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是好一番墨迹,终于步入正题。即使如此,格拉夫顿也是不出恶言,将英国的抗议信以及相关文件交给了郑元辉。

    郑元辉看完文件,依然面带微笑,说道,“对于贵国宣称的,贵国拥有对澳洲的全部主权,我们新华夏表示并不赞同。”

    格拉夫顿这时候自然无法保持文雅,言辞开始激烈,表示这是西方国家对无人居住岛屿的通用做法,已经得到西方国家的共同承认。

    郑元辉并没有明着反对西方这一通用原则,因为新华夏此时肯定没有与整个西方世界为敌的实力,即使是英国人就不是崖山人所能对付的。因此,郑元辉提出了一下几点作为反驳的论点:一是,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的仅仅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因此,澳大利亚的其余海岸不在宣誓范围以内;二是,按照西方国家尊奉的另一原则,先到先得以及有效占领原则,新华夏首先在澳洲南海岸建立据点,那么就顺其自然的拥有定居点及周围土地的所有权。

    格拉夫顿首先确认了新华夏对于墨尔本定居点以及周围地区的土地拥有权。作为交换,要求新华夏确认大英帝国对于澳洲东海岸英国人所宣称区域的土地拥有权。

    对于这一点,郑元辉表示反对。谁都知道,澳洲的能够居住,适合农业生产的区域,基本都是集中在东海岸,因此,新华夏不能承认大英帝国对于整个东海岸的拥有权。

    其实第一个发现澳洲的,并不是英国人,而是荷兰人。

    在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的杜伊夫根号涉足过澳大利亚并且是首次有记载的外来人在澳大利亚的真正登陆,并命名此地为“新荷兰”。不过,他们考察的是澳大利亚的西海岸与北海岸。这两个地区都是荒漠地形,人类很难居住,因此就放弃了与印尼近在咫尺的澳大利亚。

    英国人自然知道荷兰人得出的结论,同时因为只考察了东海岸的缘故,并不知道其余海岸的情况,对于自己独占大头的行为很是自得,只是头疼华夏人的反应。

    因为郑元辉信誓旦旦的表示,澳洲除了降水丰富的东海岸,其余海岸基本都是沙漠、荒滩的不毛之地,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狮子大开口的提出,可以与英国人平分东海岸,为此,可以不要其余地区。

    格拉夫顿有些为难,这可与英王交代的底线相差甚远,英王的底线是,最起码将澳洲东海岸纳入自己的管辖,其余的不毛之地尽可交给新华夏人折腾。但是,自己吃肥肉,让别人啃骨头,确实吃相难看了些。

第一百零二章 蔡永建竞选镇长() 
这时候,英国的一个坐的最偏远的谈判人员灵光一闪,提出一个观点,新华夏既然在澳洲南海岸建立了定居点,想必也是做了充分的调查论证,肯定是适合居住的区域,而且,也从侧面证明了,至少在南海岸,存在不少适合人类殖民的区域。因此,新华夏提出的平分澳洲东海岸的要求十分不合理。如果新华夏依旧坚持平分东海岸,那么大英帝国有理由要求新华夏根据开诚布公的将南海岸的地理情况交与英方评估。

    新华夏方面自然不愿意,谈判一时陷入僵局。

    不过,双方谈判意愿依旧强烈。按照英国人的想法,为这遥远切荒芜的新大陆与新华夏浪费太大的精力来扯皮,十分不值得。英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重商主义,只有带给自己利益的殖民地,才是好的殖民地。这也是英国人面对美利坚的独立战争,虽然自己占有庞大的优势,依然放弃的缘故,因为,即使阻止了美利坚独立,对于大英帝国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因为提供不了多少税收,甚至还不够驻军费用。

    英国人之所以要澳洲东海岸,一方面是强盗逻辑,认为自己占不到便宜就是吃亏,另一方面,仅仅是为了考虑给国内的囚犯多一个流放地而已。其实,并不相信澳洲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利益。

    终于美双方最后达成了一致协议,将后世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绝大多数、新南威尔士州、首都特区在内的相当于后世澳大利亚1/3的土地交给英国人。华夏人获得剩下的土地。

    这是一个双方都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的方案。

    对于英国人来说,他将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可耕作的土地划到了自己的碗里,新华夏人只能获得东南一小片的可耕地,很难养活多少人口。

    而对于新华夏人来说,后世澳大利亚的绝大多数铁矿、金矿等矿产资源都被划拉到自己的地盘上,自然值得开心。而且,这是双方谈判的结果,由英国人背书,相信也没有别的西方国家敢提出要求,自然也就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承认。是一件利大于弊的行为。

    就这样,通过两场谈判,新华夏不仅获得了后世美国除阿拉斯加以外三成以上的土地,也将澳洲七成的土地扒拉到了自己碗里,十分有成就感,可以说,崖山人建立一个庞大帝国的梦想数不再遥远了。

    当然,这只是个梦想,人口就是自己的软肋。

    但是,路是自己选的,再难也得自己走下去。为了加强对澳洲的管理,崖山人决定在澳洲北海岸在建立一个定居点,位置就是后世的达尔文港。此处处于与英国人分割澳洲的分界线附近,同时最靠近印尼,是监测荷兰人与英国人举动的最佳位置,可以为澳洲提供预警。

    英国人更不是傻子,从72年起,同样在澳洲东南一个凸起位置建立定居点,监测荷兰与新华夏。同时,在悉尼附近也建立了一个定居点,同样也起到监测华夏人在澳洲南海岸行动。

    澳洲进入两国争霸模式。

    新华夏首先规定,只有在国民数超过300人才能成为一个建制的村,至少五个村组成一个乡镇,再至少五个乡镇组成一个县市。一般来说一个乡镇中如果有一个定居点人数超过800人,就成为镇,否则是乡;如果县市中有一个定居点超过1500人,就成为市,否则就是县。

    现有的23万新华夏国民,已经分散19个县,虽然新华夏地域广大,不算澳洲,即使是北美洲本土,含阿拉斯加,面积已经超过350万平方公里,但是新华夏并没有设立省级或者州级行政单位,因为县市数量不多,中…央…政…府就管得过来。其中半数人口都集中在了人口超过800人的镇。

    伴随着县市在全国各地铺开,1772年3月12日,新华夏地方选举正式展开。

    按照规则,村镇以及选举时直接选举,由全体国民(含公民)从当地公民中选举产生。而县市讯据流程比较复杂,首先由当地议会从当地公民中推选出至少5名候选人,然后中央政府从中选择至少2名候选人,由当地全体国民(含公民)选举产生。这自然是新华夏中…央为了加强对县市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汉人对于自己能够直接选举出本村的领导人也就是村长的兴趣显然大于更高层级的选举,这是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决定的,他们还是序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关注本地情形超过大局。

    像华京市金山区(原旧金山附近)的嘉林镇就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小镇之一。历史上,木匠吉姆斯•马歇尔,在1848年1月24号在加州的a小镇河边首次肉眼偶然发现了锯木场排水道上的黄金,从此开启了加州的淘金热潮。崖山人虽然不缺黄金,但是,谁会嫌钱多呢?依然在此建立了金山区第一个小镇,嘉林镇。此时的嘉林镇,已经有超过1300名国民,在各小镇中的人口排名中,稳居前十的位置。

    此时有五名候选人在竞选镇长之位,比较别的镇一般两到三个人选,称得上竞争激烈。排名最靠前的两位,一位是汉人老移民蔡永建,65年就抵达此地,成为公民已经有两年了。为人豪爽大方,仗义疏财,加上脸膛发黑,人称小宋江。崖山人对于这些江湖人物十分留意,特意加强了对其周围的监视。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家伙虽然在满清算是不稳定因素,作奸犯科之事做了不少,否则也不会跑到新华夏。不过到了新华夏,由于新华夏政权下乡,对基层掌控比较严密,让蔡永建安稳了许多。蔡永建来新华夏时,曾经带了不少金银,再加上有头脑,投资了一个小型桐油工厂。伴随着新华夏对桐油的大量需求,倒是让他赚了不少。华夏人总不能因为人家在满清的案底就抓捕他吧。而且仗义疏财也不是罪过,只要他的钱来源正当,崖山人只能听之任之。并且,还因为体格健壮、威望不错顺理成章的成为镇里的民兵队长。因此,蔡永建在嘉林甚至金山都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

    另一名候选人,则是崖山人、以前的一名大学生,前嘉林镇镇长孙有民。相比较蔡永建,孙有民在当地人心目中,是有点清高的小贵族。其实也难怪,崖山人除了看待自己人,对于其他人看着都觉得是傻子,更何况孙有民前世还是一名未毕业、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一般不怎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孙有民在当镇长期间,所作所为只能算得上中规中矩,在汉人心目中并没有产生太多印象,恭敬有之,尊敬就未必了。

    现在,新华夏全面铺开乡镇长选举,蔡永建有些心动,想要试试。为此,蔡永建还利用了镇上的小广播做了一个三分钟的小广告,宣传自己。虽然内容乏善可陈,但是毕竟开了汉人在广播打广告的先河。

    原本,蔡永建只是想要试探一下自己的分量,没有争夺镇长之位的决心。谁知道,仅仅第一轮,蔡永建就获得了接近4成的选票,遥遥领先第二名的蔡永建近十个百分点。按照选举法,得票最高的两个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选举。以这个趋势,蔡永建获得镇长之职,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事到临头,蔡永建反而担心起来。他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