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之后,再也没出现过如“强制下报”这类的话,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一个笑话,一个愚蠢的笑话。
而射雕的强势崛起,就像平地拔起的山峰,使人莫名其妙,同时,也吸引了平论家们的注意。
当然,在评论家之前,读者已经给了一些评价。
“射雕的第一回,我便开始看了,越看越激动,因为我知道,我在见证着一位通俗大师的崛起”
————资深武侠迷
“唔,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本书吸引我的是那些情感的描写,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很精彩,至少不是那些无聊的打斗可比的。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好书,至于是不是好的武侠,我就不知道了,希望作者以后能专心写一些言情”
————一位女读者
“可以大胆而肯定地说,这将是一部经典!”
————京城晚报主编
“就像一道惊雷,无声处平地而起,照耀了万千读者。张若虚先生的作品,细腻动人,读者若品香茗,淡涩中自有千般滋味。还望再接再励”
————九剑书生
“张先生的作品,似乎与以往的不大相同。但读来全无隔阂,反倒有种亲切感,大概得益于作者的深厚功底,与透着古风的文字风格”
————毛笔
“张若虚,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位雅士,透着书卷气息。写的虽是武侠,但文风缱绻,十分迷人”
“好书,不解释”
“作者要努力,我等坐等更新”
“加油,继续期待中”
“经典正在诞生”
“”
评论五花八门,大部分是些读后随感,说的很零散,也有些眼光独到的,颇有几分见地。总体而言,可谓一片好评,喝彩处处可闻。
当然,这种情况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这些评论多出于射雕读者之手,若是不喜爱,谁有兴趣写评论?
射雕凭借良好的口碑,掀起了新一轮热潮。
读者人数猛地涨了一倍以上,张斯获得的利润,如今已经定型,不大可能增多什么,但获得的影响力就难以现在就下定论了,一切都在发展当中。
许多人看出了其中的利益,天地传奇首先通过京城晚报的关系找到了张倩依。
原先的意思,是希望能买下射雕的版权。
张倩依跟本没容他们商量,直接拒绝了,连价钱都没问。
这是张斯提前交代好的,无论如何,版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
前世的人,大都知道,金庸的,拍电视剧是可以一部拍上七八遍,并且还能保证收视飘红的。再加上各种改编,包括电影,漫画,游戏会获得多大利润,凭膝盖也能知道。
不过,在杂志上连载的事却定了下来。
杂志与报刊的读者群不一样,尤其天地传奇这种双月刊,等它发行的时候,报纸已连载了好久。
杂志的时效性与报刊无法比,可胜在容量大,尤其连载长篇,占了很大的利处,所以许多人都愿意买杂志,而不选择报纸。
与天地传奇一样有眼光,或者更有眼光的,则是那些盗版商们。
在天地传奇之前,射雕已经有集结出版的小书了,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这些人敏锐的嗅觉。
凭着这份“无本生意”,许多人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
张斯自然是不愿看到这种情况的,可惜的是,他只能任其发生,而没有丝毫办法。
华国这方面的法律不健全,再加上执行不力,还有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根本就是一团刺猬,想上去咬两口,可惜不知如何下口。
当然,于张斯而言,也不是全无益处。
至少,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射雕这本,也知道了“张若虚”这位作者。
一位作者名气是否大,他的作品是否畅销,看官方的记录,往往不如看盗版程度来的准确些。
盗版界才是一个真正的战场,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不管你是文豪,还是无名小卒,一切以作品是否受欢迎来抉择。
按目前这种状况,张斯的还不是排在最前的,却是发展速度最快的。
就像凭空出现的一般,没有任何借力,没有任何名人支持,是一匹黑的不能再黑的马。
盗版商提到这本书,目中满是敬意,不是说他们多么爱看武侠,而是对自己的衣食父母表示尊敬。
为了表示这份敬意,唯有努力继续盗版了。
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反正“张若虚”是成功了,这三个字正在慢慢为人们所熟知。
如果一直按这样发展下去,张斯定然喜闻乐见。
有道是“福兮,祸之所依”,令人无奈的事,往往就藏在其中。
在持续的好评中,终于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了。
“武侠真正的起源很晚,是一种不值得兴起的体材,一个文学史上的畸形儿。它之所以能出现,纯粹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意淫的产物。
在想象中成为一代大侠,飞檐走壁,快意恩仇,一纵便是十余丈,一刀能杀数十人。大抵,没有那种类型的,能如此的无聊。
而且,也浅薄的可笑,根本无视生活常识。
出入皇家大院,竟能来去自如,外出随便吃顿饭,也动辄花上好几两银子。
这种可笑的地方,随处可见,不必细说。读者也正可借着这些,躲避现实苦恼,整日意淫着大侠梦。
国民乐此不疲,于这个民族而言,实在说得上可悲哀的了。
自开放以来,港台武侠随着影像明星等,纷纷在大陆抢滩。
一番你争我夺,腥风血雨,好不热闹。许多人见钱眼开,看港台诸位同行囊中饱满,心动不已,纷纷摩拳擦掌,也要“投笔从戎”,试一试身手。
所幸大部分人不适合混这碗饭,灰溜溜地跑回来了。
如今却出现一位人物,名叫“张若虚”,写了一部射雕英雄传,坊间评价极高,观者如堵。
我‘未能免俗’,也寻了一份杂志来看,见识一下到底是“何方神圣”,莫非,真出现了什么天才?可惜的是,翻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
俗套的故事,俗套的对话,俗套的情节,一如既往的弱智。
言语拖沓,明明白的像开水一样,偏偏拽几句古人套话在里面,以显示自己的‘功底’,反而弄的不伦不类,连个小学生的作文都不如,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真是莫名其妙,竟有这么多人追捧,还恬不知耻地叫喧着什么‘经典’,什么‘大师’。
这些人真该回去好好读读书,‘大师’是这么好当的,一个写武侠这种不入流东西的作者,也配得到这种称呼?
更令人想笑的是,作者竟用了‘张若虚’这个笔名,只是不知,诗人若泉下有知,会不会被恶心到。
也有人说什么这是新武侠,与以往的不同”
————君莫愁(国内知名评论家)
文章不长,总该加起来也不过千余字。
写的也说不上好,观点很零散,关键是语言透着股不羁的作风,冷嘲热讽,指桑骂槐,仿佛一切都不能入他眼中似的。
也正是这种辛辣的文字风格,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尤其一些青少年,不辨是非,单凭读的爽,便信了他的观点,完全不知深入思考一下。
他对射雕说的不多,只泛泛谈了一下。
正是这种似乎很不屑,而又嫌恶地随便一提,恰恰最容易让人记住。
看过原作的人,情况要好些,即算同意他的观点,大抵上还会继续看的。那些没看过的人,则下意识地在心里将射雕打上“低俗”的标签,本来兴起的一丝兴趣,不禁消散了不少。
而君莫愁作为一位知名的评论家,其影响力非一般读者可比,更因为如此,使得他说的话,显得具有“权威性”,一般读者看了,深信不疑。
许多与他有同感的读者,也跳出来助阵。
“莫愁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武侠这种没文化的东西,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一群无知的人,在这儿自娱自乐,听了真让人恶心”
————小贱
“射雕是一本很差的武侠,节奏缓慢,语言拖拖。作者可能是有意炫耀,写了很多不关题的东西,读着很无聊。真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追捧,我想,大概这些人读的有限,鉴赏力让人不敢恭维”
————天寒
“说的酣畅淋漓,道出了我的心声”
————大前门
“武侠的影响很坏,通篇讲着打打杀杀的事,而受众的年龄又偏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暴力倾向等与社会治安有破坏的心理。所以,国内的小孩子,最早接触的,不是善与美,而是这些残酷的东西。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会涉及到社会,在我看来,写武侠的人,都是些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
————大胆
“国内的通俗,本就没什么可观处。叙事全凭作者臆想,逻辑性很差,那种‘想当然’的感觉,透露出太多的无知。而正是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东西,偏偏有着大量拥趸,想想真悲哀。国人应该开阔一下眼界,丢下手中的垃圾,去看看国外的东西,方知道自己原来如此浅薄”
————五月花号
“国人水平如此,没有办法”
“射雕是什么东西,没听说过”
“那么多好书不去读,却来追捧武侠”
正当射雕受这篇文章的影响,停滞或缩小了发展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以前的时候,无论好评差评,全是一些普通读者写的。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心情,至于到底如何,根本没怎么讨论,自然也不存在什么辩论反驳的问题。
普通读者的情况,依然这样,不冷不淡的。
而那些死忠的读者,对于君莫愁的文章与这些读者的批评,则忍耐不住了,要插上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