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154年10月,在七国之乱爆发前夕,梁王入朝朝见皇上。皇上派使者持节,用天子副车出关相迎,礼遇之隆,实属罕见,当为首例,不仅如此,皇上还降尊纡贵,带领群臣,在司马门外久久恭候,等一见到梁王,格外亲昵,亲自为之驾车,彻底感动梁王。梁王心里暖烘烘的,激动的泪水不断地流淌。
更让梁王高兴的是,在宽大的皇宫里,皇上举办盛大的宴会,热诚欢迎他的到来。窦太后、长公主刘嫖、皇上宠爱的嫔妃子女(当然包括栗妃和王娡)及其重要的外戚参加了,宴会的氛围相当融洽。当酒喝到高潮的时候,皇上喝得有些忘情,未经深思熟虑,笑着对刘武说:“兄弟,等朕千秋万岁之后,当将帝位传给你。”
随后发生的故事在前边章节做了详细描述,不再赘述。尽管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但梁王刘武与皇上之间的感情没有因此而破裂,兄弟间依旧感情笃深,依旧可以生死相依,这种情感在七国叛乱中得到充分验证。公元前154年春,吴国、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济南国、菑川国联合叛乱,史称七国叛乱。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率领强大的吴楚联军,气势汹汹向梁国扑来。为打赢战争,梁王果断任命韩安国、张羽、傅柏、丁宽等六人为将军,亲自跪拜,流着泪为他们把盏,要求他们同仇敌忾,迎击叛军。
在梁王刘武的感召下,将士们在棘壁与梁军展开殊死搏斗。叛军蓄谋已久,兵锋锐不可挡,梁军伤亡惨重,被杀死几万人,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尽管他被迫改变作战策略,退回睢阳,变进攻为防守,但他不畏强敌,充分发动梁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抵抗叛军的进攻。他多次派人向皇上和太尉周亚夫告急,皇上看睢阳城岌岌可危,诏令周亚夫派兵驰救,不料周亚夫不奉诏令,深沟高垒,避敌锐气,不与交锋。在援军久盼不至的情况下,他苦撑危局,坚持抗战到底。从他的身上,将军们、军民们看到莫大的人格力量和胜利的希望,他们同心戮力,誓与叛贼血战到底。幸喜手下将军张羽善于指挥,骁勇善战,韩安国富于谋略,持重有威,傅柏忠心亢直,丁宽能文能武,上下团结,内外一体,把叛军牢牢拖在睢阳城下。吴楚叛军想绕过睢阳西进关中,又害怕汉军、梁军两面夹击,腹背受敌,始终不敢贸然跨越睢阳,原来制定的会师洛阳的战略部署完全被打破。这就为战争赢得时间和条件,为周亚夫平定叛乱创造良好的态势。一个月后,吴楚叛军被打败,而梁国军民歼灭叛军的数量与朝廷军队歼灭叛军的数量大致相当,不相上下,这说明梁王刘武为平定七国叛乱做出巨大贡献。
梁王之所以能在平定七国叛乱中立下巨大的功劳,这与他平时爱慕人才招贤纳士是分不开的。在他的手下,武将有张羽、韩安国、傅柏、丁宽,策划游说之士有羊胜、公孙诡等人,文学侍从则有七发、谏吴王书的作者枚乘,上吴王书的作者邹阳,哀时命的作者庄忌,就连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辞去朝中武骑常侍一职,投到梁王的麾下,后来写出赫赫有名的子虚赋,这些人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使梁国出现勃勃生机。
在梁王的几个文学侍从中,文采最好的当属司马相如,说起他,还有一段比较有趣的故事。
司马相如出生于公元前179年,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岁时以訾为郎,做了武骑常侍,对这个小小的京官,他从内心不喜欢,他擅长吟辞作赋,而皇上刘启不嗜辞赋,加上他说话结巴,因而皇上对他谈不上宠爱,更谈不上重用,他常常有怀才不遇、备受冷落的感觉。
常言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话一点不错。公元前154年10月,梁王刘武来朝,司马相如有幸结交枚乘、邹阳、庄忌等辞赋家,他把自己的苦闷告诉枚乘:“晚辈酷爱辞赋,喜欢结交文士,然遍观朝中群臣,竟然无一人可引为知音。”
枚乘双眼含着热烈而又同情的目光,鼓励司马相如:“长卿志向高远,文采翩翩,儒雅风流,将来成就当在老朽之上。”
司马相如长叹一声:“当今皇上虽爱民恤民,却对辞赋不感兴趣,晚辈有一种直觉,即使在他的手下混上一百年,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更难以混出一个模样。”
枚乘笑了,那笑容分明是长者的笑容,慈祥而又宽容,他用丰富的社会经验告诉这个志向远大的文学青年:“当今皇上是明君,但明君不一定热爱文学辞赋,这对贤弟的成长自然不是福音,贤弟不得不认真考虑。”说到这里,他略作沉吟,给司马相如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与皇上不同的是,梁王喜欢文学之士,他的麾下荟萃许多辞赋家,不仅待遇丰厚,而且每天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促进,过着心情舒畅的日子。如果贤弟有想法,可辞去散骑常侍一职,到梁国发展,凭贤弟的文采,梁王定然倍加欣赏,或许可脱颖而出,一展胸襟。”
“那岂不是让愚弟离开朝廷,另谋出路?”
枚乘知道司马相如对繁华的都城尚有留恋的想法,便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司马相如:“倘若这个环境不利于贤弟的发展,即使繁花似锦,也没有留恋的价值,就比如老朽,原来在吴王刘濞的手下,骑骏马,穿锦衣,吃玉食,但吴王图谋不轨,犯上作乱,跟着他只能死路一条,故而弃暗投明,转到梁王的麾下。”
“谢谢仁兄的指点,让愚弟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听了枚乘的点拨,司马相如下决心离开长安都城,到睢阳发展。
在梁王离开都城两个月后,七国之乱爆发,举国上下都在忙着打仗。司马相如看梁国正处在战争的前线,每天都要打仗,每天都要死人,只好把自己的想法暂时搁置,但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前往梁地,实现与志趣相投文士共事的愿望。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定,他心中的想法又开始复活,主动向朝廷提出病退,朝廷也没有细问,便同意他的申请。他满怀希望,风尘仆仆来到睢阳,先见了枚乘、邹阳和庄忌,经过他们的引荐,见到仪表俊伟、风流倜傥的梁王。
梁王喜欢文学之士,久闻司马相如的大名,一听说他来了,欣喜异常,立刻召见。当梁王看到他一表人才,风流儒雅,脸上顿时掩饰不住对他的喜爱和欣赏,用惺惺相惜的口气说:“孤久闻长卿身怀旷世文采,今日一见,果然人中之凤,名不虚传,此乃上天赐予孤的贤才,孤当倍加珍惜。”
“大王乃当代贤王,思贤若渴,招揽才俊,臣在朝廷之时,对大王早怀倾慕之心,愿意忝置大王左右,吟辞作赋,争取早日写出传世之作。”司马相如初次觐见梁王,斟词酌句。
“长卿若不嫌弃,请住进招贤馆,与枚乘、邹阳、庄忌等几位文士享受一样优渥的待遇,可与他们朝夕相处,相互照顾。”梁王双目如朗星,盯着司马相如一张儒雅的脸庞,心中说不出的欢喜。
司马相如赶忙跪倒地上,磕头谢恩:“叩谢大王成全臣,臣当向几位大贤虚心学习,学习他们的品德和才学。”
召见结束后,司马相如住进招贤馆,与枚乘、邹阳和庄忌一道,吟辞作赋,舞文弄墨,过着悠闲而又舒心的日子,不像原先在朝廷供职,感到憋屈。
一想到这个故事,皇上就为梁王招贤的行为所感动,把皇位传给这样一位军功赫赫、贤能开明的胞弟,不仅完全合乎皇太后窦漪房的心思,而且从发扬高祖开创的汉朝基业来说,梁王肯定能够胜任皇帝一职。
第299章 穷奢极欲犹未足()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梁王刘武踔厉风发,英姿勃勃,但他自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和不足,而且这些缺点和不足在皇上看来,都是致命的。
首先是年龄的原因,刘武与皇上年龄差距不大,谁死在前头,谁死在后头,这个尚且不好说,如果刘武名正言顺接班,必须死在皇上之后,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但万一刘武死在皇上之前,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心机。
然而,太后窦漪房不这么考虑,常言说老牛护犊子,这句话在她的身上得到活生生体现,她十分痛爱梁王刘武,心想丈夫刘恒为帝,大儿子刘启为帝,小儿子刘武为何不可为帝?因而力促皇上,玉成此事。
对窦太后的心思,皇上很清楚,他作为一个孝子,不愿意忤逆母亲,可他又不甘心这样做。
其次,皇上一向爱惜民力,崇尚节俭,而梁王依仗皇太后和皇上的疼爱、恩宠和庇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断追求奢华,这与皇上平素的要求不合拍。刘武在治理梁国期间,扩修睢阳都城三十五公里,修了好多宫庭院落,亭台楼阁,可以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并从宫中修建一条通往平台的十五公里长的复道,在此基础上建筑东苑,方圆一百五十公里,苑中建有雁池、凫岛、鹤洲、落猨岩和栖龙柚等宫观,这些宫观连绵蜿蜒,长达数十里,苑中遍植奇果异树,广养珍禽怪兽。
有了这么豪华的宫苑,梁王经常召集几个文学侍从,来到其中进行观赏游玩,饮酒作乐,吟诗作赋。面对宫苑中的美景,几个文学侍从运用手中如椽的巨笔,大加讴歌和赞扬,留下许多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于修建这些建筑所耗费的巨大开支,他们心知肚明,也为梁王的奢华感到吃惊。
其三,自从平定七国叛乱之后,梁王刘武居功自傲,经常逾制。他依仗自己在平叛中立下赫赫战功,经常打出皇上所赐的天子旌旗,在千乘万骑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巡行,或者驰骋狩猎,极尽铺张,炫耀夸饰,而且仿照朝廷制度,出动则称警跸。作为一方藩镇,这是争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