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赵利听了心里奇怪,就吩咐家人:“叫那道人进来。”
这道人乃是王黄装扮的。为了避赵王耳目,不得不乔装进城。
这赵利一见是王黄,忙将他引至后院书房,秘密的商议大事。
家人心中纳闷,赵利平素并不信什么神神鬼鬼,这一日为什么将个道人引到书房中秘谈,还不许人去打扰。
赵利与王黄可谓一拍即合。不用多久就商议好起事的事项。
王黄告辞出来,向城外自己的驻地归去,准备各种事宜。
话不细说。赵利不久就被拥立为王。将王黄、曼丘臣的军队接进自己封地。又命王黄修书为韩王和匈奴,要联合起兵。
那韩王多日精神萎靡,无所事事。这一日接到王黄的来信,不禁精神一振,重新起兵。匈奴与赵国合力击汉。一时间韩王又被王黄的计划鼓动起来,连夜去找单于商议此事。单于本是好斗之人,一听用兵就高兴。不用多少话语。单于就决定兴兵,联合击汉。
单于升帐亲点兵,命令左右贤王率领一万骑兵直向南攻,再向东进发,与西进的赵利合兵,单于的军队全部是骑兵,善于在平原和草原上一马平川地作战,行动以迅速、强悍而闻名,但在山区,这一群骑兵却成了马上步兵,许多山路不能骑马,只能下马步行。单于的骑兵苦不堪言,哪里受过这等罪。
他们在晋阳附近与刘邦的军队相遇。
这时,骑兵经过长途行军,又不惯山路,到了晋阳附近只剩下喘粗气,哪里经得起再战。
这面刘邦的军队以逸待劳,坐等单于的骑兵到来。这一仗不战已定了胜负。匈奴骑兵上马就逃,一路就退到了楼烦。左右贤王觉得不战而逃,面上无光,在楼烦集结溃逃的骑兵。这些骑兵虽然败逃,但没经过大仗,死伤不多,所以聚集起来,竟然还有可观数量。
刘邦接到匈奴居然联合了韩、赵来攻汉,大怒,马上招集群臣商议此事。
刘邦征战多年,常以自己能聚起贤能为自己效力而自豪。此时韩王、赵王纷纷起来叛乱,难道是自己果真做了皇帝,就不能服众了吗。躬身自问,哪一点是对不住他们的。
其实在刘邦自身来讲,此刻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对异姓王不再信任了。他只是由着自己主观上的判断而决定对异姓的升降、赏惩。而为他出生入死,赴汤蹈火,用生命换来的江山的异姓王,却因为刘邦做皇帝的主观,而大大受了挫折。
刘邦的不信任,是异姓王最难接受的。而刘邦一方面想要维护自己在异姓王中的威信,要他们忠诚于自己,另一方面,却深怕这些同自己一同打下江山的异姓王来争夺自己的天下。这种矛盾使得刘邦十分苦恼,多年来自己在这混乱中练就的维持自己的向心力的本领,也因为身份与境况的不同而失去了。
这一平衡的打破,使得刚刚称帝的刘邦极不适应,有时应付起来显然手忙脚乱。这一情况,吕后看在眼里。
第135章 诸王的灭亡(8)()
刘邦在吕后宫中用膳时,吕后不经意问了一句:“皇上近日可又消瘦了,要注意身体呀。”
刘邦对政事,有些是不避吕后的,近日的许多为难之事一齐集在心头,想找人说一说。
“皇后,你也知道那韩王、赵王纷纷起兵叛乱。我素日待他们不薄,称帝后,封地、封爵哪一样也不曾亏待过他们。他们反而恩将仇报,以怨报德,甚让寡人费解。”刘邦本也没想听吕后出什么主意。
“皇上的思虑太重。对那些异姓王,按皇上对他们现在的封赏已经够厚重了,不能再仁慈地对待他们。消除这些异姓王的实权才是正事。皇上你想,那些异姓王,原都以为你和他们是一样的布衣草民,您现在做了皇帝,他们当然不平,也要争夺天下的。所以你现在对他们仁慈,等于养虎为患。他们不仅不会报恩,还会寻找机会来咬你。你是江山和美名不可兼得的呀!”
吕雉的一席话,正好说到刘邦的心里。刘邦摇了摇头,离开座席。
“寡人实在不忍将他们杀掉,他们都是我的手足,我的左膀右臂,同寡人腥风血雨中苦战过。而今孤坐了江山,反而要杀戮手足,定会留骂名于后世的。皇后,你可不要忘记他们也都曾救过你呀!”
“我哪里能忘得了这些手足兄弟的情义。但还有另一方面,今日你不诛他,来日他招起兵来谋反,就要杀你,那时你成为他们的刀下之鬼,总没有人会想到你今日对他们的好处。”
吕雉一个女子,恶狠之心不次于男子。一番话把刘邦说得心里也暗暗佩服,暗叫:“如果吕雉是一男子,我等谁都不会斗过此人。”
刘邦自此下定决心,定要诛尽反叛异姓,封立同姓、同族的亲室。
这一年的冬天,刘邦下死令,对匈奴、韩王、赵王决不手软,定要平定这北方边境。
汉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兵将齐心多次击退了匈奴来犯。又接着直追北上,迫使匈奴节节北逃。
匈奴军队一再受挫,直向北方匈奴腹地逃去。汉军急追北上,刘邦随军亲征,一举进入蒙古境内。
高祖七年春,当刘邦正在东坦与王黄、曼丘臣苦战的时候,韩王信又与匈奴的骑兵在参合(山西省阳高县)与汉军展开战斗。
汉将柴武写信劝韩王信投降,信上说:“陛下宽大仁厚,凡是逃之背叛的诸侯,若能再归降,陛下通常会恢复他们的官爵,并赦免他们的罪过,这是你知道的。你现在兵败逃之匈奴,并没有犯下什么大罪,请你还是快快归降吧!”
韩王信复信说:“陛下把我由一个乡间小民提拔为王,这是我的幸运。但我在荥阳和项羽作战,兵败而不能殉死,反而被项羽所俘,这是我犯的第一条罪。当匈奴围攻马邑,我不能坚守城池,反而开城降敌,这是我犯的第二条罪。现在又率领敌军与将军决战,这是我犯的第三条罪。以前越国的宰相文种并没有犯任何罪,却身遭杀戮,现在我犯了这三条大罪,那还敢奢望陛下饶恕我?我现在逃亡异国,身穿蛮夷的衣服,吃蛮夷的食物,我想回到祖国,就像残废的人希望能走路,失明的人希望见到光明一样地急切,虽然如此,但环境已经不容许我了。”
韩王信拒不投降,在激战中力不能支,终于被柴武将军所杀。
韩王信被灭以后,接下来就轮到赵王了。
果不出王黄所料,韩王灭后,就到赵王。韩、赵本是唇齿相依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赵国和韩国在战国时代就是友邻之国,赵国在韩国之东。赵韩在战国七雄争霸之时,相依相存,互为后援,使周围诸国最终也不得损伤两国。秦灭六国之时,由于韩、赵联合甚密,秦先灭败了四国,最后才用计分裂两国的联合,而灭韩、赵二国。
可见韩、赵联合就力量十分雄厚。
历史可鉴今日,韩、赵的分裂导致两国的灭亡,在汉高祖刘邦之时也同样适用。韩王未被铲除之时,赵国就已经不平安了,及至韩王已败,被杀疆场,赵王就成了案上之肉,只等人去切割,而没有一点还手之力了。可怜的赵王岌岌可危,然而仍忠实地追随着刘邦。
赵王张耳在刘邦即位前就死了,由他的儿子张熬继位。刘邦把自己的长女鲁元公主许配给张熬为王后。刘邦在平城白登山脱险以后,途中曾寄住在赵国。赵王对刘邦十分恭敬,早晚都亲自给刘邦上饭进菜。可是刘邦却伸长两脚,大声谩骂,态度非常傲慢无礼。赵国的宰相贯高、赵午等人,年纪都六十多岁了,是过去张耳的门客。他们承袭了战国时代的侠客精神,个性都十分刚强而且重义气。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刘邦那样轻率傲慢的态度,愤怒地说:“我们的国王太懦弱了!”然后就对赵王进谏说:“现在天下豪杰并起,有能力的就能当王。可是王爷对皇上如此恭敬,皇上却不把您看在眼里,我们实在为您感到不平,决意为你杀了皇上。”
第136章 诸王的灭亡(9)()
贯高等人会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刘邦才即位两年,这个时候,汉朝的基础还没有稳固下来,拥有重兵的将相、诸王分布各地,每个人都各怀心机。
张熬听了,立即咬破自己的手指,用血来发誓绝无二心,他说:“各位先生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我父王曾经丧失了国家,全靠皇上的帮助才得以复国。这样的恩德泽及我们子孙后辈,一丝一毫的幸福都是皇上赐予的。希望你们不要再说这种话。”
贯高等人离开了张熬的府邸,就私下商量说:“我们都错了,王爷是个敦厚的人,不忍背弃德义。可是我们怎能见王爷受辱而不管哟?我们不满皇上的侮辱而杀了皇上,这并不影响王爷的品德。事情若能成功,就把功劳归于王爷,事情若是失败,我们就自己承担责任。”
第二年,刘邦平定了韩王信的余党,从东垣(河北正定)回来经过赵国。贯高等人先在柏人县行宫的夹壁里埋伏刺客。刘邦来到柏人,准备在此留宿,便问左右随从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说是柏人县。刘邦自言自语地念着:“柏人就是迫人,充满了杀气,太不吉利了。”因此就没有留宿在柏人县,逃脱了一次劫难。
贯高的仇人将此谋杀刘邦的事密告皇上,皇上立即派人逮捕了张熬、贯高及参与谋杀的十几个人。那些参与者都争着欲自杀殉义,贯高生气地骂道:“谁让你们这些人自杀了?王爷当初并没有参与谋反,现在却被捕入狱。如果你们都自杀了,谁来替王爷辩白他的无辜呢?”因此众人没有自杀。
赵王和贯高被囚在囚车里解送长安。刘邦下令说:“赵国的群臣和宾客,如果有敢跟随赵王的,将诛杀全族。”可是孟舒等十几个宾客,仍然剃掉头发,带着枷锁,宁愿当赵王的奴隶,跟在囚车的后面。到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