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梦令之宅门嫡女-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青远和陆青致面面相觑了一番,然后陆青远开口道,“其实前两日就有些不对劲了,先是翰林院的齐大人接连三日没有来书院了,接着史大人也出了事儿,不过先生们大多都还在,是以大家都没特别的警惕。直到昨儿夜里,连连冲进来几十号的官兵,抓了书院里的好些先生,大伙儿才私下议论是不是宫里头出事儿了。”

    “你们呢?你们有没有事儿?”林氏慌张的问道。

    陆青远摇了摇头道,“那些官兵倒是没有为难我们做学生的,只是一整个晚上没让睡觉,第二天一早他们也就撤走了。书院里自然乱了,我和致哥儿正在研究要不要赶紧回来,就看到父亲派来的徐伯了。”陆青远声音很是沙哑,听得出来一夜未眠的疲倦。

    “卫先生可被抓了?”六娘子忽然问了一句。

    陆青致道,“没有,抓的几乎都是翰林院里有官位的先生,卫先生陪了我们一夜,早上我们回府的时候是顺带送他先回去的。”

    六娘子闻言放心的点了点头。

    林氏又道,“是如你父亲说的,东宫、申王里应外合造反了么?”

    陆青致点头道,“是。来抓人的似乎是皇上的人,据说宫里头出了奸细,所以太后娘娘才能和申王内外勾结。又道现在申王的兵队蛰伏在宣城,按兵不发就是为了等宫里头的指示,不过眼下传言满城的飞,七七八八的也不知道哪个消息是准的。”

    “那……那为何昨儿那兵士来找你父亲的时候,寒刀上都是带着血的?宫里头没有打起来么?”林氏心有余悸,只觉眼前星星点点晕眩直冒。

    陆青致皱眉道,“这儿子就不清楚了。”

    林氏一愣,却也失笑道,“是了是了,母亲也是着急糊涂了,你们也不是在宫里头的,怎么会知道这些。快,杨妈妈,快带两个哥儿去洗漱干净了,然后带他们去睡一觉,瞧他们两个眼圈都黑了。”

    “诶。”杨妈妈应声带着陆青远和陆青致出了屋。

    林氏又冲七娘子和六娘子道,“你们两个也下去吧,这两日怕是整个宣城又要难捱了,你们……且没事儿也不要出屋子了。”

    “是。”六娘子和七娘子乖巧的福了身,然后无声的退了出去。

    走到回廊处后,七娘子一把拉住六娘子的手道,“你说……会不会出事儿?”她问得笼统,却眼神紧张,樱唇轻颤,看得出还是很害怕的。

    六娘子停了步子反握住她的手道,“若是有事儿,早打进城了不是吗?”不知为何,此时此刻,六娘子忽然没来由的信任起那素未谋面的沈家小四爷来。

    他,若如旁人传的这般神乎其神,一定能让整个宣城化险为夷的吧。

    而九爷,蛰伏多年,若真志在皇位,不论如何也一定不会放过申王造反这个机会的。

    不过隐隐的,六娘子总觉得整件事儿有些不对劲,纵使现在大周是幼帝在位朝臣专权,可不管怎么说,台面上还是有个皇上在的,不论大小,他都是一国之君。所以,不管是申王还是九爷,只要在这个时候动一动龙椅的念头,那都是谋反,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株连九族、永世不得翻身的。

    纵观古代帝王史上,但凡谋反夺位的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最有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最后都是惨死的。对于这整件事情的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只留了一句“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的痛笔。

    想到这里,六娘子不禁打了个寒颤,她忽然觉得,赵老太爷是聪明人,聪明人只看得上聪明人,若是众人口中的九爷是个急功近利的,那自己的外祖父一定不会愿意由野进朝二度出山的。可如果九爷真的这么运筹帷幄,那他也绝对不会如此明晃晃的打着一个造反的旗号来和申王抢王位的。

    那么……他如果利用申王的这次谋反,旗号便会由“造反”变成了“清君侧”!而九爷到底如何算得出申王这次造反是个机会呢?看着陆老爷的姿态,虽他口口声声说皇宫里很乱,可远哥儿和致哥儿还能毫发无伤的回来。再看看赵老太爷,一把年纪的折腾在皇宫,若是他这把老骨头朝夕不保的话,自己前两日去赵府,从外祖母的口中也能多少听出些眉目的?可眼下,申王的叛军蛰伏在皇城,但整个皇城还能如此的太平安闲,连个宵禁令都没有,若这是叛军造反的前奏,那未免也太安静了些……

    六娘子想到这里看了一眼惴惴不安的七娘子,脑海里顿时划过一道电光火石般的火花之光,当下便紧紧的握住了七娘子的手,整个人都莫名的激动了起来。

    莫非……九王爷是请申王入瓮!

第93章 豆蔻香·改朝换代(二)() 
后面的事儿竟发生的有些出人意料的快。

    第三日,沈聿白率精兵三万破城而入!大营扎寨铜雀门前,其中一万精兵留街搜人,铲除余孽叛党,其余两万则全部随帅将直闯皇宫。

    当日城头有护城兵亲眼目睹三万精兵入城的盛况,称其:骁骑凛凛军飒如风,整齐划一气势如虹。

    沈爷亲帅,九王爷如虎添翼。第四日,西宫联手九王爷,封阁老俯首称臣,三力联合,一举歼灭申王叛军,申王被活擒,八王爷靖王在太和殿被当场乱箭射死。直到那一刻,皇宫里的人才彻底明白,原来靖王一直都是申王在宫里的眼线,靖王和申王本想联合东宫仁孝皇太后来个里应外合的,谁知竟大意中了九王爷的计。

    第五日,仁孝皇太后在东宫正殿悬梁自缢。

    第六日,幼帝退位让贤,封阁老辞官让权,新昭随出,承九王爷为大统之君,九王爷李晋顺利继位。

    次月,肃宫完毕,新帝谕昭:改年号为明承,兹定来年为明承元年,宜谨始于承祧,用涣恩而及物,可大赦天下,云云恭念先朝之治,必循五圣之谋,思祗率于旧章,用答扬于先训,尚赖中外列辟,左右忠贤,文武合虑,以辅予治,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其实九爷,哦不对,是明承帝登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松了一口气的事儿,这其中包括十五皇子也包括前西宫的那位仁贤皇太后。

    欲带皇冠,必受其重。无论是对十五皇子还是对荣太妃来说,那把龙椅还是太大太重了一些。

    且先不谈治国富民,就先说权臣叛军。当时十五皇子等于是半道捡了件龙袍来穿,他被封为太子被众人推上皇位,首要解决的就是两件事,或者可以说是两个人——权臣封习和叛军申王。

    当时小皇帝或者说一下子尊贵万分越级成了皇太后的荣太妃所设想的法子是用封习去牵制住申王,最后再将他们两个一网打尽。可是荣太妃忘了一件事儿,那便是封习有封习的私心,申王有申王的手段,纵使狭路相逢勇者胜,可剩下无论是谁,都不会这么轻易的任人拿捏的。

    所以,当时的九爷很聪明的站了出来。或者正如六娘子所猜想的那样,九王爷一直在等一个最好的时机,于他而言,早已经等了十几二十年之久,这漫长的岁月中,他早已把整个大周的繁盛蓝图给描绘润色了一遍又一遍,所以他不在乎多等这十几二十天。

    亦或者说,睿智如他,看中的并不单单是一把龙椅一件龙袍和一块大方印,他志在宏图,多年的蛰伏,满心的抱负,又岂是这几件俗物能随意抵消的……不过这些都是帝王心、帝王事,也都是后话了!

    申王政变前后历时十九天,大周国也在这十九天中迎来了全新的希望。

    明承帝登基,普赦天下,百业待兴,百官待考。十月底,圣旨下令,加开恩科。十二月,圣旨有谕,轻徭薄赋。明承元年一月,帝下令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二月,帝彻考三品以上官员,下令严惩贪官污吏,皇族世家子孙犯法与庶民同罪。四月,帝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平远河河道……

    不过这些都是于公的,明承帝治国有方,赢的百姓一片赞誉,而于私,明承帝赏罚分明,这其中受益最大的有三人:沈聿白、封长渊和顾望之。

    不得不说,沉寂了将近二十多年的沈家因为明承帝的上台而再此被众人推到了权臣浪潮的尖儿上。明承元年三月,沈聿白被帝钦封为煜宁侯,成了大周国开国百余年来第三个外臣拜侯之人。且这是恩封的爵位,是以可以子承父位,虽辈辈有降,但若是子孙大器有成,便一样可以为帝重用光宗耀祖的。

    同月,帝又赐煜宁侯良田千亩,广宅一座,外加那些绫罗绸缎、珠宝玉器自也是数不胜数的。朝臣碎言颇多,文官堪堪上奏,唯恐沈家变成第二个封家,可明承帝出言一句:众爱卿只看到煜宁侯风光无限受赏无边,却没有看到煜宁侯为国冲锋陷阵舍命杀敌。一句话,看似漫不经心,却将满朝文武的闲言碎语压下了一半。

    四月,明承帝传召封长渊和顾望之,君臣三人欢悦而谈。翌日,封长渊被封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官拜正三品,协习闻堂师讲,顾望之被封为督察院右佥督御史,官拜正四品,赐府宅一座。帝君此言一出,朝臣又是满堂哗然,原因无他,只因封长渊和顾望之都还太年轻,如此圣恩,难免会引人妒忌。

    不过众臣哗然归哗然,可是明面上却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指着皇上的鼻子说皇上偏心的。

    为何?

    先说长渊。近两年宣城有云——城有双子,文长渊、武萧奕,少年有才,名动大周。不过撇去这些虚名,就单说他是两朝权臣封习的嫡孙,便不容让旁人小觑了去。眼下封阁老虽半退在野,但封家历代为官,在宫中关系盘根交错,有些人有些事儿并不是封阁老说撂下就能撂下的。这个道理封家知道,明承帝更是心里门儿清。如今孙承祖业,也算情理之中。

    再说顾望之。三岁习字五岁作诗,七岁已是博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