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镇将帅竞相请求边卫军都督府给予装备的紧俏之物。
只不过,如今崇祯皇帝建军的重点,一直都放在近卫军都督府和海军都督府之上。
而且,这些新式火器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产量,也一直提升不上去。
所以,到了崇祯三年的年底,九边各镇的军队中,除了特别受到崇祯皇帝关注的少量营头,得到了武备院出品的火器装备之外,大量的边军队伍,仍然是过去以冷兵器和老旧火器搭配的军械装备。
那么武备院一年将近两万杆新式火枪的产量,都去了哪里?
其中最优先的,当然是皇家的御营神机营和亲军三卫。
除此之外,排在第二优先地位的,就是如今的四镇近卫军了。
在九边各镇的将帅得到崇祯皇帝的充分信任之前,尤其是崇祯皇帝下令仿制督造的第二代新式火枪,也即直线式线膛枪,还没有大批量装备神机营、亲军三卫和近卫军之前,九边各镇的军队是不可能大批量换装新式火器的。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从来没有明白说出来过。
不过自从武备院建立以来,武备院所出品的所有军械弹药和武器装备的调拨与分配,一直都是控制在军机处的手中,并由崇祯皇帝自己亲自做出决定。
所以对于崇祯皇帝的心意,不管是直接掌管武备院的孙元化,还是如今的兵部尚书南居益,以及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大员们,都是心知肚明。
然而,对于九边各镇的军饷与年节前后的犒赏,崇祯皇帝却从来也不曾短缺过。
这一次也是一样,九边各镇一共四十万兵员的饷额,占了崇祯四年正旦犒赏的绝大部分。
崇祯皇帝虽然有心提高赏赐的分量,但是鉴于九边各镇有着如此众多或真或假的兵员,犹豫来去,还是接受了兵部尚书南居益的建议,继续按照过去每个兵员十块银圆的标准进行犒赏。
九边各镇与神机营、亲军三卫以及近卫军一个标准,自然也不担心他们觉得不公平。
即便是如此,就这么一下子,皇帝的内务府和朝廷的户部,也依然需要拿出四百八十万崇祯银圆出去。
若不是这几年朝廷厉行开海通商,户部南北榷政使司的关税收入逐年增加,而内务府也通过一些垄断贸易使得财源广进,那么一次性拿出这么多的银圆进行犒赏,注定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
好在如今的形势与以往有所不同了。
不仅有了经世银行在逐渐吸纳民间的存银,而且崇祯三年以来,每一枚崇祯银圆的含银比重,也从最开始的八成,逐步调整,下降到了现在的七成五。
当然了,这其中的细微变化,却是只有崇祯皇帝和户部尚书毕自严等寥寥数人才掌握的绝密。
包括如今的几个内阁大臣,也并非全都了解实情。
这也意味着,轧制之后流通出去的一千万枚当一两的崇祯银圆,其中所需的纯银,只有柒佰伍拾万两。
比起原来实打实地支出一千万两,朝廷的户部与皇帝的内务府则可以节省下来纯银二百五十万两。
这就是当初崇祯皇帝执意要铸银圆,顶替户部金华银和库平银流通的目的所在。
包括皇明经世银行之设,也为朝廷在大明各地的白银储存、转运和支出,节省了不知道多少原本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的火耗。
如果当初崇祯皇帝没有这么做,那么如今朝廷的财政状况怕是早就如同历史上那样陷入崩溃了。
因为崇祯皇帝依靠抄家抄来的白银即便再多,也扛不住九边的军饷和宗室的俸禄经年累月的巨额支出啊!
说起来,崇祯四年的紫禁城皇极殿大朝会,并没有什么轰动性的大政方针公布。
除了扩大和调整了科举取士覆盖的行政区域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平淡无奇。
因此,等到大朝会一结束,崇祯皇帝也就轻松了下来,安安心心地陪着后宫的后妃们一起过年了。
而内阁、礼部的大臣们,除了轮流入宫当值的以外,也都闭衙封印休息了。
当然,理藩院的大臣和官员们,因为要接待和安排来自属国和外藩蒙古部落以及番邦的使节在京师的生活,所以不得休息。
到了正月初六,这些理藩院的大臣和官员们,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左右副使姜曰广、多尔济达尔罕等人,更是奉旨陪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圣洛伦佐总督府的使者韦特、葡萄牙缅甸沙廉总督府的使者柯恩,以及来自缅甸东吁王朝的使节德钦帕耶、再次从对马藩前来朝贺的老和尚规伯玄方等等属国和外藩的使节们,前往通州潞河湾的近卫军大营,观看近卫军都督府左都督马世龙亲自主持的近卫军第一镇开训大典礼。
对于朝鲜、琉球、安南北朝莫氏以及来自塞外蒙古外藩部落的所谓正使们来说,如今大明朝的实力,特别是皇明近卫军的情况,他们都已经有所了解了。
比如,崇祯三年正旦朝贺之后被强制留下入读国子监的朝鲜国王弟绫原大君李、琉球国如今的二王子尚义、安南北朝莫氏的世子莫敬完,在大明朝的京师待得越久,就越觉得自己背后的弹丸小国,在大明朝的面前不值一提。
至于喀喇沁部、库伦部、多伦部那些形同质子一样的年轻继承人们,更是早就明白自己的父辈当初的抉择是多么的明智了。
陈格尔巴图等人,在大明京师生活得久了之后,不仅京腔京调说得一个比一个溜,而且也习惯了在大明京师吃穿住行上的各种奢华与便利。
若是此时让他们回到塞北草原上去,恐怕这些人都已经不太习惯和适应了。
而陈格尔巴图等来自边外蒙古部落的王子们,也早就不拿自己当外人了。
除了朝见的时候身穿他们的传统袍服以示外藩臣服之意之外,其他的时间,那些在讲武堂的,一律身着大明近卫军的军服,在理藩院行人司的,则一律身着大明朝低阶官员的官服。
平时休沐期间,一个个身着大明京师百姓常见的冠服,流连于通州或者京师各大酒楼、茶肆和烟花柳巷之中,活脱脱的一副大明京师富家子弟的模样儿,根本看不出来是来自彪悍的塞外蒙古部落。
第九五六章 乐见其成()
崇祯四年的春节,就在这种平淡无奇却又充满了烟火气息的氛围中过去了。
前两年春节期间给京师百姓带来了无数轰动话题的事情,比如元宵节当夜紫禁城内的元宵鹊桥之会,虽然一如既往地在皇极门前的广场之上举办了,但却没有再在京师民间引起多少关注了。
因为如今的大明京师内外,老百姓们所见识到的新鲜事物,一年比一年多了。
往年京师市面之上出现一块一人多高的玻璃镜面,或者家用的玻璃杯子等餐具器皿,都会引发许多人围观的情况,早就成为了过去。
来自京东河西务的玻璃器皿,虽然依旧昂贵,但是却不再稀有罕见。
而冬季运河封冻之后,通过海运直达天津的漕粮,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秋冬之际京师内外持续上涨的米价,还没有持续多久,就自己又掉了下去,恢复到了没有涨价之前的水平。
与此同时,来自塞北的一支支商队,也给大明朝的京师百姓带回来了大量的羊群,京师的肉价难得地保持着稳定。
虽然普通的老百姓仍然一年到底尝不到几次肉味,但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即使最穷困的升斗小民,也还是要破费一点,买回来三两斤来自草原的羊肉,吃上一顿白面饺子。
至于前些年,在京师街头常见的饿殍与冻死的乞丐尸体,到了崇祯四年春节的前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了。
如今已经升任京师内外五城兵马司副总指挥的阎应元,在五城兵马司总指挥刘文炳的支持下,将他在南城兵马司指挥任上摸索着建立起来的那一套做法,在京师内城外城全部推广了开来。
以原有兵马司人马为为基础建起来,继续隶属于各城区兵马司的巡防营,一共建起来了十个。
一个巡防营根据管区的大小、士卒的多寡,分别编为了三到五个巡警队。
而每个巡警队又根据管区的大小、兵丁的多寡,以及管区内街市繁华和街坊人口的不同,又分设了三到五个巡捕房。
就这样,到了崇祯四年的春节时候,整个京师内外城中,按照原来五城兵马司的建制,一共建起了十个巡防营,共计四十八个巡警队、二百个巡捕房。
其中,大一点的巡防营,人手多达一千二百多人,而小一点的巡防营,人手则只有七八百人。
每个巡警队的人数,也多寡不一,大一点的三百来人,小一点的只有百八十人。
至于每个巡捕房,人数当然就更少了,大一点的百十人,小一点只有二三十个人。
不过,他们人数不多,事情却不少。
除了五城兵马司安排的事务之外,根据顺天府和巡城御史的安排,京师城内的几乎什么杂务事,都得由这些人来管。
以前担负的维持秩序、打更巡逻、防火灭火、防汛排涝等职能,自然还得担着以外。
此外,现如今城内主干道十字路口的车马通行、街市之上的垃圾清理以及处置街坊邻居之间的各种纠纷等事务,也由巡防营下面的巡警队和巡捕房冲在前面监管负责。
与此同时,阎应元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之下,还把他在南城兵马司任上拉起来的侦缉队,也套用到了其他的城区。
如今京师五城兵马司下,除了分区划片建起了十个巡防营四十八个巡警队之外,还有设立了一个警事厅,分别管着京师内外城东西南北中五个侦缉队。
这些从兵马司巡防营巡警队和顺天府捕快衙役之中,择优选取出来的侦缉队,皆着便衣,无公服、制服,专门用来侦破京师城中发生的各种疑难案件。
自打阎应元把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