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案件等。
全面实行诺曼王国的行政体制和官僚制度倒是不着急,现在威廉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国内动荡的局势,尽快平定叛乱,因此他不愿意改变太多,以免进一步激起英格兰人的反抗。
军事方面,威廉组建了第四军团作为常驻英格兰王国的常备军,满员一万两千人,这支军团将由里夏尔公爵统率。
除了服役骑士外,威廉还保留了由农民组成的民军,作为补充兵力。
司法方面,王室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审判时采取陪审员制度,这一切都有利于威廉对整个英格兰的控制。
随着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的实行,威廉对英格兰王国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现在除了东盎格利亚和麦西亚西部临近威尔士的几个郡,英格兰王国大体上已经恢复了和平,各区、郡的叛乱都已经平息下来。
近两年下来,威廉用优势的陆军和北海舰队与托斯蒂格。戈德温森作战,但对方是在是太滑不溜手了,只要一听到诺曼人的陆军或是舰队接近的消息,托斯蒂格便会马上率领舰队杨帆远洋,躲入茫茫北海之中。
1047年夏,威廉再也没有听到从东盎格利亚海岸传来的警讯,托斯蒂格。戈德温森的军队再也没有出现。
托斯蒂格的舰队在近两年的激烈战争中被威廉消耗大半,只剩下不到五千人的残兵败将躲入北海之中,自此消失无踪。
这支军队很可能因为接连不断的失败而分崩离析了也说不定。
这两年来,威廉麾下又多了是个伯爵,一个是肯特伯爵奥多。德。康特威尔,一个是诺福克伯爵罗伯特。德。康特威尔,这两人都是威廉同母异父的弟弟,是他最亲近的人。
他们获得威廉赐予的伯爵头衔和领地,自然是有着和伯爵相匹配的战功。
罗伯特不用说,他的表现已经获得了大部分诺曼贵族的认同,被册封为诺福克伯爵。
奥多则是后来才加入到平叛战争中的,他放弃了巴约主教的位置,加入到威廉的麾下效力,在东盎格利亚战场上屡立奇功,在肯特郡重创托斯蒂格的舰队,因此被册封为肯特伯爵。
剩下的两位伯爵则是萨福克伯爵罗素。德。巴约勒和罗杰。德。博蒙特。
罗素。德。巴约勒伯爵的功劳不必赘述,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将领,更是他的军事情报总管,在数次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威廉用了两年的时间平定叛乱,托斯蒂格不知所踪,埃德里克和格鲁菲兹都被处死,但是,威廉对当地英格兰人的恐惧依然存在,他夜不能寐,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巩固王权的新方法。
在西欧大陆的封建采邑制的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威廉想要在英国推行的是,所有各级封臣,全部是国王的附庸,贵族和骑士们对封地,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439章 索尔兹伯里盟誓下()
平叛战争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一直到1047年夏季八月末的时候才彻底结束。
在这两年中,威廉英勇的轻率诺曼人征服者平定了英格兰王国的大规模叛乱,击败了托斯蒂格。戈德温的舰队,消灭了康沃尔伯爵以及埃德里克和老对手格鲁菲兹。瑟余利。
然而战争结束后,威廉却深感自己力量的不足,他发现诺曼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很深,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只有团结一致,依靠强大的王权来保障征服者的既得利益。
原本欧洲大陆封建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即附庸只需要对直接赐予他土地的领主效忠,而对领主的领主则不需要效忠,已经完全不适用于诺曼人了。
当时的欧洲各级领主只效忠于其直接的上级领主,而不必向其他贵族效忠,从而出现了“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局面,因此欧洲很多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况下。
这种松散的封建制度将极大地分散诺曼人的力量,让原本强大的诺曼人征服者分散到英格兰王国的广阔领地之中,这样的封建制度削减了诺曼人对英格兰人的威慑力。
这个时候,威廉设想中的新的封建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命令各级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反对国王的一切敌人。
威廉一世如此行事也是出于维护政权长治久安,毕竟诺曼贵族势单力薄,大家抱团拱卫国王才是正道。
在威廉的设想中,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作为对国王的回报,贵族们必须向国王宣誓效忠,并根据自己领地的大小,向国王缴纳税金,提供骑士及其装备。
威廉可以凭借贵族封臣们提供的骑士、装备和税金再组建一支常备军团。
依靠新组建的由里夏尔公爵所统率的第四军团,再加上这支封建军团,足以镇压一切英格兰叛乱者。
1047年夏末,九月初,威廉在索尔兹伯里镇召集了英格兰王国的各级领主封臣们,小到骑士,达到公爵伯爵,包括爱尔兰和威尔士贵族以及诺曼王国贵族在内的所有贵族。
威廉之所以在这座小镇召集贵族,实际上也是效仿征服者威廉的在索尔兹伯里镇和英格兰贵族们立下索尔兹伯里誓约这一事迹。
效仿历史人物的事迹是威廉的一大乐趣之一,尽管没有人懂得欣赏威廉的一点小小乐趣,但不妨碍他以此为乐。
威廉在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召开宣誓效忠大会,强逼到会的各级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反对国王的一切敌人。
看着这些封臣脱帽下跪,把双手放在自己合拢的手掌中宣誓效忠时,他们的心里一定很不舒服吧。
因为从这时起,他们除了要向自己的领主效忠尽义务外,还要向国王效忠,尽附庸的义务。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各级封臣都要向威廉效忠,他们全部是国王的附庸,骑士们对封地,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索尔兹伯里盟誓”,这是威廉巩固王权的又一得以之作。
其内容的实质是,英国的各级封臣,无论是哪一级,除了宣誓效忠上一级领主之外,首先要向国王效忠。就这样,威廉大大加强了对王国的直接管理,加强了王权。
这时的英格兰和诺曼联合王国,是西欧王权最为集中的国家,加强王权是形势所迫,也是威廉的愿望。
但了解封建制度的读者也都知道,这实则是一条双向契约。国王和贵族之间的从属关系,从一开始就带有双向契约的性质。
这是一种基于权利义务关系之上的契约关系,正如12世纪末一篇法学论文的总结:“主公与臣属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的忠诚义务,除敬重之外,封臣对主公应尽的臣服并不比主公对封臣所持的领主权更多”。
即使王权再大,封君也有义务保护封臣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一旦封君滥权,封臣也有权利不再效忠于封君。
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长日久,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契约关系就变成了约定俗成。
按照契约的规定,双方各自履行义务、享受自己的权力,这逐渐成为英国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规则。
这种契约关系虽然是人格化的和不平等的,但是它所包含的契约精神却是后来的大宪章、议会政治和习惯法体系产生的基础。
全靠贵族们对国王宣誓效忠肯定不够,国王也得给贵族们一些甜头才行。
为此,威廉设立了御前会议这一机构,在处理重大政务和战争的时候,他会召开御前会议以听取贵族们的意见,列席御前会议的自然也是那些大贵族。
不过,威廉设立的这种制度也是极其矛盾的,一边是与贵族不断妥协的传统,一边又是极易培养王权专制的沃土。
像征服者威廉和长腿的爱德华这样的明君尚可深明大义,懂得克制,而庸主当政,像‘失地王’约翰,王权难免会不断膨胀,这时王权与贵族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
为了防止百年之后,这种针锋相对的局面产生,威廉不得不做一些后备手段,以防备万一遇到庸主当政,王权旁落,被迫签订屈辱的大宪章这样的情况发生。
虽然在后世看来,大宪章所代表的契约精神是进步的,但实际上大宪章的实质内容确实将掠夺平民的利益,将利益分给贵族和教会,是一个残害民众的条约,是反动贵族联合教会势力逼迫同情平民的国王所签订的屈辱条约。
“或许我日后应当将自己的几个王国分别传给几个子孙,万一某个王国诺曼底王朝君主失去了权力,另一个王国的诺曼底王朝君主可以夺回另一个王国的王冠,将权力从贵族手中夺回。”
威廉将这种情况推演一番,但又想到了历史上自己的岳父费迪南一世去世后,自己的三个大舅子桑乔二世、阿方索和加尔西亚三兄弟自相残杀的故事,他可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子孙后代身上。
“看来还需要从长计议才是。”威廉摇了摇头,暂且放下,现在还不需要威廉操心这些,毕竟英格兰王国的王权强盛,根本不需要担心贵族们的反噬。
第440章 末日审判书()
在迫使他的手下向他宣誓效忠的同时,一件意外的事情使威廉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英格兰和诺曼联合王国遭遇了罕见的财政危机,是的,是王国的财政困难,难以支出庞大的军费开支和行政开支,以及国王的年金。
这几年来,威廉率领诺曼人连年征战,尽管连连取胜,并为威廉获得了英格兰王国和一顶王冠,但实际上,英格兰王国并不能给威廉带来任何的帮助,甚至在很多时候还是威廉的拖累。
像这场英格兰大叛乱一样,英格兰王国非但没有给威廉提供兵员和税收,反倒将诺曼人拖在了远离欧洲大陆的不列颠。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