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倍人生
有一门业余爱好,有的人甚至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如同开始提到的爱略特,后来的人知道他不是因为他的职业,他因为写作而著名。
有的人在八小时的工作遭遇障碍的时候,反而在业余爱好方面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不会决定人生全部的成败。有的人看得到的人生方向只是“升职晋级”,久而久之不成功就觉得生活灰暗一片。其实你只要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不管是为不知名的小公司工作还是个人职务上乏善可陈,业余时间你还有别的寄托,就已经是成功的人生。总之是进可攻,退可守。岂不是很好?
“双面生活”有时候让人感觉很酷,看到身边同仁的时候有一种超脱的快乐,觉得自己总是比他们要多一点点东西。如果你业余时间喜欢赚钱也可以呀。普通的教师在晚上居然是炒股、炒汇的资金运作高手,在其他老师抱怨清贫的时候你可以随手拿出一笔钱来改善生活,也会更乐于白日里“高尚”的教书工作。一位基金经理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一种古代文化,他不需要用它赚钱,因为本职工作已经让他赚得够多的了。可是这项爱好使他成为一个谈吐有趣,受欢迎的人。人类天生就对古文明、外太空、未来等永恒的主题抱有强烈兴趣。
人生是需要这种适当“切换”的。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
我最好的朋友告诉过我一个悲哀的故事,但后来想一想这个故事其实也不算绝望。一个年轻女人和她的丈夫,俩人挺恩爱的,没有孩子。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以后留在北京的,过得还不错。可是不幸的是几年后女人查出来患了一种不治之症。经历了初闻消息的巨大痛苦之后,他们决定无论如何两个人要在一起。于是俩人把他们在北京的房子卖了,卖得50万元人民币;工作也辞掉了。一起回到南方某个小城市的老家,开始悠闲地过生活,在小地方一个月500元就够吃穿了、租一间房子一个月只需要100元。他们很有可能会幸福、恬淡地过上好几十年。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很快;有些疾病即使目前还无药可医,也有技术可以使病人活下来;而且人的自身潜力也是不可限量的,自己战胜癌症的例子也时有听闻。在美国,从1960年以来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几乎增加了一倍;心脏病死亡率从1950年以来几乎下降了2/3;爱滋病现在还无药可治,但是通过治疗,爱滋病死亡率在19972000年间降低了50%。
每个人都在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决定是被迫下的。例如突然有一个去外地工作的机会,一位在这个城市伤心的人会很高兴地就去了另一个城市,新地方的生活或许会带来新的际遇;而有幸福家庭的人可能不会去,为此还不得不从现在的公司辞职,而要开始麻烦地寻找新工作。
其实你应该更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方式。包括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喜欢一天工作7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还是宁愿少赚一点钱,但是生活相对悠闲;以及自己最爱吃的川菜馆,是不是想去就能去、想吃就能吃上这些细节。如果你离不开家乡的几味小菜的话,真的不应该出国去,每顿饭愁眉苦脸地吃汉堡。
城市
我是喜欢北京的;可是很多人说北京太干燥,气候恶劣。前几年刮沙尘暴的时候的确恐怖,间隙地好了一阵儿,今年春天又开始刮起来了。我也看见有的上海人写文章说北京地方大,房子修得不高不摩登;没有可以逛的街;甚至地铁站也老土,都没有椅子。其实是有的,不过确实很少。而站在上海的大街上感觉真是很洋派的。不过北京冬天有暖气,那种舒服是阴湿的南方没法比的。江浙某名城有人花了很多笔墨赞叹他们那儿的市井小吃——盐水鸭头,滋滋有味地描述他每天悠闲地下班之后,一瓶啤酒、一盘鸭头的幸福生活,让人看了他的文章都受感染。外地的朋友来,他请别人吃这盘美味,却被鄙夷地斥之为“从来不吃有形状的东西”。可是他自己觉得幸福那就是幸福。在丽江,你会看见很多大城市来的艺术人士,就那么在古城里住下来,凌晨两点钟的时候还披着印花布披肩在石板路上闲逛。有的年轻女子甚至在当地开了一间卖工艺品的小店,就此停留下来。据说在阳朔的外来者也很多,有的年轻女孩自己就离开大城市,去那里开一间茶吧,每天悠闲地和光顾的茶客一起晒太阳。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地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又都有自己适应的地方。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涌向几个特大的城市。“城市动物”们,你让他去悠闲的地方休假,他还真不习惯,就喜欢“水泥森林”。有一位朋友放弃了一个升职的机会,因为新职位要求他去外地的分公司做经理,他说怕自己离开北京以后再回来就跟不上节奏了。可是大城市生活成本很高,压力也大。有一对夫妻老家都是贵州的,大学毕业来北京工作,但是都没有解决户口问题。他们没打算在北京一直呆下去,因为北京房价太高了。打算呆六七年,赚一笔钱,到35岁左右就回贵阳去买房子、随便找个工作做。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肯定是比北京低的,但是他们可能会过得很舒服,饮食也习惯。有的独生女儿真的想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不愿意离开父母家两公里之内;有的小女子却从西南小城考大学到北京,再一路考研究生到了美国去。谁比谁更正确,别人难以明白,只能自己选择。
一位歌星在电台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后来父母亲离婚了,母亲也带着她和姐姐在欧洲各地“流浪”。所以她会说多国语言,她喜欢这样的生活。能周游世界让人羡慕,如果再能以工作的名义去到各处的话就更理想了。但是也不一定,在外游荡久了,心里就强烈地思归。一个美国人在外国工作了3个月以后,说他强烈地想念自己的美国家里的床,还有他的汽车。很多时候人们最想念的是那些看起来不相干的小东西。
电视报道有一对年轻的法国夫妇,他们不住时髦的巴黎,而是愿意住在自己位于法国南部的小农庄里。那里风景优美而宁静。他们收养了好几个不同族裔的孤儿。他们信奉环保主义,自己发电、并循环使用水。丈夫负责打理他们的羊群,妻子就用自家产的羊毛纺织,做成纯天然羊毛披肩、袜子等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生意还不错,各地都有人向他们邮购。他们在自家出产的产品上都锈上小小的特有标志,听起来很浪漫吧。
“生活在别处”现在很流行,逃离自己现在生活的城市。例如看过一本浪漫的书以后兴起的去法国普罗旺斯地方。《托斯卡那阳光下》也是一部让人的心灵暂时逃离的电影。黛安•;莲恩饰演的弗朗西丝是美国的一位作家,因为离婚——曾经深爱过的人居然会如此猥琐恶毒地伤害你、以及创作上也不如意,她来到意大利的托斯卡那地区旅行。一时冲动下她在当地买下了一栋房子,不过在以后的十年里,她为这个英明的决定而感谢上帝。她重新装修房子,学习烹制美食……在这般田园诗的生活中,虽然经过一些挫折,爱情也最终来到了(当然爱情是选择中最需要考虑的东西)。影片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的同名自传体游记小说,曾连续两年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小说文字细腻优美,就像一幅水彩风景画:“顺着山谷方向望去,就可以看见亚平宁山脉,下雨或者光线变幻的时候,房子的正面就会变成金色、浓黄色和赭色……”我还喜欢老电影《上帝也疯狂》,在大城市中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报社女编辑,选择了去非洲当土著村庄里的教师。电影充满了一种非洲的野性美,还有英式的幽默。
作息时间
香港设计师邓达智说自己每年总有两三个月关掉手机,什么生意也不管,去世界各地旅行。自己在北京开一间私立英语学校的罗勃特,他的时间表是下午和前半夜工作,后半夜和上午睡觉。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作息时间,小到每一天的工作时段,大到每一年有几个月工作,以及10年或者20年中有多少时间工作的规划。上班族朝九晚五,虽然乏味,却也有规律的好处。一般来说,写东西的人通常都是要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写得出来。让他朝九晚五地坐在那里,没办法,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一些报刊记者的时间表看起来很舒服,一个星期只用去办公室一次——周五开一个选题会,其他时间都可以在外面采访或者呆在家里。
也许很多人会说:如果可以的话,自己什么也不想干,无所事事最好了。其实也许你真的在家里呆上三个月,会腻烦不得了。一些公司实行的“弹性工作制”、或者“在家办公”听起来也让人向往。可是我的一位旧同事满怀期待地换了一份新工作,一周只用去办公室一次,结果又怀念起以前天天可以和同事见面的日子来。以前每天中午可以和同事约着出去AA制吃饭,聊聊天,有的时候还要吃一盆美味的水煮鱼,想起来都觉得幸福。
当你真正地决定了自己想要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工作不只是有薪水报酬不同,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选择。例如是需要每天规律地上班还是按任务考核、但是时间随便,如果你的效率一向比普通人都高,那么可以选择第二种工作方式,一星期可以白白多出一两天假期;话又说回来,单身汉喜欢天天去和同事见面,晚上还能直接约两个同事出去吃吃饭、娱乐一下。如果一个人总呆在家里,更懒得出门了,更觉得郁闷了。还有的招聘广告上直接写上要求——“需要经常出差”,已经去过全国差不多大多数城市而且也有家庭的人恐怕就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工作;而职场新人,特别喜欢出差多的工作,可以顺便去各地看一看。很多美术工作者都在做自己的工作室,公寓一半布置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