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栏岗阵地的中国军队的数量一直是谜,表面上只有两千人,但实际上感觉比这数字富裕得多,只是因为堑壕阻隔,查看不清楚,所以无法获得更准确的情报。
不过,就算牛栏岗只有两千人,中国的叛军兵力也达到一万五千以上的纯火器军队,后方还有数万装备大量冷兵器的平民(辅兵)可以调用,这仗真要打下去,就算能取胜,英军也要损失一半以上兵力的。
最可虑的是中国政府军对英军也是有着巨大仇恨的,现在只是因为畏惧英军实力而暂时合作,英军遭受巨大损失后中国政府军有些不应该的想法,反戈一击,广州郊区的这一万多英军能有十分之一回到英国就算不错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军继续打下去那就是傻子了,只是在强大的敌人和不靠谱的盟友之间如何抽身也是个学问。
六皇子派人到璞鼎查这里,询问应对李仙部队的方略,璞鼎查便把胸脯拍得震天响,说大英军队神勇无双,些许叛军绝不在话下。
第三百四十一章 两支有代沟的军队()
这一下,六皇子总算抓住了一根稻草,对璞鼎查表示高度赞赏,还赠送大量礼物。
不过,到了第二天,璞鼎查就以牛栏岗外围的英军多日保持进攻态势,身体疲惫为由,要将部分军队调回四方炮台去,然后还要从四方炮台抽调同样数量的士兵过来。
六皇子觉得这有些不对劲,但英军只是盟友,六皇子对英军的调动没有任何干涉能力,只能听之任之。
璞鼎查就以这种借口,调一个团的兵力回四方炮台,然后派数百名士兵北上换岗;接着又掉一个团的兵力,又派数百人北上。
就这样,四方炮台到牛栏岗外围的英军营地之间,既有北上的也有南下的,一时人流络绎不绝,倒把心存侥幸的六皇子及其幕僚看花了眼。
只是,按照璞鼎查的调派,北上的人少南下的人多,到了傍晚时分,英军驻地其实只剩下不到五百名士兵,这却是欺负六皇子那边不会数数。
这时候,英军主力已经聚齐在四方炮台阵地了,这里离珠江码头不远,装货运兵都很容易。
到了此时,璞鼎查也没什么可遮掩的了,调来大批商船和运兵船,将士兵和武器、物资等往船上装去,这是铁定心思让六皇子顶住李仙的压力,自己要先撤退的样子了。
六皇子不是傻子,他手下的幕僚更不愚蠢,当即就有人建议六皇子带兵退回广州,以固守城池,隐藏的意思就是让开道路,让李仙直接去追赶英国人去了。
只是,六万大军要回师,动静太大,一时半会儿也做不来。
当初来的时候是因为己方占据绝对优势,广州到牛栏岗慢慢行军就能过来,但如今李仙带着重兵虎视眈眈,此时仓促回兵,恐怕就要发生不可控制的溃退了。
六皇子这边举棋不定,李仙这边也知道了英军的动向,心想只要没了英军的火炮和火枪支援,六皇子的这六万兵马就是没有远战能力的病猫,根本一点用处都没有,便急忙整军发起攻击。
这一次六皇子迎战李仙的部队,就是标准的封建时代军队和现代(以这时代而言是现代而不是近代)军队的交战了。
六皇子接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自身也有些军事经验,便指挥手下的六万兵马,排出好几个方阵。
最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清军一向以来的习惯,方阵最前面布置一圈火炮,火炮之后是拿着抬枪的火器部队,这之后才是拿着大刀长枪的冷兵器队伍。
如果是在几百年前,这种布阵是没问题的,当初康熙战准格尔汗噶尔丹就曾排出这样的阵型,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现在用这种阵型,就有些找死了。
李仙这次就不能再用堑壕战法了,还好欧洲典型的野战方法排队枪毙战术李仙也有涉猎,还下大力气研究过,自觉英国人不在战场附近,用这种网络上被喷了数十年的战术也应该能取胜,便按照军事教科书上的教导,排列出适合排队枪毙的方阵。
李仙的方阵跟六皇子的方阵又大大不同,六皇子方阵差不多是正方形的,纵横两方向的队列差不多相同,而李仙的方阵则是扁平得多,纵向只有三列,横向则有五十人左右,以便最大程度上发挥火力优势。
李仙在这边排兵布阵,驻守牛栏岗的王小明等人也不能在安全的堑壕里看自家上司拼命,也派五千人上前,在牛栏岗南侧排出类似李仙一样的方阵群落。
六皇子那边对牛栏岗的实际兵力一直有些怀疑,只是因为被堑壕遮掩所以未能进行确认,此时看到牛栏岗那边果然轻易就抽调出五千人规模的军队上前,好多人的嘴角不由都抽搐了一下,这事情果然是要大条了。
清军和李仙所部就这样野战起来。
按照六皇子的理解,双方军队互相排着队列踏步前进,等到互相进入火炮射程后就有最前面的火炮发射炮弹,大约发三轮炮弹(按照清军火炮的质量,发射三轮炮弹后就必须灌水冷却,不能再用),然后炮兵迅速往两旁散开,退回大队兵马后面,用冷水等将炮管冷却,再装火药和炮弹等,为第二次的发射做准备。
接着,双方继续接近,然后抬枪兵发射铅弹,也是发射三轮后往两旁散开,最后到队伍后面,学着炮兵等枪管冷却了再次装弹。
这样一来,拿着大刀长枪的冷兵器就能露出来了,拿着各色各样的武器,互相大喊壮着胆,做出狰狞的表情,然后向已经靠得很近的敌人猛扑过去,展开肉搏。
当然,这种情况是在指挥官足够优秀的时候才能做到的,遇到个弱一点的将军,对炮兵和抬枪兵指挥不当,回撤的时候直接往冷兵器队伍那里冲过去,乱了阵脚,不战而败也是有的。
这是清军的作战方式,像英军和法军等就要将军队四散开来,一个个方阵散落在面积非常大的战场各个角落,避免随便一个火炮就能掌控全场。
接着,炮兵和炮兵对轰,步兵方阵对上步兵方阵,比拼的就是谁的射击能力更好,意志力更强,能承受更大的损失而不崩溃。
只是,李仙看着清军排列的方阵很密集,方阵和方阵之间的距离也很近,不由就笑了,这仗打起来真是一点挑战性都没有。
在李仙的指挥下,最前面的方阵往前行进一段路就停下,跟清军最前方的炮兵保持一公里以上的距离,接着炮兵就上前,急忙在步兵后侧找较为平坦的地方使劲平整土地,构筑临时炮台,准备射击。
清军的火炮射程还特别短,就是最大射程也不超过五百米,此时还推着笨重的火炮一点点往前步行。
只是,清军火炮继续推进不到三百米,李仙一方的火炮阵地还在构筑中,火箭炮却已经准备好了,瞄准着清军炮兵发射第一轮火箭炮。
上百发火箭炮弹从天而降,立即给还在行进中的清军炮兵留下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接着不到十分钟,第二轮火箭炮又发射,炮弹又落在炮兵人群中四处炸开,造成巨大伤亡。
火箭炮的发射速度是每分钟六发,轻型火炮是每分钟两发,重炮是每分钟一点五发,最大射程为一千九百米,有效射程都在一千二百米以上。
与之相比,清军火炮的实际射速为一小时十发左右,最大射程低于五百米,有效射程两百米以内都有可能。
清军炮兵受到难以想象的损失,四处逃散,有几个吓糊涂了居然往己方本阵冲击,而不是约定好的队列两旁,被清军的执法队逮住,当场就卡擦了。
第三百四十二章 扯旗造反,光复华夏()
火箭炮发威一番后,较为沉重的火炮也做好了发射的准备,也开始往前发射,或者用实心弹,或者用链弹,甚至还有用葡萄弹的,也落在炮兵和抬枪部队中,着力打击这些清军并不多的远程部队,然后又往后延伸,攻击后面的冷兵器部队。
按照封建时代冷兵器部队的习惯,清军方阵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都很近,更要命的是方阵和方阵之间相距也很近,这是为了防备起兵而做的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这一下,却使得每发炮弹的杀伤力提升了数倍,而且一门炮能同时攻击多个方阵,从头到尾都非常有利于李仙的炮兵发挥自己的优势。
六皇子置于最前方的前锋部队甚至没能接近李仙的本阵,在一阵火炮攻击下就伤亡惨重,然后就直接崩溃,士兵们死伤枕籍,四处奔逃,使得李仙原来安排好的火枪兵都没有用武之地。
按理说六皇子也多次接触过军用火炮,对其威力有所了解,但在排兵布阵的时候却没有考虑这个因素,而是按照教材中的指导,固执地排出最不容易防护火炮的阵型,然后使己方遭受不可思议的损失。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六皇子教条,按照李仙自己世界的历史,一直到天平天国覆灭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军军官们遇到法军等欧洲军队的时候还喜欢排列类似六皇子这样的阵型,遭到失败后还怪罪手下没有拼命效力。
李仙仔细观察作战情况,看到六皇子的前列队伍轻易崩溃后,就觉得现在的战术很好,没有改变的必要,便指挥军队按照之前的模式继续前进。
也就是说,火枪兵方阵上前排出长长的横列,阻止清军前进以保护炮兵,炮兵则在火枪兵方阵后面迅速构筑炮台,消灭进入火炮射程的任何敌人。
等到有效射程内没有任何敢于反抗的敌人后,火枪兵方阵继续上前推进,炮兵也要推动炮车跟着前进,再次反复之前的操作。
六皇子毕竟年轻,看到手下的军队不断崩溃逃遁,便慌了手脚,脑子里一阵空白,不知道是下令改变阵型好呢,还是撤军退到一处,重新整军备战好呢。
六皇子这边没有下达新的命令,清军将领只能按照之前的命令继续前进,当然也有特别胆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