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十几天里,东江镇副总兵老将王辅、辽东镇副总兵老将朱梅、山西镇副总兵王廷臣,延绥镇副总兵李昌龄、甘肃镇副总兵王性善、宁夏镇副总兵王世国、固原镇副将艾万年、临洮镇副将张弘业,也陆续到达通州。
孙承宗接见完毕之后,一律安排在讲武堂东舍客馆之中,让十二员将领先行熟悉当今皇帝有些另类的练兵之法。
这些人看了皇帝下令编撰的第一部新军操典之后,倒也没有反对或者质疑的意见。不是他们不敢,而是他们作为边镇将领,参加过数不清的沙场血战,知道朝廷文官们看重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所谓阵法,上了战场之后并没有太大的用处,真正有用的还就是体力和纪律,有了这两样东西,士卒们上了战场,至少能进能退,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撤。
再加上三个月的预备兵训练结束,编练成新军第一镇之后,还要在分为马、步、炮、工等分科训练,这就是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给他们安排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就是完成体能和纪律的训练,而这个也是他们这些副总兵们在各镇都负责过的事情。
唯一出奇之处,就是皇帝所说的队列训练之法。但是仔细想想,在这些边镇将领的眼中,也没有完全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将戚帅军阵练法删繁就简之后,剩下来的一些极为简单的列队行进与走位之法而已。
十二人到齐之后,又在通州待了一天,然后孙承宗派人传令,说是皇帝要召见。
十二人中没有一个人曾经见过皇帝,因此都是紧张万分,唯恐行差踏错,不仅贻笑大方,而且毁了前程。
但是孙承宗对诸人的惊慌失措却是不以为意,简单地告诉了他们该行的礼节,就带着十二人前往京师紫禁城中觐见皇帝。
五月二十日上午巳时,崇祯皇帝在武英殿军机处,接见了紧急奉命前来京畿,负责训练新军的边镇将领们。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跪倒在地的边镇将领,再看看军机处递送上来的名单,心里说不上来是喜是悲。
这其中的多数人,都在明末的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号,而且幸运的是,如今这位拥有一颗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对这份名单之中的大多数名字,都有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的大多数,下场都很凄惨,要么死于与后金军队的作战中,比如孙祖寿、王辅等人,要么死于后来剿灭流贼的作战中,比如张弘业、王性善、艾万年等人。而其中的黑云龙和麻登云,更是在后来黄台吉带领八旗军入侵京畿周边之时,与后金军队的作战中被俘,从此销声匿迹。
如今见到这些人就跪在自己的面前,崇祯皇帝的心里当然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第一零六章 忠臣孝子()
看着眼前的大明皇帝,跪在武英殿正中的十二位边镇将领,心里却是激动不已,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不仅是第一次进紫禁城,有的还是第一次进北京城。
京城的宏伟,与宫室的壮丽,对这些人来说,都是一次难以磨灭的记忆。而皇帝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喜怒无常、难以相处,至少没有因为个别人进殿时的踉踉跄跄而发怒。
东江镇老将王辅用眼睛的余光打量着眼前年轻的皇帝,心里却很难把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样子的青年,与毛文龙和高时明谈论中那个杀伐果断、雄才大略的皇帝,画上等号。
这次渡海前来京师的路上,同船归来的高时明,自然跟他讲了不少皇帝的英明事迹,所以这个一开始就与毛文龙搭伙取得镇江堡大捷,后来共同开创东江镇基业的沙场老将,对皇帝的认识,完全停留在英武强悍、冷酷无情的帝王形象之上。如今一看,倒像是个普普通通的邻家秀才。
正当王辅等人在心里不停地比较来去的时候,皇帝说话了。
崇祯皇帝当然不知道跪着的将领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只是照着自己的思路说道:“诸位爱卿,都是九边各镇的宿将,大明边军的柱石。如今天下多事,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朕命编练新军,尤需卿等尽力报效。”
听皇帝说完,在老将王辅带领下,众将同时说道:“臣等必定尽心尽力,请陛下放心。”
崇祯皇帝冲王辅等人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至于练兵之法,朕此前令军机处等人编订完成《新军操典》,今后新军一应训练,皆按照操典进行,卿等进驻涿州大营之前,要熟知操典内容。涿州大营新兵,如今还算不上新军士卒,操练要以体能和纪律为主,三个月后只有这两项过关,才能入选新军,而诸位才算功成。
“至于操练体能和纪律之法,新军步兵操典中皆已说明,想必卿等已知,卿等切不可轻视此队列行进转停之法,此乃新军成军之后最基本之阵法,不论步兵营的长枪方针,还是火枪营的三段击,都将以队列行进转停之法为基础。未有精练此法,士卒于阵上才能令行禁止。卿等务必谨记,切不可有所轻忽。”
说完这个,崇祯皇帝又向这些边军将领们面授机宜,告诫他们严明纪律的重要性,最后授予王辅、朱梅两员老将为团练总兵官的职衔,其余一律授予团练副总兵官的职衔,之前有已有副总职衔的倒是无所谓,而只有副将职务的黑云龙、麻登云、张弘业、艾万年则是大喜过望。
第二天,圣旨传出,以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直隶总督、新军督练大臣孙承宗,为涿州新军预备大营都统制。
东江镇老将王辅、辽东镇老将朱梅为涿州新军预备大营团练总兵官,分任左右协统制官。
李昌龄、张弘业为左协一标正副统领,王廷臣、黑云龙为左协二标正副统领。
王性善、麻登云为右协一标正副统领,王世国、艾万年为右协二标正副统领。宋伟、孙祖寿为中军标营的正副统领。
同时,皇帝又任命杨应乾为新军预备大营营务总办,李秉诚、李承先为营务帮办,任命山海关兵部分司郎中王述古为总饷禄官,兵部郎中方孔炤为总军法官,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为总训导官。
这一切做完,也只是初步搭起了一个大架子而已,其中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那都是孙承宗需要去协调处理的事情了。
好在这些边镇将领领军作战多年,麾下都有一些自己看好的人选,而这次前来京师,也都带着自己的亲兵子弟,所有安排完好他们,剩下的就由他们去安排了。
圣旨一下,多数人心里都有底数,因为皇帝都在事前召见过了,而刘彝鼎、方孔炤、黄道周三人,皇帝并没有召见他们面授机宜,而是由孙承宗约谈三人,并明确他们的职司。
新军除了体能和纪律,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做好,那就是忠义,若是保证不了其忠义,那么编练新军,就等于是给自己挖掘坟墓。
从后世过来的崇祯皇帝当然懂得掌握军心的重要,而要掌握军心,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纲常,自然是最为有用而且也最为被这个时代所接受和认可的。
在这方面,黄道周这个典型的儒家君子型人物,自然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了。而皇帝通过孙承宗的口,传达给黄道周,黄道周自然也是高度认同。因为在他看来,新军若无忠义之心,与土匪流贼何异。
至于方孔炤,也是一员忠正大臣,历史上此时起复不久,会被崇祯皇帝任用为尚宝司丞,后来会被派往湖广任巡抚,在杨嗣昌当政期间会因为反对杨嗣昌招抚张献忠等流寇的政策而被下狱削籍。
当然了,崇祯皇帝用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将来会有一个好儿子,叫方以智。
历史上,崇祯皇帝死后,他的尸体被李自成下令丢弃在紫禁城的东华门外。其时因为京师沦陷而滞留的方以智,是唯一一个敢于前往东华门外抚尸痛哭的大明臣子。
也正是由于为崇祯哭丧,方以智被大顺军所抓获。在当时群臣皆降的情况下,方以智受尽了酷刑折磨,却始终坚持不降。
最后,硬挺了一个月后,由于李自成带着大顺军仓皇逃离北京,方以智这种没什么名气的明廷小官,没被随军带走,得以成功逃归南方。
方以智在南明亡了以后,仍旧坚持组织义军抗清,最终失败之后,出家当了和尚。
然而即便如此也没有放弃抗清事业,直到顺治年间被满清抓获,最终在从江西押赴广州审讯的途中,乘船过赣江时投水自尽。
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家。提前重用方以智之父方孔炤,也算是崇祯皇帝对于这一对忠臣父子表达一种敬意。
至于王述古,则完全是因为他的弟弟王则古。
这两兄弟都是进士,王述古比王则古大两岁,也早了几年中进士。
王则古在蓟辽督师府任职的时候,王述古则在山海关的兵部分司衙门任职,从主事做到郎中,在大明朝的官僚体系之中,属于较为中规中矩,但也尽职尽责的循吏范畴。
如今选择用他,除了他是自己的干将之一王则古的哥哥之外,也是看中他这一点。
第一零七章 葡萄牙人()
在孙承宗忙着指点十二位从九边各镇奉旨前来练兵的将领们学习新军操典,特别是熟练掌握体能考核和队列行进的标准期间,崇祯皇帝高兴地召见了从濠镜澳购炮归来的孙和鼎一行。
孙和鼎在京师与濠镜澳之间往返这么一趟,历时将近半年。
去的时候还可以,一路快马加鞭,而返回的时候,因为携带着二百杆新型火枪、二十门新式红夷大炮,特别是带着二百多人的西洋火枪手和炮手,自然是想快也快不起来。
尤其是带着二百多位红毛夷,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一行人多数时候都乘车坐船,特别在人口密集的繁华城镇,则大都选择白天休息,夜间赶路,当然要慢上不少。
这样做,虽然降低了北上的速度,但是却把所有的西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