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太极力排众议。选择支持济尔哈朗,决定与大晋朝廷谈判了。
这次的谈判,肯定不同于与大明朝廷的谈判,那个时候的大清国,将士勇猛,大明朝廷自顾不暇。没有能力干涉大清国的事宜,但大晋朝廷就不一样了,人家的银行开到家门口了,货币直接进入大清国了,几乎是掌握了大清国的经济命脉,要不是依靠着一些商贾做生意。源源不断的运进来商品和粮食,大清国甚至是难以维持下去了。
皇太极很痛苦,他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一辈子都是经历风雨,好不容易建立了大清国,想不到大清国从成立的时候开始,就遭遇诸多的坎坷。几乎就没有安生过,要说成立大清国之前,一切都是那么的顺风顺水,屡次入关劫掠,面对孱弱的大明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在辽东占据的地盘也是越来越多,要不是有关宁锦防线的阻隔,说不定已经平定中原了。
可苏天成和江宁营出现之后,一切的情况都出现变化了。大清国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为了争取到发展的时机,不得不两次想大明朝廷俯首称臣。
如今要向大晋朝廷和苏天成俯首称臣了,而且是人家即将征伐的时候,这样的滋味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前两次的俯首称臣,可以看做是一种计谋,大清国也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这一次恐怕不大可能了。
崇政殿。
看着无比苍老的皇太极,还有愁容满面的豪格,济尔哈朗还是狠心的开口了。
“皇上,太子殿下,臣以为此次与大晋朝廷的谈判,可能不会那样的如意,大晋实力过于的强大,有着足够的钱财支撑,不是我大清国所能够抗衡的…”
济尔哈朗的话还没有说完,脾气依旧火爆的阿济格就开口了。
“朕亲王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大晋朝廷强大是真,但也不是不可战胜的,我大清国的勇士,骁勇无比,岂会输于江宁营,真的开始厮杀,结果还不一定。”
济尔哈朗看了阿济格一样,脸上有了怒容,他的脾气是很好的,在大清国是众人公认的,但面对阿济格的插言,他有些愤怒了,这是关乎大清国命运的讨论,凭着嘴巴嚷嚷是没有作用的,若是皇上和太子被这些意见所胁迫,迫不得已采取强硬的对抗政策,遭受损失的就是所有的满人权贵了。
“英武郡王认为我说的不对,不妨直接提出来例证,自崇德元年以来,我大清国的勇士多次与江宁营交手,战况如何,如今的大晋王朝,空前的强大,朝廷异常的富庶,是不是我大清国所能够抗衡的,难道英武郡王以为我偏袒大晋朝廷吗,认为我是故意出卖大清国的利益吗,以为我就是想着投靠大晋朝廷吗。”
阿济格也不示弱,再次开口了。
“皇上,太子殿下,臣愿意率领大清国的勇士,迎战江宁营的进攻,若是不能够取得胜利,臣甘愿接受任何的惩罚。”
大殿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了。
皇太极的神色很不好看了。
这么多年过去,阿济格依旧不改脾气,本来就没有什么远见卓识,就知道打打杀杀,按说遭受到的教训够多了,而且这个阿济格,还有支持多尔衮的强烈倾向,对于豪格出任皇太子,一直都是有些不服气的。
与江宁营的对峙之中,第一次遭遇到惨败的,就是这个阿济格,当时还是崇德元年,大清国刚刚成立的时候。
但阿济格的背后,是有着很多人支持的,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都是这样的看法,都认为直接与江宁营交战,不一定会失败,说不定能够获得意外的胜利,巩固大清国在辽东的形势,这也是皇太极与豪格所忌讳的事情。
年纪大了,皇太极的心态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海兰珠病逝之后,这么多年过去,皇太极渐渐感觉到衰老,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了,以往的那种雄心壮志,也出现衰退的迹象,重点想到的,就是平静的过日子,期盼大清国也能够平静安稳。
大清国内,明显存在两股力量,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识以济尔哈朗为代表,认为大晋朝廷强大,不能够与之正面抗衡,必须要谈判,争取到生存空间,另外的一种认识,以阿济格为代表,认为必须与江宁营死战,从厮杀之中取得生存的权力。
皇太极居中协调,尽量想着能够稳住所有满人权贵的心。
但这种稳定,不可能有实际的效果,皇太极也需要做出来明确的选择,到底是支持哪一种意见。
其实皇太极与豪格之间,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皇太极赞成济尔哈朗的意见,豪格从总体上说,也是赞成济尔哈朗的意见,但豪格认为,还是需要展开厮杀,接下来才决定是不是与大晋朝廷进行谈判,豪格的这种心态,其实还是想着能够与江宁营厮杀,万一在厮杀的过程之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个时候谈判,手里也就有筹码了。
这就令皇太极犹豫了,想着能够谈判,但这种因为大晋朝廷发动进攻,就表示软弱的谈判,是不是会取得预料之中的效果。
但皇太极的见识的确不一般,他很清楚,豪格的这种想法是不成立的,一旦与大晋朝廷开战,就没有谈判的机会了,万一战斗失败了,大清国面临的就是覆灭的命运,大晋朝廷绝不会接受谈判的要求,皇太极理解苏天成。
所以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殿里面安静的时间不长,皇太极很快开口了。
“朕很清楚,满人之中,有不少人想着厮杀,甚至想着击败江宁营,朕承认,或许在交战的过程之中,偶尔的胜利是有可能的,但我大清国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吗,有谁敢于站出来,拍着胸脯说能够打败大晋朝廷,甚至能够入主中原,朕不需要那种没有头脑的表态,朕需要你拿出来实实在在的作战部署,让朕能够看到希望,看到你是如何的彻底击败大晋朝廷,彻底击败江宁营的。”
“这么多年以来,郑亲王我大清国殚精竭虑,做出来的贡献有目共睹,若说郑亲王都是袒护大晋朝廷,那朕就无人可信了。”
“朕曾经犹豫过,是不是与大晋朝廷交战,是不是展现我大清国的强硬,但展现强硬是需要资本的,需要实力的,如今朕有这等的实力吗。”
“就是沈阳这个地方,朝廷一再禁止大晋朝廷的纸币进入,可这种禁止有作用吗,谁还能够看见铜板,还有多少的金银珠宝,就连你们中间有些人,不也将金银珠宝存进大晋朝廷的银行里面去了吗,都是这等的局面了,还做着美梦,以为能够彻底的击垮大晋朝廷。”
“朕早就说过,苏天成和江宁营是我大清国最大的对手,更是最大的敌人,朕甚至说过,我大清国最终有可能亡于苏天成的手中,可你们之中好多人不相信,朕希望你们好好回去想想,我大清国的出路究竟在什么地方。”
“朕已经做出来决定了,与大晋朝廷谈判,这次谈判的难度是巨大的,但就是难度巨大,也要去谈判,朕决定让郑亲王济尔哈朗作为全权代表,代表朝廷与大晋谈判,该让步的地方做出来让步,该接受的条件接收,目的就是一个,保住我大清国。”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尊严之战(3)
进入关内之后,济尔哈朗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从辽东开始,一直到关内,他所看见的是与之前绝不相同的场景,感受到的是满地的富足,这样的情形,预示着什么,他是非常清楚的,在大清国之内,懂军事又清楚民生重要的满人权贵部队,济尔哈朗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大晋京城的时候,济尔哈朗对此行的任务,有了一些绝望的想法了,皇太极的想法,是做出来一些实质性的让步,保住大清国,可从他沿途看到的情况,这样的想法能不能得到大晋朝廷的允许,换位思考,自己若是在大晋朝廷,面对着如此富足的局面,是不是允许另外一个朝廷的存在,傻子都能够想到的结局。
但肩负重要的使命,济尔哈朗还是需要努力的。
负责直接与济尔哈朗接触的是兵部右侍郎阎应元。
阎应元一直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辽东协助卢象升,朝廷的相关安排,他当然是清楚的,不过后金派出使者前来,也不能够不理睬,故而接受了朝廷命令的阎应元,与卢象升仔细商议之后,迅速回到了京城,毕竟将来征伐后金鞑子,还是以驻扎在辽东的江宁营为主。
回到京城之后,阎应元见到了朱审烜和洪承畴,清楚了朝廷对此次谈判的意见,不过他暂时没有见到皇上。
谈判的地点,安排在兵部。
此次谈判的氛围,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颇有些城下之盟的味道,朝廷马上就要开始进攻后金鞑子了,主战场肯定是在辽东。驻扎大同方向的江宁营,以及河套府与乌鲁木齐府,都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恐怕在辽东取得节节胜利的身后,草原方向也会有动作了。
朝廷的意思很简单。这不能够算是谈判,朝廷将在辽东设立若干的官府,派出官员去管理,同时辽东还要驻军,满八旗和汉八旗悉数解散,听候朝廷的处置。
这个意见。济尔哈朗不可能接受,若是接受了,大清国就彻底完了。
双方的谈判,刚刚开始就陷入到了僵局之中。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阎应元进宫见到了皇上。
“阎应元,谈判进行的很不顺利吧。你刚回到京城的时候,朕没有见你,其实就预料到这样的情况了,后金鞑子的前身是建州女真,前朝的时候,曾经传言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可见其凶悍,面对凶悍的女真,唯有彻底击溃其优势的心理,彻底打垮其军队,接下来经过长时间的治理,才能够真正征服他们,若是想着通过这些所谓的谈判,就让后金鞑子臣服了,不过是掩耳盗铃,就算是后金鞑子接受诸多的条件。不长的时间,他们一样会卷土重来,一样会造反。”
“皇上,臣也是这样的看法,卢大人在辽东准备了多年。兵精粮足,正是进攻后金鞑子的好机会,臣以为这谈判,不需要进行了。”
“不要着急,谈判还是需要进行的,看看后金鞑子究竟有什么要求,摸清楚他们的底细,唯有如此,来日的征伐,才有这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