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30-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大人。我可不是胡说的!“马仁成笑了笑,他从怀中摸出一个小册子出来。递了上去:”我前几日就想和父亲说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今日倒是凑巧。“

    马子怡接过小册子,打开一看却是一页表格,表格的第一个竖行上写着“棉花、米、铁”等数十种常用商品的名称,后面两行则是用端正的楷书记载着数字。好像是代表价格的意思,只不过后面哪行并非每种都有,许多都是空白。马子怡看了会,还是不解其意,便问道:“小畜生。这上面写的什么东西?”

    “禀告父亲!第一排是江南地区这些商品的价格,是刘大人托我请那边的亲戚打听的,至于后面那排却是孩儿猜的。“

    “猜的?你猜的什么?“

    “猜的刘大人的手工作坊里面生产出这些的成本单价。“

    经儿子这一提点,马子怡才看出了一点眉目来,只见代表刘成那边生产成本的数字比代表江南那边的价格要低得多,许多甚至只要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那么多。马子怡看了会,冷笑的将那小册子往几案上一丢:“你莫不是给他骗了,怎么会这么便宜,莫非那刘成会妖法不成?”

    马仁成笑道:“绝对错不了,上面的数字都是孩儿一一查证过的,刘大人妖法是不会的,仙法倒是会不少。比如这布帛。“马仁成将书册翻到第二页:”比如江南的松江三梭布一匹值银六钱一分,最上等的斜纹布一匹一两银。而在刘成的作坊里最上等的绒布最上等的一匹成本也不过两三分银子罢了。“

    “哼,你怎么知道那不是刘成诓骗你的?“

    “父亲,这是孩儿背地里打听来的,比如孩儿身上这件外袍便是刘大人作坊里布制成的,质地如何父亲大人摸摸便知道了。“

    “哦,让我看看。”马子怡伸手摸了摸儿子身上的衣服,果然那绒布匀细坚韧,平直如镜,触手温暖,仔细看才能看到上面紧密的经线纬线,相较于最上等的松江布也不逊色,而温暖犹有过之。

    “果然是好货色。“马子怡点了点头:”你说这等布料一匹只需两三分银子的本钱?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父亲大人,刘大人在水渠旁已经有水力纱机十五台,按照每台锭子一百二十支算,便有一千八百锭,这些纱机每日需用羊毛五包,纺出毛纱五万锭。而六十锭纱可纺出布一匹,而草原上的鞑子每包羊毛也不过换得布三匹罢了……”马仁成一边说话,一边伸手在几案上杯子沾水在桌面上写写画画,此时马子怡也没有像平日那么严厉的呵斥他无礼,只是一言不发的坐在一旁听儿子推算,不时提点询问几句。

    “那工人的工钱呢?”

    “工人上工时吃的饭食是东家的,领的工钱便是布帛,对刘大人来说,这布帛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那些工人愿意?”

    “有何不愿意?这些工人原本都是农村的妇人。出来厂里做工,家里自然无人织布,与其花钱在外边去买,不如便直接从厂里拿,好歹刘大人折算的还多些。就算一时用不上,拿去做礼物或者与邻里亲戚换米粮、雇工人也都好用的很。不比铜钱银子难用。而且布帛的话,刘大人那儿是一个月发一次薪饷,从不拖欠,不像其他店铺,作坊、粮户那儿,到了年尾才算工钱,还用铅钱、小钱骗人。不少人都说刘大人是个仁义人。“

    “原来如此。“马子怡点了点头,正如马仁成所说的,当时的政府在中央财政上虽然已经改为银本位。即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但在农村市场,尤其是在商品经济不那么发达的西北农村,很大一部分交易还是以实物交换为主要形式的,换句话说就是谷帛货币制度。原因很简单,无论是铜钱还是白银都集中在官绅商人手里,农民手里没有足够的小额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这样一来,刘成的水力纺织厂就不仅仅是一个纺织厂。还起到了一个简陋版的银行功能,只要这些质量稳定、大小整齐的布匹在西北的乡间墟市里被大明的农民们接受。那他就不用担心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因为即使某个农民暂时用不着给自己或者家人添身衣服,他也愿意接受别人用布匹来交换自己的商品——反正下次自己缺啥可以用这匹布换就是了。

    在了解完了布匹之后,马子怡又询问了皮鞋、绳索以及许多其他商品的价格之后,他的神色越发凝重了起来,到了最后。他突然向马仁成问道:“仁成,若是那刘大人领兵出战,会赢会输呢?“

    马仁成有些讶异的看了父亲一眼,为何突然要问这个问题呢?但他还是顺从的回答了父亲的问题:“打仗的事情孩儿是不太懂的,不过孩儿还是觉得刘大人会赢。“

    “为何这么说?“

    “父亲。孩儿的陂塘局距离刘大人的那些作坊也就隔着十几丈远,每天鸡鸣时分便听到那边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听,太阳全下山才停下来,有时候那几个铁匠铺子夜里还赶工。那工坊有水力机械,做起东西来比别的工坊也不知要快多少倍。我听说在刘大人的库房里光是给士兵准备的皮靴子就有两三千双,衣甲、火铳、军器、火药、铅子只会准备的更多。那些流贼是啥模样父亲您也是知晓的,不要说皮靴,就连草鞋都不是每个人都穿得上的,不少人干脆就是打着赤脚,至多弄块布包包便是了。刘大人就算是个傻子,带着这样的兵去打流贼,也不会打输吧。”

    马子怡站起身来,伸手抓住儿子的双肩将其拉了起来,从上到下仔细打量了一遍儿子,仿佛是第一次见到他一般。正当马仁成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自在的时候,马子怡突然说:“想不到你这些日子长进了这么多,看来把你送到刘成这步棋是走对了。”

    “孩儿有一点长进,都是父亲大人平日里耳提面命的好处!”马仁成刚想谦虚几句,却听到马子怡接着说道:“不过接下来的事情便要委屈你了,你也莫要怪为父,我这也是为了马家的基业!”

    正当马仁成莫名其妙的时候,马子怡拿起几案上的茶杯猛地摔在地上,指着马仁成用他最大的嗓门破口大骂道:“混账东西,快给我滚出去,我马子怡没有你这个儿子!”

    在门外侍候的仆人被书房内发出的响声给惊呆了,他小心翼翼的走到窗户旁,凑近窗户缝向里面偷窥,接着就被屋内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地上到处都是被摔碎的茶杯碎片,马子怡指着二公子马仁成破口大骂。

    “来人,来人!“

    听到里面老主人的叫喊声,那仆人赶忙推门冲了进去,应道:“老爷,老爷,怎么了!“

    “给我拿家法上来,把这个逆子给我赶出去,我马子怡没有这个儿子!“

    那仆人已经跟随马子怡有二十多年了,平日里亲近得很,见状赶忙劝说道:“老爷,您这是何必呢?气坏了身子怎么得了!“

    “连你也不听我的话了,好,好,你不拿我拿!”马子怡仿佛已经气疯了,他一把推开伸手相邀搀扶他的仆人,冲到窗户旁边拿起一根撑窗户用的木叉子,操起木叉便朝马仁成劈头盖脑的打了过去。这时马仁成才回过神来,赶忙转头向屋外跑去,马子怡追赶不及,没打到儿子,倒是把窗户和走廊上的盆栽、鸟笼打坏了不少。马子怡见马仁成跑的远了,才停了下来,气喘吁吁的大声喊道:“我要开宗祠,将这个逆子从马家除名,我们鄜州马家就没有这个混账东西!”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马仁成被赶出马家,并被从马家族谱中除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鄜州城,至于原因却没有个准。有说是马仁成在外面做了些败坏门风的丑事,激怒了老父被赶出去的;也有说马仁成忤逆不孝的;还有人说马子怡得到了那个刘游击要完蛋的消息,便让儿子马仁成从陂塘局回家免得惹祸,而马仁成却舍不得主事的好处,死不松口,马子怡便将儿子赶出家门,以免祸及家门,总之是众说纷纭。但作为当事人的马仁成却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每天照样在陂塘局里面办差,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回家,而是搬到了自家一个距离署地不远的一处庄子。

    怡红楼

    作为鄜州最高档的夜生活场所, 怡红楼除了给当地的富有阶层提供声色娱乐服务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为上等阶层提供公共生活空间的作用。明代的鄜州没有电话、没有互联网,也没有艺术沙龙、没有戏院等近现代才出现的公共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士绅们就没有类似的需求,当然他们也可以通过举行家宴等方式来实现小范围的信息交流,但家宴显得过于正式,在一个阶层森严的古代社会里,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被邀请到一位身份高贵的缙绅家中来的。因此类似于怡红楼这样的场所就成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了,在这儿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暂时放下身份的架子,只要你肯掏钱,高贵的勋贵子弟、清介的进士老爷、富有的商贾都可以环坐一桌,在音乐、美酒、**的润滑作用下,大多数男人都会变得很好说话的。(。)

第九十七章 内情() 
这天如平日里一样,在怡红楼的顶楼东角的房间里,七八个鄜州的缙绅与富商们正围坐在一张桌子旁,每个人的身边都陪坐着一个年青俊俏的粉头,让这间不算大的隔间看上去有些拥挤。不过这些人显然并没有这种感觉,他们愉快的吃着菜、喝着酒、说着话,不时在旁边的女人身上揩油,而女人们则报之以娇嗔,酒香、脂粉味和男人女人的说笑声夹杂在一起,屋内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但并不是每一个桌旁的人都那么快乐,那便是赵老三,只见他也不说话,只是一口口的喝着闷酒,连旁边的那个粉头都懒得搭理,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旁边的人见状便笑道:“赵老三,你怎的把旁边的莲姐儿晾在一边只管自己喝酒,这可不像你平日的作派。“

    “是呀,赵三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