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刻准备着!”
回应朱可夫的,是同样自信满满的吼声。
第两百一十二章 还有什么比得过(加更)()
如果说朱可夫的战前会议是一片自信满满,那荻洲立兵的战前会议就只剩一种沉雄悲壮了。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天。”由于荻洲立兵一开场,就用到了“艰苦”这个沉重的词来形容这场会议,在座的关东军将领们,没有一个露得出轻松的表情。
“这场仗打到现在已经是势在虎背,不仅我们,苏军也已经被逼的拼劲了全力。双方都在争一个决定乾坤的机会,谁要是退缩了半步,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虽然目光中已经没有了一个月前的那种狂热,但荻洲立兵还是在尽可能的试图用语言给手下们打气。
其实,荻洲立兵能够在朱可夫的狂轰猛打下支撑到现在,也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在日军将领中还算不错的了,要是换一个人来,说不定早就全面崩溃。
在这场局部作战中,朱可夫至今已经阔气的消耗掉了近乎31000吨弹药。要知道,即便是那场被誉为二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苏军也只消耗了8万吨弹药。
荻洲立兵麾下第6军承受的炮击量,至今已经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三分之一!可是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有多少德军?诺门坎才多少日军。
看上去,他麾下的纸面兵力好像有将近7万人。但是至今为止真正到战场的,就只有第8国境守备队1个大队兵力,以及一个第23师团,其他纸面上的部队,压根就没有出现过!
而在战场上担任主力的第23师团,虽然装备在日本陆军中尚属前列,但说到底也不过只是一支新组建的师团,战斗经验完全不到位。
即便是指挥着这样一支不算正真精锐的部队,荻洲立兵尚且能给朱可夫合理指挥下的苏军精锐造成巨大的损失,让苏军在一场诺门坎战役中的弹药消耗几乎接近了华夏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由此可知,日军恐怖的作战意志力,到底有多顽强。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华夏战场上那些在日军正真精锐部队全力截杀下,一直支撑到了最后的华夏军人,绝不是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不堪一击!相反,他们的意志力,绝不会丝毫低于日军!
回归主题,在荻洲立兵的这场战前会议里,他还在一次又一次的鼓舞着士气:“山英太郎少将带来的重炮已经到位,速射炮部队也部署在了苏军坦克的进攻方向上。现在,已经是我们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机会了。如果现在不全力以赴,我们将再无这样的机会!”
“大日本帝国,万岁!”荻洲立兵带头喊出了这句最常见的口号。
“大日本帝国,万岁!”
“万岁!”
。。。。。。
从头到尾,荻洲立兵都没有在会议里提到他们的弱项与危机。不是他没有察觉,也不是他过于乐观,而是现在的关东军将领们,心理状况已经相当脆弱。荻洲立兵害怕,若是他再提起悲观的话来,或许不等苏军进攻,这些将领就会被巨大的精神压力打垮!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是死是活,大不了全力一搏。如果最终实在是免不了失败的命运,那长痛也不如短痛。
他荻洲立兵向来是宁愿头中一枪,也不愿意胸中五枪失血而亡的性子。
虽然第6军凭着刚补充到的大量炮兵,再依托防线抗上一个月完全没有问题。
可那样的话,虽然稳妥,但却违背了关东军司令部求胜的战略目标。光靠防御,将无法跨不过诺门坎这道横在关东军心头的坎,只有进攻,方有一线胜机。
“诸君,我荻洲立兵只能在这里,为大家祈祷。祝,武运昌隆!”忍住了内心的悲观情绪,荻洲立兵自欺欺人的为大家祝愿道。
“中将阁下放心,我等必将以死报国,誓为天皇尽忠!”一帮打了鸡血的关东军将领,终于在喝完荻洲立兵最后这碗战前鸡汤后,挤出了一丝气势。
“好!”见自己为这帮连续失败的将领们鼓舞士气的最终目的终于达到了,荻洲立兵长舒一口气给战前会议结尾,为当下局势总结道:“用兵就是用险,无险就是无胜。现在要是不能在这里打败那群苏联人,日后再想打过来就难了。为了北进大业,让我们再度携手,创造一次决定国运的奇迹吧!”
所以说二战里的日军打起仗来很狂热,其中的门道,光是荻洲立兵这种战前会议就能看出个一二来。
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荻洲立兵这场所谓的战前会议,其实跟作战方面根本没有半点关系。荻洲立兵从头到尾做的,都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洗脑,一遍又一遍的洗脑!
一边强调,敌人已经被己方的顽强作战打的损失惨重。另一边,又搬出北进派,搬出天皇,搬出国运来喊大口号,提高大家的使命感。换在后世,有这种洗脑能力,已经足以跑去做传销害人了。
可惜,二战中的日本,洗闹的手段太多,次数也太过于平凡,以至于很多日本军人,满脑子都是武士道之类的发疯思维。
虽然这种思维,在诺门坎战役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硬生生的帮关东军的士兵们鼓起胆子,一次次的面对苏联装甲部队的碾压。
但是,从全局来说,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这种不成熟不冷静的狂热思维上,肯定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只需要用同样号召作战顽强的欧洲德军和亚洲日军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那怕是普通人也能看出日军所谓的靠纯粹的狂热作战精神打到敌人有多幼稚。
相比之下,德军总是习惯悄无声息的如同一道黑色铁流闪击敌人,而日军却老是喜欢声嘶力竭的叫嚣着扑向敌人。
从这上面,足可以看出哪一个是沉着冷静,哪一个是外强中干了。
可荻洲立兵不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有错!比国家工业水平,日本绝非苏联对手。论装备优劣,关东军即便贵为“皇军之花”,拿着日本陆军中最好的装备。可跟苏军比来,还是太落伍。
除了比精神,关东军还有什么比得过?
第两百一十三章 羡慕嫉妒()
1939年10月15日,波兰全面沦陷的消息已经伴随着莱因哈特那场华沙阅兵传遍了世界各地。这个时候,远在罗马的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坐不住了。
德军9月15日从边境出兵,10月15日就能在波兰的首都阅兵,这种胜利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说吧!我知道你们早就憋着一大堆话了。”墨索里尼尽可能装作早已料到一切的模样,示意被他叫来的讨论局势几位意大利重要代表人物畅所欲言。
此时在他的这场秘密会议中,一共集合了3类人。
第一类,是齐亚诺,巴尔博,德博诺等人。他们不仅坚决反对参战,而且还都有不同程度摆脱德国盟友的意愿。
这类人在波兰战役即将开始的时候,占据了短暂的上风。德军出兵波兰的第一天,也就是一个月前的9月15日早晨,墨索里尼就在齐亚诺等人的怂恿下,向莱因哈特发去电报,要求德国元首解除意大利对《钢铁同盟》所承担的全部义务。
在信中,墨索里尼称述到意大利无法面对英法大军进攻的危险,所以德国方面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同意意大利的要求。
要不是莱因哈特知道意大利出兵对于他的计划毫无意义,很可能会被这种“聪明的盟友”给活活气死。
合着意大利有需要的时候,德军就该尽义务出兵。德军打起仗的时候,意大利不想履行条约就不履行了。这简直是把德国人都当初白痴,全世界就只有他们意大利人精明。
在这件事上莱因哈特也还算看得开,反正他都知道结局,开局以前满足一下墨索里尼的愿望,助人为乐的替意大利减少心理压力也不是不行。毕竟他未来还有用的上意大利的时候,让意大利见识一下德国的强大军力和丰盛战果,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于是,9月15日当天莱因哈特居然破天荒的公开声明“这场战争,德国不需要从意大利那里获得任何军事援助。”
为此,墨索里尼对这位体贴自己难处的德国元首还诞生出了相当大的好感。
“领袖,事已至此,我们应该先向德国人道喜才是。”之前带头劝墨索里尼千万别介入的巴尔博总督不好意思的辩解道:“虽然我们没有在军事上直接帮助德国人,但我们在阿尔卑斯山脉牵制了大量法国军队,间接减轻了德国人西线的军事压力。”
巴尔博这位从1933起就出任利比亚总督的墨索里尼亲信,为了墨索里尼的“大罗马帝国计划”,把利比亚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转变成意大利行省的典范,并号称意大利的第四海岸。
在很多人看来,巴尔博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总督。他坐镇的意大利东非重镇,有着9个意大利步兵师,3个黑衫党师,2个利比亚土著师共计14个师的强大军团外带323 架老式飞机。
作为墨索里尼留在利比亚的“镇南大将”,巴尔博之前的建议对墨索里尼有很大的印象。要不是他的百般建言,墨索里尼也不会那么果决的违被同盟条约。
不过巴尔博的建议也不算有错,至少这让意大利谋取了大量的外交“战果”。
为了拉拢意大利,英法两国为意大利工厂提供了大量订单,购买了许多军装,军毯以及机床等货物。一时间,罗马的股票行市飞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墨索里尼是个野心家,他不喜欢这种软绵绵的果实。他要的,是像德国取得那样的辉煌战国,是通过战争谋求的巨大红利!
对于巴尔博这位亲信的辩解,墨索里尼不可置否:“你说的有点道理,可德国人对于我们的违约肯定不会高兴。虽然莱因哈特那个上士嘴上没说什么,但他心里估计已经把我们们恨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