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降低胆固醇的药物: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③中成药:血脂康、脂必妥等也有一定的调脂作用。
(3)抗聚集治疗: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用药物有:肠溶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
(4)溶解血栓药和抗凝药:对动脉内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药、抗凝药,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肝素等。
(5)抗氧化类药物:抗氧化类药物可减少氧自由基对血管壁的损害,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常用的抗氧化类药物包括维生素E、维生素C等。
(6)改善血循环药物
①烟酸肌醇酯。可扩张血管,降低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长期服用还可降低胆固醇,每次口服0。2~0。4克,每日3次,连服3周至3个月。
②氟桂利嗪(西比灵)。为钙拮抗药,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对中枢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65岁以上每晚1粒(5毫克),65岁以下每晚2粒。如果有明显脑器质性损害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
③阿米三嗪(都可喜)。能有效地改善因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大脑神经细胞的缺氧状态。用于治疗记忆力减退、头痛、耳鸣、听力及视力下降等各种症状。每次1片,每日2次口服。
(7)活化神经细胞的药物:这类药可供给能量,促进神经组织代谢,如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细胞色素C、胞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等药物。
(8)对症治疗药物:有精神症状者,可用*(安定)、氯普噻吨(泰尔登)、奋乃静等;情绪激动者,可口服用丙咪嗪25毫克,每日3次或甲硫哒嗪缓释片30~60毫克,每日1次;震颤麻痹状态,可用苯海索(安坦)、左旋多巴类药物;合并高血压者,应注意血压不宜降得过快过低,以免引起脑供血更加不足。
skbshge
3。 脑动脉硬化症的中药治疗()
3
。 脑动脉硬化症的中药治疗
(1)首乌延寿方:制何首乌、桑葚子、半夏、甘草各15克,天麻、决明子、怀牛膝、丹参、炙龟版、云茯苓各10克。并发冠心病者,加瓜蒌皮、藏红花、泽泻;并发高血压者,加玉米须、夏枯草、草决明;并发血脂异常者,加山楂、葛根等。水煎服,每日1剂。
(2)益脑活血方:石菖蒲、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虎杖、女贞子各12克,丹参15克,川芎、山楂、益智仁各9克,红花、远志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健肾养脑方:紫河车粉(吞服)10克,龙眼肉、熟地黄各10克,桑葚子、丹参、石菖蒲、茯苓、远志各15克,赤芍、白芍、当归各12克,郁金9克。水煎服,每日1剂。
(4)地黄补肾方:熟地黄、白茯苓、麦门冬各12克,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附子各9克,肉苁蓉、五味子各6克,官桂(后下)4。5克,石菖蒲、远志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5)黄连解毒方:黄连6克,黄芩、栀子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具有降压、改善脂质代谢、改善脑血流等作用。但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临症处方时须权衡利弊,酌情考虑。
skbshge
1。 积极防治各种心脏病()
1
。 积极防治各种心脏病
各种心脏病都与脑中风密切相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中风的危险要比没有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心房颤动是脑中风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与年龄增高呈正相关,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脑中风发生的相对危险性减少68%。因此,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体检,以早期发现心脏病;确诊的心脏病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生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与很多心脏性因素密切相关。要想有效地预防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必须重点防范下列几种高危因素。
(1)心房颤动:据调查,心房颤动约占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半数以上,尤以风湿性瓣膜病相关的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危险最高,可达正常人群的18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致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危险次之。各种心房颤动所引起的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尤以心房颤动首发最高。临床实践证明,以华法林等抗凝治疗可减少各种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的初发及复发率。
(2)风湿性瓣膜病:有研究证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患病率为9%~14%,伴有心房颤动、心房扩大、心搏量低及高度狭窄时,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危险性显著增高。抗凝治疗可大大降低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伴有心房颤动或系统栓塞史者。抗凝治疗时,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较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3)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为2%~4%,尤以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多见,如合并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时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危险性明显增高。然而,约有20%的急性心肌梗死属无症状型,往往以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为首发表现。因此,对于所有脑中风患者,常规检查有无急性心肌梗死的证据尤显重要。抗凝治疗既可降低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又能降低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的发生率。
(4)心脏病换瓣术后:无论置换生物瓣还是机械瓣,均可并发多种栓塞,年发病率为26%~53%,其中80%与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有关。临床经验证明,换瓣术后,常规中小剂量抗凝治疗可降低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的发生率。
(5)心脏肿瘤:据报道,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或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左房黏液瘤约为1/750。同样,其他原发或继发心脏肿瘤也可引起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手术切除心脏黏液瘤是防止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的有效手段。
(6)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均可引起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预防和治疗心源性栓塞性脑中风的关键在于纠正原发病及控制感染。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每年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脑中风的50%。所以,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毫克/日,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毫克/日,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skbshge
2。 治疗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
2
。 治疗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
(1)阵发性心房颤动:在心房颤动发作时,即可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也可选用复律的药物。对发作频繁者,在其发作的间歇应使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而不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孤立性心房颤动和高血压或左心室肥厚的非冠心病心房颤动,首选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如无效则选索他洛尔,后选胺碘酮。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不用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如患者年轻、心功能好,可选用索他洛尔;年龄大、心功能差,选用胺碘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阵发性心房颤动选用胺碘酮。
(2)持续性心房颤动:①复律和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发。②减慢心室率和抗凝。如选前者,应考虑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选药原则同阵发性心房颤动;如选后者,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
(3)永久性心房颤动:是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类心房颤动,治疗上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和抗凝药物。
①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因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机制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间接作用于房室结,延长其不应期,增加隐匿传导,所以洋地黄类药物可满意控制睡眠与静息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而在活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或在肺源性心脏病、哮喘、急性左心衰竭、围手术期等危重急症时,交感神经兴奋状况下,洋地黄类药物疗效有限。
②β受体阻滞药,可拮抗交感神经活性。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而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不但对睡眠或静息状态,而且对运动时的心房颤动均可有效控制心室率。对上述危重急症时,毛花苷丙等药物无效时,可选用静脉地尔硫 。另外,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心房颤动,禁用洋地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也不用β受体阻滞药。应选用延长房室旁道不应期的药物(如静脉给普鲁卡因酰胺、普罗帕酮或胺碘酮)。
skbshge
1。 脑中风正确的应急措施()
1
。 脑中风正确的应急措施
(1)判断是否脑中风。脑中风常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引起。如患有这些疾病,又出现上述症状,则首先考虑脑中风。
(2)保持镇静,给患者以精神安慰。
(3)初步判断为脑中风后,应使患者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流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4)使患者平卧,解开患者领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取出。可不放枕头或将枕头垫在肩膀后面,使下颌略微仰起。
(5)如果患者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悲哭或呼唤患者,避免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