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照此看来,坦克在1战之中都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那么为何徐杰还非要搞出这种东西呢?其实1战坦克在西线表现一般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当时坦克设计思路有极大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作战环境的限制。
在1战中,坦克完全是作为一种陆地堡垒设计的,行驶速度过慢航程过短,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动力设备技术水平所限,而另一方面则是装载了太多的人和武器,只是作为一个火力点而不是一个快速突击单位。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英l火炮和3挺机枪。并且配有324发5人居然有8个!大家可以想想这个重量基本上和2战开始时的四号坦克重量一样。但是4号坦克主武器也就一门7必然要做的很大。车长米,车宽米,车高米。这个块头可是太巨大点。再加上当时堪称悲剧的105hp发动机。这辆坦克的速度只有每小时。航程也只有37后面nbsp; 这还不是最能堆的一战中有两种重量上了30吨以上的坦克,他们分别是英国(备弹221发)和4挺机枪备弹8400发。拥有24名乘员。装备有150hp的发动机,重量高达33吨!正面装甲1451万5千发子弹)。使用两台100马力的发动机,配有18名乘员,重量18吨,因为火炮装的少了一些。所以装甲防护不错,正面3/》 从以上3种坦克可以看出,1战时,双方都是尽可能的往坦克上堆砌武器和弹药,上面的乘员数量多到令人发指!重量和2战时的中型坦克比毫不逊色。这些东西就是一个个可以挡子弹的碉堡而已。无所谓机动性。更没有足够的防护。从设计上看,正是因为这种移动碉堡的思想让坦克的速度和防御始终上不去,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装了4门火炮和成百的弹药还想要高速和防御,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要问,当时有没有摸到一点门路的?你还别说,真有!比如说法国人设计的雷诺ft17坦克。装备有1门3。简单便宜而且耐用,两种不同的ft17一共生产了3300辆,远超1战时期的坦克。法国还有一种重达吨的坦克,装备有7小时。而法国最重的坦克则装备了一款7,时速8;5r /》
相对于英国坦克,法国坦克的武器数量下降,但是增大了火炮口径并且有还算可以的防护,将移动碉堡的火力密度降下来,但是增加了火力强度。尤其是那种吨的坦克。非常好的平衡了各方面的性能。而雷诺ft17则是1战最便宜产量最大的坦克。也就是说,1战时的工业水平其实已经可以造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坦克了,前提是你的设计理念能跟上。想要让坦克跑出2战时30+度还是没问题。
而作为穿越者,熟知后世坦克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徐杰肯定会根据当时的工业水平来设计出一款还算堪用的坦克,虽然现在这个位面上的科技水平比当年徐杰那个位面高上一些,但是还不至于在领先10年,所以在徐杰的坦克计划中,大口径炮就不要想了。徐杰强调的是防护和速度,至于火力够用就可以,当然还有一个重点即使耐用,老出故障可不行!
相对于1战动则十几吨二十吨的坦克,徐杰想都不要,一方面现在技术就算弄出来,稳定性和造价也不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是在野外作战,也不需要这么重的坦克,反正是对付俄国骑兵,够用就可以。所以参考雷诺病适度放大,就成了徐杰设计坦克的基础。
火力方面徐杰要求不高,继续使用原有的3直就是神器,而且不用装填手。炮手配合供弹弹鼓一个人就可以。机枪方面需要有一到两挺,对付俄国人的人海战术。
需要着重关注的是防护,战防炮和坦克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双方相生相克又相互促进。坦克并不仅仅是挡住机枪子弹就可以了,还必须挡住一定威力的炮弹,否则对方在阵地上安放几门战防炮直接就把昂贵的坦克打成零件的话,坦克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快速坦克之所以会衰落,根本原因就是那怕3克强调的是攻防兼备,失去一点,那么坦克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徐杰对防护要求很高,至少要能挡住5也不难,正面装甲达到3外没有配有专门穿甲弹的5如说法国人的施耐德75快炮,这个想都不用想了。柳接在一起的装甲面对长倍径的7,巨大的震动也会让柳钉脱落甚至在车仓中飞射。要是真碰上了,那就自认倒霉吧!好在7方便,而且造价昂贵,俄国人应该没有多少吧。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速度和行程的问题,考虑到当时悲催的发动机,这种坦克最多也就配90hp左右的发动机,重量不超过12吨,乘员数限定在3人,公路行驶速度达到14必须在100动碉堡们都可以有70+版减炮版的小坦克达到100是好歹比步兵要快上不少。
坦克的技术标准已经整理出来了,但是不代表这支装甲部队规划已经成型了,实际上在坦克只是装甲部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作为穿越者,既然已经决定要先弄出一支装甲部队,那么就不能只能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以及装甲抢修车等单位都必须弄出来,否则这支瘸腿的装甲部队不堪大用!
感谢书友翱翔于宇宙的星群的打赏~~~~~。(。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五百五十章 华夏第一代装甲部队()
在装甲部队的体系中,坦克的任务就是进攻,用自己的速度火力和防护在对方的防御体系中撕开一个缺口,并且在后续步兵的配合下扩大战果进而完成对敌军的包围。但是战争中不可能只有进攻而没有防御,也不可能让坦克自己唱独角戏而没其它兵种什么事情。在还没有空军的情况下,徐杰对装甲快速部队的定义是坦克负责死开突破口。突击炮负责支援步兵和防守,各种卡车炮负责远距离火力支援,而随行的步兵则乘坐卡车或者原始版的装甲车负责跟进。对了,还有各种装甲抢修车和保障车辆负责补给。只有这样,这支装甲部队才能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说到突击炮。这种在开始设计时用于掩护步兵作战,为步兵提供直瞄火力的单位。比如说德国2战时期大名鼎鼎的三号突击炮,各种改进型可谓是玲琅满目,有装7管火炮兼职反坦克的。后来德国人甚至把10反步兵到最后的兼职反坦克,其实突击炮和后来的坦克歼击车差不多,(突击炮防护差一些。而苏联军队中,对这些东西的区分则更不明确。)你给突击炮换上一门威力足够大的反坦克炮那就是坦克歼击车。可以说在德国坦克身后,各种突击炮作为忠实的伙伴陪伴左右,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作为死敌的苏联人也装备了各种isu和is系列自走炮。并且依靠更好的生产性最终堆死了对手,而现在,徐杰就需要研制一款自己的突击炮。
研制任何武器之前都必须了解制造这种武器的目的和其应该具备的性能。相对于坦克来说,突击炮最大达到优势就在于可以利用相对较小的重量实现更高的战斗力和更低矮的车体。比如说历史上德国的三号坦克只能装备5则可以装备7式坦克只能使用7歼击车则可以装备8有更好的防护!
同时因为没有了炮塔,虽然射界受到了影响但是因为低矮的外形更适合隐蔽更适合防御,而且造价也非常低廉。其中2战后期德国的追猎者式坦克更是其中的翘楚之作,非常便于大量生产。甚至有的德**官认为一个突击炮连在防御阶段比一个坦克营更加强力。由此可见,突击炮绝对算得上物美价廉。
而现在,徐杰设计的坦克装备的火炮为3软目标非常轻松。机关炮超高的射速配合车上的机枪完全可以将暴露在外的沙俄步兵打成碎肉。但是面对一些简易掩体或者拥有掩护的平射炮阵地则远远不够,仅仅十几克的炸药根本无法对付用夯土和圆木堆叠而成的掩体。而面对掩体中的7无法防御对手的打击,那结果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面对这些工事,徐杰需要更强力的直射火力!
但是技术条件的限制让徐杰无法在一辆10吨出头的坦克上安装1门7为基础设计一款装备有7大量重量,和坦克一样采用发动机和传动设备后置,前面拥有一块44l主炮,并且设有两挺机枪,一挺轻机枪在火炮左侧。而另一挺重机枪则设置在车顶。乘员3人,限制重量在14吨以内。机动性和行程要求和坦克相同。其中坦克和突击炮零件的通用性要求很高,以便尽可能的减少后勤补给的压力。
为了尽可能的增加突击炮的威力,在火炮一定的情况下,徐杰专门为突击炮装备了穿甲弹、高爆弹和榴散弹三种炮弹,其中穿甲弹并不是为了对付俄国人可能出现的坦克,在徐杰的记忆中,貌似直到一战结束。俄国人都没有搞出一款用履带行走的装甲车辆!也就是说没有装甲目标可供攻击!但是为了对付俄国人可能用夯土和原木做成的炮巢,徐杰还是决定为突击炮装备带有软钢被帽的穿甲弹,之所以不用硬化被帽一方面是因为制作工艺复杂,碳硬化根本无法处理如此小厚度的被帽,只能用冷锻硬化。另一方面则是威力够用即可。
虽然徐杰没有准备对付俄国的坦克,但是事实证明,穿越者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1战时俄国人诚然没有坦克这种东西,但是人家有装甲车啊!穿越者本来用来对付掩体的被帽穿甲弹在后来的“反战车”作战中大放异彩,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至于高爆弹则是用来对付一般目标。而榴散弹作为一种造价高昂的炮弹,则是为了对付对方集团冲锋。毕竟光靠小炮和机枪还是有些没底。
如果说装甲突击力量有了坦克和突击炮后基本上算是完整了,但是同样徐杰还需要一支远程打击力量为坦克和突击炮们提供火力支援,在没有飞机的情况下,远程支援力量和火炮是同义词,考虑到当时装甲车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