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由于个体对抗凝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差异较大,因此每个人治疗剂量应是不同的,治疗过程中应定时监测全血凝血时间及(或)凝血酶原时间。另外,治疗前应做头颅CT肯定排除脑出血、内脏活动性出血,以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绝对禁忌证。严重高血压者舒张压大于100毫米汞柱也应慎用。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做凝血检测。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肝素12500~25000单位,溶于5%葡萄糖液500~1000毫升,缓慢静脉滴注,通常每分钟15~20滴。24~36小时达应起的作用后,视病情掌握使用。
也可应用藻酸双酯钠,又称多糖硫酸。藻酸双酯钠是一种新的类肝素药物,能使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并能使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血脂降低,延长血小板的聚集时间,抑制血小板黏附及改善微循环,可用于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用量每千克体重2~4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分钟20~30滴,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或口服每次0。1克,每日3次。肝素钠,静脉给药作用快,多用于紧急状态(如脑梗死)起病的头1~2天,静脉给药6000~12500单位,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静脉滴注,20滴/分钟,8~12小时1次。
skbshge
8。 脑梗死急性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
8
。 脑梗死急性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
(1)阿司匹林:为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为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关节痛。其实阿司匹林还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预防血栓。阿司匹林为什么能预防脑梗死呢?原因在于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脑梗死。究竟服用多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为预防血栓的理想用量呢?
阿司匹林是经济、实惠、安全及最常规的抗血小板预防用药,最低有效剂量为每日50~75毫克。急性期可增加剂量至每日300毫克。总的来讲,中国人用量较欧美等白种人的用量要小,目前国人用于预防血栓的阿司匹林用量以每日75~100毫克为宜。用药过程不需要血液学方面的检测。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
(2)噻氯匹啶(抵克力得):为另外一种强效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较阿司匹林更强,但不良反应较大,少数患者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主要用于脑中风的二级预防。噻氯匹啶可作为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剂量及用法是每日125~250毫克,进餐时口服。用药过程中应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及出凝血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黄疸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出血时间延长,溃疡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者慎用。
(3)氯吡格雷: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其抗血小板作用及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与噻氯匹啶相似,但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上主要也是用于缺血性脑中风的二级预防。氯吡格雷75毫克与噻氯匹啶250毫克的疗效相同。
(4)双嘧达莫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等生理特点,在生理上有助于止血和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在病理上可促进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肠溶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在体内能抑制血小板的很多功能,故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肠溶阿司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双嘧达莫25~50毫克,每日3次,口服。
skbshge
9。 脑梗死急性期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
9
。 脑梗死急性期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
常用的扩张脑血管药物有*、碳酸氢钠、桂利嗪、尼莫地平、环扁桃酯等,可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
对血管扩张药的应用,目前仍有争议。认为这类药不能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发病后两周以内),因血管扩张药可引起“脑内盗血”现象,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危险。但多数学者认为血管扩张药可用于缺血性脑中风的极早期(起病3小时以内)或多用于脑中风康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对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时间,应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不同情况而定。如果脑缺血症状较轻,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CT扫描证实病灶较小,无梗死后出血,起病后即可应用;而对中重度脑梗死,入院时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者,CT显示脑梗死面积大,占位效应明显者,必须先行脱水治疗,待病情稳定,症状好转方可应用,一般可掌握在发病2~3周。
临床常用血管扩张药:*90~12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500毫升或5%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烟酸200~30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skbshge
10。 脑梗死急性期大脑保护药物的应用()
10
。 脑梗死急性期大脑保护药物的应用
(1)钙拮抗药: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利嗪和桂利嗪等。此类药物可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对脑缺血、缺氧等损伤有保护作用。现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常用于临床的药物有尼莫地平,口服,每次20毫克,每日2~3次。尼卡地平,口服,每次20毫克,每日3次,3日后可渐增量,每日量为60~120毫克;或0。6~1。2毫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5~30日为1个疗程。桂利嗪25毫克,口服,每日3次。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每次5~10毫克,口服,每晚1次。
(2)胞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3)其他药物: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skbshge
11。 脑梗死患者要慎选降血压药()
11
。 脑梗死患者要慎选降血压药
由于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很容易想到降血压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因为脑组织储备氧和能量的能力非常低,短时间的缺血就会使脑组织功能受损,而脑血流量的维持有赖于血压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如果血压过度下降,脑血流量也会过度下降。高血压患者往往年龄偏大,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并发脑梗死时,如果一如既往地服用降血压药,使血压在短时间内降低幅度较大,脑血流量也会很快下降,此时反而会加剧脑梗死,不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事实上,在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血压会有所升高,可能是人体为维持脑梗死后血流量不致下降所为,对患者有利。因此,脑梗死急性期不应盲目降血压。如果血压超过180/120毫米汞柱,对人体重要器官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或有血管破裂的危险时,才需降压治疗。在降压过程中,还应注意降压速度不宜太快,降压幅度不宜过大。现在主张将血压降至脑梗死前的水平,或降低当时血压的25%左右。
此外,降压药物中,可乐定、甲基多巴、利舍平对脑组织有抑制作用,会加重神经系统的症状,影响医生对患者实际情况的评估,故不宜服用。胍乙啶也不能用,因为它会使脑血流量显著降低,还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而加重脑缺血。
治疗合并脑梗死的高血压病,应首选钙拮抗药。此类药物不减少脑血流量,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而且有些钙拮抗药还能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譬如尼莫地平,既能降低周围血管,又能明显而持久地扩张脑血管,常用剂量为每次20~40毫克,每日3次。此外,某些长效钙拮抗药如氨氯地平,属于平稳而持久的降压药物,能避免血压骤然降至过低或忽高忽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福辛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如科素亚、代文等)也不影响脑血流量,可以选用。以上降压药物不仅适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也同样适用于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当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skbshge
12。 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治疗()
12
。 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镇肝熄风汤加减。本方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中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代赭石、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白芍、玄参、龟版、天门冬滋阴柔肝熄风;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配合牛膝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肝气之郁,有利于肝阳之平降潜镇;甘草调和诸药。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芪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以祛风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里,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气能生血,以助生化之源;黄芩、石膏、生地黄凉血清热,以防风邪化热。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胆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