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时空城管-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述数量的粮食赋税,平摊在整个墨西哥的1500万人口头上,貌似人均负担不算很沉重。而若是用21世纪培育的新品种农作物,平均玉米亩产一吨多,番薯亩产两三吨的数字去套算,就更加不算什么了。

    但问题是,早期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土豆和红薯,其产量远远没有现在高。虽然跟同期欧洲的小麦和燕麦相比,它们的产量已经算是不错,但亩产一季也就是两三百公斤,而且对于某些病虫害的抵抗力非常差劲,时常会出现严重歉收所以,在阿兹特克帝国的盘剥压榨之下,特斯科科湖沿岸的附属城邦多半都一穷二白,经常会忍无可忍,悍然发动叛乱……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谷地的统治,从来都没有稳定过。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如此频繁的高强度战争,充分发掘有限的人力资源,阿兹特克人采用类似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兵制度,全民皆兵……仗着每年至少170天的农闲时间,阿兹特克人在城邦内部普及了义务教育和全民军事训练。所有的阿兹特克男性公民都要随身携带武器,从15岁开始就一律都要参军服役。

    并且,为了增加己方军队的作战积极性,阿兹特克人还采取类似秦国的军功赏爵制:每一位正式服役的士兵,在他成功地俘获4名俘虏之后,将会被允许授予“精英武士”的头衔。这时,无论他的出身如何,都可以跻身武士阶层,成为脱离生产的职业军官,类似日本的武士。

    一般来说,精英武士分为3类:雄鹰武士、美洲虎武士和弓箭武士。其中弓箭武士的地位最低,雄鹰战士的地位最高。在战争时期,上述精英武士就会自动成为低级军官,负责指挥自己的一小队兵马。

    由于“精英武士”的数量有限,因此在较大规模的战争中,阿兹特克帝国还需征召民兵进行作战,类似日本的“足轻”……当战争爆发的时候,皇帝就会命令各个部落的酋长,召集一定数量的农民,进行简单的“复习训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所有民兵在年轻时都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农田将由本部落中的其他成员进行管理。而每一个部落也都制定有类似服役表的东西,让民兵们轮流进行服役。

    阿兹特克军队最小的作战单位是20人小队,由4至6个小队所组成的分队可以执行诸如侦察和奇袭之类的任务。以20人小队为基本单位,阿兹特克人可以组成更大规模的部队,如:200人队,400人队和800人队等。再上一级的作战单位,就是独立大队“卡布里”(capulli),由部落酋长担任总指挥。在特诺奇蒂特兰城共有20个“卡布里”,每5个“卡布里”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单位……军团。

    整个特诺奇蒂特兰的军队,总共由4个军团组成,此外还有一支侍奉皇帝的禁卫军。但是,这些军团在平时一般都只搭着一个空架子,光有数千名常备军官,没有常备的士兵。所以在战争前夕,阿兹特克人必须进行全民动员,才能填满编制。而在动员完成之后,特诺奇蒂特兰城可以凑出6万左右的总兵力。

    至于帝国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特斯科科城拥有约4万军队,特拉可潘城拥有1万多军队。若是再动员特斯科科湖沿岸的所有附庸城邦,那么倾尽整个阿兹特克帝国之力,应该可以纠集起20万大军

    但是,想要集结起这样一支大军,必须要符合两个前提:

    1、敌人已经打到了特斯科科湖的岸边,军队可以就地抵抗,粮食补给不是问题。否则,以当时的后勤技术条件(没有车辆、没有牲口,全靠人力手提肩扛),根本无法支撑一支20万人的大军进行长途远征。

    2、在这种危急情况下,饱受欺凌的诸多附属国,居然还没有倒戈叛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单场战役之中,阿兹特克帝国最多勉强可以凑出10万军队。但是,在超负荷地打完了这样一场仗之后,无论是胜是负,阿兹特克人都肯定已经是府库一空、元气大伤了。

    在特斯科科湖的周边地区,阿兹特克人还可以借助水运的便利,维持自己的补给线,支撑一支10万人规模的大军征战。而若是要脱离特斯科科湖和墨西哥谷地的范围,无法借助独木舟和木筏运输粮食,那么,阿兹特克人顶多就只能组织起两三万人的远征军了。

    对于没有驮乘动物和车辆的中美洲印第安人文明来说,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一旦离开了特斯科科湖,阿兹特克军队就只能完全依靠随军的人力来携带补给。虽然,一个阿兹特克的搬运工,可以携带三十公斤的物品,一天徒步行走二十公里,但这点物资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雪上加霜的是,跟以麦子和稻米为主食的旧大陆军队不同,阿兹特克帝国,乃至于整个中美洲文明的所有国度,都是以玉米为主食的,而阿兹特克军队的军粮自然也是玉米棒子。按照现代的营养标准,多吃玉米是很有益于健康的……高纤维、低热量、低脂肪、丰富的维生素,有利于排泄和减肥。但问题是,对于连吃饱肚子都很困难的古代人来说,考虑这种问题就有点儿太超前了。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每一百克玉米能够提供的热量,仅有一百克大米的一半左右。所以,跟欧洲和亚洲的军队相比,为了摄取同样的卡路里,阿兹特克士兵每天需要食用两倍重量的食物。

    也就是说,阿兹特克军队每天消耗的军粮重量,是同样规模的中国或欧洲古代军队的两倍。

    如果一名欧洲士兵每天需要吃一磅面包,那么同样体格的阿兹特克士兵就得吃两磅玉米,然而,阿兹特克人的体力并没有随之增长两倍,甚至还要比欧洲人差一些。如果一名欧洲士兵可以携带十天的面包徒步行军,那么阿兹特克士兵就只能随身携带五天的玉米了。而剩下的口粮在水路不通的情况下,都得指望挑夫来肩挑背扛。如此一来,在古代的运力条件下,对补给线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欧洲人还有马车和牛车可以随军行动,运载大量的粮食辎重,但印第安人却连轮子都没有,一切都得靠民夫来搬运。如此一来,阿兹特克军队的活动范围,就远比欧洲军队要小得多了。

    所以,此时的阿兹特克帝国,在他们拥有的技术条件之下,能够占据整个墨西哥谷地,再进一步辐射到东西海岸,就已经基本扩张到了地理极限。对于更加遥远的尤卡坦半岛玛雅城邦,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鉴于墨西哥谷地的实际地理环境,一般来说,阿兹特克人很少修筑城堡或者碉堡,因为浩淼的湖水就是特诺奇蒂特兰城最好的防御工事,它曾经抵挡住了除去西班牙人之外的所有进攻者。

    至于那些远离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地区,阿兹特克人同样很少建立常备据点,驻扎军队,而是放任当地酋长自治,并且用和亲联姻等手段进行笼络,有时也会豁免其贡赋。除非对方拒绝臣服,才会出兵讨伐。

    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查普特佩克城有一支4000人的阿兹特克常备军,因为给特诺奇蒂特兰城提供新鲜雪水的水渠经过这里,阿兹特克人必须保障自己的饮水安全。

第54章、全面瘫痪的帝国(上)() 
第54章、全面瘫痪的帝国(上)

    最后一项需要探听的内容,就是阿兹特克人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传统习俗:活人献祭。

    事实上,此类血祭在中美洲很普遍,但从来没有谁能够搞到阿兹特克人这样登峰造极的程度……全城19个主要神庙,每天都至少有一个在举行血祭,每年平均要献祭2000到4000人。数量最多的时候,特诺奇蒂特兰城在4天内就挖出了2万颗心脏。实际上,阿兹特克人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去捕捉俘虏,用以献祭,以及迫使附属国纳贡。而前者在初期往往比后者更重要

    为什么阿兹特克人要用这么多活人,来进行残忍的献祭?

    因为,在阿兹特克人的神话之中,他们的世界危机四伏,经常面临被洪水淹没,或者太阳熄灭的危险。因此,需要用活人献祭,以抚慰天上的神灵……阿兹特克诸神基本上都是些类似开膛手杰克的猎奇变态。

    但这一不科学的做法,也使得阿兹特克人的帝国,在政治上陷入了一个真正的恶性循环:为防止灾难发生,需用人来献祭,而活人祭品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只有用人献祭,才能确保战争获胜,但转过来也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活人祭品于是,阿兹特克人的仇家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变得越来越多,一旦这个根基脆弱的帝国,不小心地露出了任何的软弱和颓势,接下来立即就是众叛亲离,墙倒众人推的惨状。

    事实上,不知为什么,中美洲文明似乎都有某种自我毁灭的倾向。例如说,鼎盛时期的玛雅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毁在了他们著名的金字塔上……数千年之前,玛雅人的祖先来到了炎热泥泞的尤卡坦半岛,在盛产蚊蝇和毒蛇的热带丛林中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用简陋的石器建立起了一座座辉煌的玛雅城邦。

    但接下来,他们却陷入了“鬼打墙”,由于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玛雅文明长期停滞在原始的石器时代,始终无法更进一步,实现突破。并且还彻底点歪了科技树,造就出了一个上下脱节的瘸腿文明……城邦内的贵族祭司掌握了相当深奥的天文学、数学和建筑学知识,能够预测出行星的运转,编订出精确的历法,设计出奇妙的建筑,让石头记录下精妙艺术和先进的科技,让后人赞叹不已;但城外的农夫们却依然进行着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并且缺乏牛马之类的大牲口,想要改进农业生产也无从着手。

    这样一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兴旺,落后的玛雅农业就会越来越难以供养超越时代的上层建筑;而增加的人口也会渐渐超过这片土地的承受极限。更要命的是,一切“衰败之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