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5页)(下文简称:“1981年决议·注释本”),这本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这 个机构专门负责出版毛泽东(也包括其他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著作,其权威 性是无疑的。这本书公开出版的版本比最初在1983年出现的内部版本内容稍微丰富,因而 也就受到青睐。关于“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有关的段落实际上是一致的。
①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5页;《毛泽东思想杂录》(1949—1968)第30页。
② 这一文本基于中国官方文本,在翻译出版的《毛选》第5卷第293页。但翻译在有些地方有 所修改,使用了S。施拉姆在《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72页中的词语。(参见《毛泽东选 集》中文版第5卷,1977年版,第275—276页。——译者)
① 弗朗兹·舒尔曼:《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第167—175、196—198页。
② 哈里·哈丁:《组织中国:官僚问题(1949—1976)》第107—115、175—182页。舒尔曼和 哈丁都是根据关于陈的观点的第二手材料;陈云自己的话现在可以在尼古拉斯·拉迪和肯 尼思·利伯撒尔编的《陈云的中国发展战略:一种非毛主义的选择》一书中见到。
③ 舒尔曼:《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第86—87页。
① 《毛泽东思想万岁》(附录)第34—35页(由S·施拉姆翻译)。
② 关于这一概念意义演变的更详细讨论,见S。施拉姆:“中央集权国家的分权:理论与实践 (1940—1984)”,载S。施拉姆编:《中国国家权力的基础与范围》第81—125页,特别是第 87—89页,关于“一元化”一词,也见《剑桥中国史》第13卷第864—866页,施拉姆写 的一章。
③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6页;《毛泽东思想杂录》第31页。“关于增强党性的决 议” 1941年7月1日由政治局通过(鲍大可:《毛的中国》第156—160页),当时没使用 “一元化”一词,但强调了集中与“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的重要性。毛公开认 为这一讨论是确立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第一步,这在1942年到1943年有进一步的表达。
④ “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148页。《毛泽东思想 杂录》第79—80页,《毛泽东思想万岁》(附录)第34—35页。
①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63—164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94页。这里基本上是按非官方的文本(施拉姆:《毛泽东 同人民的谈话》第72页),不包括后来明确所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立法机关。 (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276页。——译者)
②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8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367- 368页。——译者)
③ 这段话已从1957年6月编辑的毛泽东讲话中删去(《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8- 399页)。见《学习文选》第201—202页,毛1957年2月讲话的内容在后文将详细讨论。 (参见《毛泽东选集》中文版第5卷,第376—378页。——译者)
① 《毛泽东集》第9卷,第244页。(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文句已从官方文本《毛选》 3卷英文版 第297页中的这一讲话中删去)(参见《毛泽东选集》 1991年版第3卷,第1074页。—— 译者)
② 《毛泽东集》第10卷,第304页。同见《毛选》英文版第4卷第421页,这里最后两句引文 不见了。(参见《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4卷,第1479页。——译者)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4卷,第363页(《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4卷,第1426—1427 页。——译者)
② 前引书,第418—419页。(《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4卷,第1477页。——译者)
① “致刘少奇”,1951年12月15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27—428页。
②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78页。
③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9—30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18—19 页。——译者)
④ 同上,第102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89页。——译者)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148—149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133 页。——译者)
② “致刘少奇、周恩来”,1954年11月18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84—485页。
③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15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139页。 译者)
① 参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的按语在《毛选》英文版第5卷第235—276页收录。(《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25—259页。——译者)
②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第5—6、159—160页。(参见《毛泽东选集》 1977年版第5卷 第227、233页。——译者)
③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27页;《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9页。
① 1956年1月25日的讲话见195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引文见阿兰纳·卡埃尔·当高 斯与S。施拉姆翻译编辑的《马克思主义和亚洲:导论与阅读材料》第293页。
②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4页。
①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 61—83页;官方的文本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 5卷,第284—307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268—277页。——译 者)
② 见《剑桥中国史》第14卷的讨论,也可参阅施拉姆在《党的领袖还是真正的统治者?》当中 所作的分析,第214—216页。
① 关于毛持续的乐观与急躁情绪,见他在1956年11月15日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 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32—335页。(中文版第313—329页。——译者)毛对关于“急躁冒进”批评的心理反应的重要意义,在近期中国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述中广为强调。在1986年4月24日的一次对话中,龚育之认为它可能是通向“文革”之路的第一步。关于文革期间毛对于这篇社论发怒的迹象的总结,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1。人民内部矛盾(1956—1957)》第86—91页(求实出版社,第101—104页。——译者)。关于周恩来对起草1956年6月20日社论的贡献,见胡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讲义》,第146页。
① 尼克·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一份公开文稿的注释翻译》,第38页。(译稿在中文基 础上略作修改)
②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卷,第344—345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 335页。——译者)
③ 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参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卷,第321—322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23页。 译者)
② 同上,第77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65页。——译者)
③ “致黄炎培”,1952年9月5日,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41—443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13—21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197— 199页。——译者)
①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英文版第2卷,第213—214页。(参见《邓小平文选(1938—1965)》,1989年版第233—234页。——译者)
②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69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01—306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 284—288页。——译者)
② 《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253—254页。
③ 同上,第254页。
④ 有关这次会议正式讨论的全部记录在近30年之后才出版。见《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1956年8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记录》。
① 前引书第10页(导言)。更完整的阐述见龚育之:“发展科学必由之路——介绍毛泽东同志 为转载〈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一文的信和按语”,载《光明日报》,1983年12月28日。
② 参阅《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41—348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 第363—375页。——译者);《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513页。
③ “致黄炎培”,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14—515页。(毛自己明白副词 “基本上”是什么意思)
④ 译文见英文“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第21—64页。
⑤ 这一表达的新提法在当时很广泛,这些总的来说都是毛的思想。(这一段话见S。施拉姆: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年版)毛在未公开出版的文稿中没有事先表达这一思想的事实由 廖盖隆确认,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载廖盖隆:《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第245页。
⑥ “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第25页。
① 《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532页。
②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89页。《毛泽东文集》第61页。这一资料只是表明这次会议是在1957年1月召开的。在英文版《毛泽东选集》中的日期是1月27日(见第5卷第359—383页),但其中没有这段内容。
③ 《学习文选》第193—195页。关于这段话在1957年2月初稿中的另一个文本,见《毛主席文献三十篇》(北京:特钢厂1967年)第94—95页。
④ 《学习文选》第209页。
① 《学习文选》,第211页。
② 同上,第212—213页。
③ 参阅前引书,尤其是第201页。也可见苏绍智在《试论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一文中的评论(《马克思主义研究文选》第6期)第35页。(中文版载于《学术月刊》 1979年10月号,第1页。)
④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3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