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政客-第1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晋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定于大晋二年九月初五开始,首先是在各省举行的乡试,接下来是十一月初五在京城举行的会试,殿试在十二月十五举行,这样一年之内,三次关键的考试就全部结束了,这样也能够让考生轻松一些。
此外,录取名额的划分工作,也全部都完成了,尽管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员,但苏天成不同意通过一次的科举考试,就补充完成官员的缺额,再说这样做,也破坏了科举考试的规矩,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
朝廷面临最大的事情,就是大规模改造贡院的事情。
苏天成参加过大明朝廷的科举考试,那种被搜身的感觉是很不爽的,是对读书人的一种侮辱,也是不大合适的,故而经过了朝廷的讨论,苏天成颁发了圣旨,要求各省都要进行改造,由朝廷负责提供考试所需要的一切用度,包括纸墨笔砚等等东西,也就是说,考生进入到考场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带,所有东西都是官府直接提供,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携带夹带等的问题了。
这样做,就需要对贡院等考试场所进行大规模的休憩了。
这方面苏天成舍得花银子,投入到教育方面的银子,总是有巨大回报的。
朝廷里面也是完全支持的,其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朝廷的官员,全部都遭遇过那种侮辱,那样的搜身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只是大家都一样,在公开的场合不愿意提及罢了,如今皇上提出来了,对于考试的搜查没有以前那样的严格,这当然是好事情了。
不少的文武大臣都知道,恐怕是因为皇上也遭遇到那样的情形,故而专门提出来了。
扩建和修葺贡院的功臣,是礼部尚书周延儒亲自负责的。
要说这周延儒乃是大明朝廷的内阁首辅,转身成为了大晋朝廷的礼部尚书,怎么说都是应该要遭受到读书人诟病的,其实不然,大晋朝廷内的绝大部分的官吏,都是前大明朝廷的官吏,这样的情况,官场之中早就适应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些因为能力问题被裁汰的官吏,想着发几句牢骚,可惜他们也不好意思公开的说,本身就是因为能力问题被裁汰了,这个时候发牢骚,岂不是站出来让众人看笑话。
周延儒不愧是前朝的内阁首辅,对于如何落实相关的具体任务,是有着很不错的手腕的,加之朝廷里面的风气大为改观了,以前那种贪墨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了,官吏也不敢偷懒,都察院在一边虎视眈眈的盯着,稍微不注意,被发现问题了,轻则遭遇到责罚,重则掉了官帽子,如今的官吏,拿着如此高的俸禄,若真的是因为玩忽职守,被免去官职,未免可惜,再说了,身为官员,很多方面还是有着不少的特权,走在大街上都格外的引人注目。
故而周延儒能够很快的落实任务,看似浩繁的工程,进展非常快。
官府的变化,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地方,换做以往,这等事情是不可能想象的,这么大的工程,一旦明确了任务,马上就有人想到自身的利益了,不是考虑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完工,至于说具体做事情的时候,拖拖拉拉,就算是皇上亲自督促也没有用,整个的官僚集团都是这个样子了,皇帝着急没用,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上上下下都没有拖延的情况,官吏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的完成本职工作职责,想到的是完成任务,至于说工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是不是有人想到了自身的利益,那是不可能完全禁绝的事宜,但至少有人在一边监督,你想要伸手,就想想伸手之后的结局。
通过这件事情,周延儒的感触是非常大的,对于皇上的认识,也就加深了一层,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官吏,为什么情况就是不一样了,换做大明朝廷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无法迅速推行下去,皇上的圣旨总是要走样,而且皇上还依靠太监和锦衣卫来巩固权势,但效果依旧不好。
大晋王朝废除了东厂,撤销了锦衣卫,皇宫内卫的职责,就是护卫皇宫的安全,查处官吏的事情,悉数有都察院直接负责,包括刑部和大理寺,太监更是被限制在皇宫之内,所谓的秉笔太监、掌印太监等等都不存在了,中书省负责保管玉玺,所有圣旨都是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审核之后发出来的,皇上给予了文武大臣非常大的权力。
按说这等事情,以前是不可能想象的,难道皇上不害怕下面的文武大臣夺权吗,要是有人造反,想着当皇帝,岂不是有大麻烦吗。
经历颇多的周延儒,经过了仔细的体验和观察,才感觉到皇上提出来的以制度管人和以制度管事的做法,是朝局稳定的根本,至于说这里面的研究,估计不长时间之后,就会有专门的学者来做了。
正是因为体会到这里面的道理,周延儒做事情更加的尽心尽力,他甚至对于皇上的某些想法,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理解,譬如说皇上重视科举考试,周延儒就分析到了,皇上不仅仅是考虑到朝廷官员的缺乏,想到更多的恐怕是招徕人才,扩大大晋朝廷在各处的影响,故而在考试具体事宜的很多安排方面,也是尽量考虑周全。
周延儒不知道,皇上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是很满意的,让礼部全面具体负责科举考试的事宜,这就是证明。
(新书投入了我极大的精力,暂定名《铁血穿越》,本书按照以前的大纲,有一部分缩减,本月之内肯定完本了,但上传时间不能够保证了,恳请读者大大见谅,同时请支持我的新书,拜谢了。)

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科举考试(3)

乡试的主考官为四人,其中各省的巡抚为第一主考官,负责最终的定夺,另外的三人分别是吏部、礼部各自抽调一人,要求是郎中或者是员外郎,都察院抽调一人,由四人全面负责乡试的事宜,至于应天府和顺天府,则是府尹大人为第一主考官。
乡试所有具体的组织工作,各省具体负责,但都察院抽调的主考官自始至终的参与,在出发之前,范景文和徐尔一召集了所有的抽调官员,提出来了严格的要求,第一不准吃请,不管是考生还是当地官员安排的宴请,一律都不准参与,第二不准与省里的学政有着太多的接触,不准与考生以及与考生有关的人员接触,第三要独立提出来见解,凡是发现有不合适的举措,要敢于说出来,必要的情况之下,可以直接禀报都察院。
吏部尚书鹿善继和礼部尚书周延儒也召集主考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是朝廷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要为朝廷招录官员的,绝对不能够疏忽。
大晋二年九月初五,各地的乡试开始进行,乡试依旧是三天时间。
这次因为放宽了限制,参与乡试的考生特别多,有关阅卷的事宜,也做出来了相应的调整,阅卷的人数增加了,时间也延长了,由原来的十天时间,延长到二十天的时间,主要增加了复查的程序,同时最终确定被录取的举人,需要四名主考官共同来进行商议,当然最终的决定权在各省的巡抚。
乍看这样的安排,给予了巡抚极大的权力,其实这是皇上和朝廷仔细考虑之后的安排。巡抚掌握本省的情况,对于本省的俊杰,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求他们来把关本省的乡试,他们一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至少保证本省的俊杰之士,都能够被录取,要知道被录取的举人,还要到京城去参加更为严格的会试,若是本省在会试之后,考不中几个贡士。那巡抚就丢丑了,传出去名声也不好,故而将这样的重担压倒巡抚的身上,巡抚肯定是要考虑清楚的。
凡事有利有弊,只能够从最有利的角度出发做出来选择。
朝廷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自流,组建了督察组。范景文全面负责督查的事宜,徐尔一、鹿善继、周延儒等人,都是督察组的成员,在乡试期间,督察组组成了很多的小组,奔赴各地进行督查,看看是不是会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出现。
乡试的结果很不错。主要是考生很是满意。
其实考生对于自身的能力,包括他人的能力,是有着一些基本认识的,谁的学识高,谁的能力强,他们基本知道,这次乡试的结果下来,那些能力强和学识高的考生,基本都被录取了,这就充分说明了。乡试是非常公正的。
考生不知道的是,各省的巡抚,应天府和顺天府的府尹,也采取了非同一般的办法,从各地的学府之中抽调了不少人。参与到阅卷的工作,而且巡抚的身边还有一个专门的班子,负责审阅被圈中的试卷,最终主考官确定录取人员的时候,巡抚大人要能够说出来试卷的高明之处,为什么要录取,其余三名主考官,同样要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全部都被记录下来了,已备巡查,如此严密的程序,就是有谁想着从中作弊,也要花费极大的精力了。
因为各地的巡抚都清楚,本省录取的举人,代表了本省的水平,也代表了巡抚做事情是不是尽心尽力,要是这些考生进入了京城,在会试的过程之中,掉落下来的太多,那面子上就不好看了。
朝廷对乡试的结果也是非常满意的,朱审烜甚至建议,朝廷可以由此总结出来经验,今后的乡试就按照这等的办法来进行,最大程度的保证,朝廷能够录取到真正的俊杰之士,进入到朝廷里面做事情。
难度大一些的是山东、福建、应天府和顺天府的考试,因为这些地方的考场里面,有不少藩属国、日本以及西域的考生,对于这些考生的录取,朝廷有着不同的考虑,今后这些考生主要是进入到商贸管理之中,而且直接面对外来的商贾,他们的学识水平,与南北的考生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基本功方面不可能比得上,故而这些人的阅卷,是单独的,录取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朝廷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下一次的科举考试,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
九月底,乡试全部结束,录取的名单也出来了,各地报喜的人不断,但考中举人的考生,却来不及庆贺,他们纷纷做好准备,起身赶赴京城,参加一个多月之后的会试。
从十月初开始,京城变得异常热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