了军饷就顾不上百姓,顾了百姓就顾不上军饷,姚启圣身为福建总督,总要想办法解燃眉之急啊。”
康熙仍旧不解的问道:“粮荒之事,为何就没人呈报给朕呢?国家危难,国库即使再不充足。也要以民为先啊,朕又不是昏庸之辈。”
于成龙顿时低下头,支支唔唔的道:“报了也未见来得及啊,地方上的奏本,想要送往京城置御案之上,哪儿那么容易,按程序,不可越级递本,经过层层审度,估计等皇上看到,官兵及百姓们已饿的……,而且,还未见得皇上最终能否看到奏本……。”
康熙顿时勃然大怒,咬牙切齿的道:“一个忠臣挡不住众多jian臣压制,待朕回京后,定要重整朝纲,像姚启圣这样的忠臣,朕若不好好待他,就是在虐待自己!”
于成龙又行一礼道:“皇上圣明,姚启圣忠君爱国实属已竭尽全力,臣听闻,官兵们亲眼目睹姚启圣家中财产捐献将尽,现今生活非常贫困,所见者无不落泪,都暗自发誓不惜死战来报国,报答姚启圣的体恤之情;
而皇上倘若在粮荒正凶之时,将兵马驻扎福建,姚启圣无以再担重负,我们岂不是为难他吗,再者,单单是福建水师,就足够攻克台湾了,所以,臣不赞成皇上带来的兵马进驻福建,留在温台一带足以做后援了。”
康熙默默的坐着,一言不发,他的眼睛湿润了。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都不少忠君爱国之士,可是,能为国、为民做到倾尽自己所有的,怕是少之又少,就人之私欲而言,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而偏偏去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日子呢,家业再富足,也扛不住如此捐献,姚启圣现今的生活可想而知啊。
硕海也感动的泪在眼圈,半晌才道:“大丈夫在人世间,无非就是立德立言立功,能做而不做,见机而不起,那是懦夫,而姚总督眼下是不能为而为之,他是个英雄!”
康熙颔首,长叹一声道:“好,朕就依了于爱卿,朕带来的八旗精锐驻守在温台一带,朕只带少数几人,前往福建。”
【……【下册 宫闱沉浮】 第七十一章 忠心可鉴……】@!!
第120180章 【下册 宫闱沉浮】 第七十二章 微服之旅
第七十二章微服之旅
康熙的决定。终于让于成龙松了口气,五千人马若是进驻福建,那将给福建带来多么重的负担,就算姚启圣现去筹集粮饷,恐怕也来不及啊,而就算是朝廷补拨银两,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到的。
于成龙从心里压根儿连皇上都不赞成亲征去福建的,留在金陵或是杭州已经可以了,真若是去了前方,出个什么意外,谁负责?皇子们又都那么小,到时大清江山由谁来扛?
可满朝臣工既然都未能劝得住皇上亲征,他于成龙能劝住五千大军止步,已是不容易,怎还有力气去劝阻住皇上驻足于此呢。
没法劝,那就只能想个万全之策,别把金贵的龙体伤着、碰着才是。
“皇上,其实,我后援军不进驻福建未尝不是件好事,想那台湾水师,北止宁波、舟山。我军五千骑兵并不擅长水战,真若是前往福建,途中在大海里被人砍了菜,那可是损失惨重。”
硕海释然,对于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争的硕海来说,想起来,就有种后怕的感觉,多亏了于成龙的想法两全。
康熙也由衷的赞同于成龙的想法,颔首道:“既然如此,那五千人马就驻守杭州以南的温州吧,咱们三人带领少许精锐,赶紧下福建,早到早准备早收复。”
“嗻。”硕海、于成龙二人领命。
可硕海还是有些担心,只他们三人带领几个精兵前往福建,这途中皇上倘若被人认出,或是被歹人惦记上,可如何是好?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得想个安全的法子才是。
硕海心里暗暗寻思着,眼珠儿一转,暗道:“何不效仿一下私服?”
想到此,硕海上前一礼,神秘的道:“皇上,咱们换个装束前往福建,如何?”
康熙不解的看着硕海,不知硕海又在想什么鬼把戏。疑惑的问道:“硕爱卿,为何要换装前往福建?”
“呵呵。”硕海淡然的笑道:“皇上南征北战,武力卓越,可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这一路上,万一被人认出皇上来,歹人起了坏心,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臣以为,皇上可以微服前往,路经之处,还能暗查一下官心、民情之类,岂不两全?”
康熙闻言思索片刻,转而笑道:“硕爱卿鬼点子真多,这主意的确不错,好,咱们几人微服前往福建,既省去不少花销,又能暗查民情。真是又安全,又便捷啊。”
方案一定,于成龙即刻下去准备,奉皇谕给金陵城外的五千人马下旨,令其明早前往温州驻守,静待命令,又按照硕海的悄悄话,挑选出了一小队精锐侍卫,乔装改扮成贫民百姓的模样,暗中随行,保护皇上。
而明处,三人之外,梁九功这个随侍是少不了的,另外只带了两名武功高强的近身侍卫,命梁九功和两名侍卫换成随从的短衣襟,简单携带了一些银两和吃食同行。
康熙、于成龙、硕海三人则扮成了三位官商老爷,一行六人神不知鬼不觉,悄然的离开了两江总督府。
盛夏的南方,热度可想而知,几人闷在船上,再加上心里急躁,简直就是坐立不安,同他们心情相仿的,还有那些镇守京都的人们。
俗话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盛夏伏天,酷暑难耐,伏天,在我国无南北之分,大江南北都是一致的炎暑流金之时。
京城里因气候高爽。伏天虽不像江南那般的“黄梅天”,但伏天里也常是阴晴不定的,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炎炎似火烧,转眼之间,那轮炙热的太阳,就像是在故意跟人捉迷藏似的,躲进了云彩里,天气顿时闷的如同将人装进了闷罐里一般。
片云可招雨,转瞬间,豆大的雨点儿“噼里啪啦”的落下,房顶、墙上、路面……处处浸在了雨水之中。
皇宫中的气氛,远比这恼人的天气还令人压抑,皇上不在宫中,宫里便比平日少了生机。
景阳宫中的馨兰,正玉手擎着珠帘,望着院中低洼处的积水出神,转而又扬起俏脸,呆呆的望着空中飘散而下的雨滴,樱唇微启,自言自语的道:“何时才能见到雨后的彩虹呢?”
伺候馨兰的近身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