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盗之草亭画酒-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头!不,要把他千刀万剐!给我出城迎战!”

    刘得淏站在远处的山坡上,看见金州城门打开,里面的莒国士兵鱼贯而出,就知道计划成功了,“传我令,向南撤兵到贸城,火速撤退!”

    贸城,

    “莒国众将士听令,摆鱼鳞阵进攻。”

    鱼鳞阵是一种常见的进攻型阵法。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战术思想是“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刘得淏看着莒国的阵法,道:“这邵常渚还会摆阵。不过这种阵法,根本不足以吓到我,游修,传我令下去,摆鹤翼阵。”

    “什么?鹤翼阵也是进攻型阵法,我们不应该摆防守型阵法吗?”

    “这二十万人又不是我们的,你还真打算给童文留着啊?”

    “可这样也打不过啊,这万一要是把自己折进去了”

    “你学过阵法吗?知道什么叫鹤翼阵吗?”

    “我懂啊。”游修说:“阵法一词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原。我中原大陆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

    “纸上谈兵。废话一堆,赶紧传我令下去,摆阵!”

    鹤翼阵也是偏进攻型阵法,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为“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两股士兵包围过去,和莒国士兵厮杀起来。

第59章 三龙望月(五)() 
“丞相!”雷皎洁说:“刘得淏将莒王引出,一路南下,双方在贸城交战。”

    “贸城,睿河,我长陵水兵还在不在,有多少万?”

    “尹晟麟还没到长陵,我便下令将水军调往东面了,应该还有两万多,战船不多,几百艘,大船居多,配有火器。”

    童文拍案叫好:“真是天助我也!刘得淏这次可算是堵死了自己的后路。贸城是水城,最适合水战的地方,现在立即去调动水军,进攻贸城。”

    贸城,睿河沿岸。

    “打得也差不多,该调人来了。”游修说。

    张撼云也正好赶到:“芜姑娘已经在路上,荆王那边还没有通知。”

    “不急。”刘得淏点点头,继续观看外面的好戏:“我在等一个人。”

    “谁?”

    “童文。”

    “他手里连十万人都难凑了,还会来搏一搏、做最后的挣扎吗?”游修问。

    “人是没有了,但你忘了长陵有一支常年不用的军队。”

    “水我明白了,这也是王爷您请荆王来帮忙的原因所在吧?”

    “荆王爷这些年别的没做,一直在凌寒岛上练兵,又在冽海沿岸多次侵袭黑国,他的水兵堪称一绝。”刘得淏说:“长陵的水军,无非就是些装样子的士兵,毫无战斗力可言。”

    游修笑了笑:“那我们打完这仗,就可以回长陵了吧?”

    “以后的情况还不好说。”刘得淏把一只竹简拿来,随手画了一个符号,交给游修:“你派人把这个给齐王送去,就算他看不出来,王富贵应该能明白。”

    “鬼画符?”

    “这叫阴书,你懂什么,快去!”

    兵家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保守秘密,军情往往比军力更重要,而军情的传递,更是重中之重。从古至今,传递的方式便是五花八门,为了保守机密,高人各出奇招,花样可谓是层出不穷。

    战国周朝实行的烽燧制,是一种军事通信制度。人们常说的“烽火台”,实际上是“烽燧台”。烽火是晚上使用的一种重要报警信号,即在高高的土台或石台上架一个叫做“桔皋”的木架,是一种可以牵引铁笼子或竹筐、木箱的木制机具。“桔皋”上随时都系一个铁笼了,铁笼了里面装满易燃柴草,一旦有了紧密军情,守关人立即点燃笼中柴草,弄得火光冲天,以报告军情。燧则是白天点的狼烟,即用狼粪烧的烟,这种烟的特点是在风中也能笔直地往上升腾,它也是用来报告军情的。那时,从京都到边关,几乎每条重要通道上都设有这样的烽燧台。

    由于烽燧信号的内容简单,又不易保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机密传递方法,这就是“阴符”,也叫“阴书”。

    相传商纣王末年,姜太公辅佐周室,使周族由弱变强。有一次,他们带领的周军指挥大营被叛兵包围,情况危急,姜太公令信使突围,回朝搬兵,他怕信使遗忘机密,又怕周文王不认识信使,耽误军务大事,就将自己珍爱的鱼竿折成数节,每节长短不一,各代表一件军机,令信使牢记,不得外传。信使几经周折回到朝中,周文王令左右将几节鱼竿合在一起,亲自检验,周文王辨认出是姜太公的心爱之物,亲率大军到事发地点,解了姜太公之危。事后,姜太公拿着那几节使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鱼竿,妙思如泉涌,他将鱼竿传信的办法加以改进,便发明了“阴符”。

    最初的“阴符”是竹制的,后又改用木片、铜片。其方法是:把竹节按需要截成不同的长度,临战前,有关人士秘密约定机密标志及内容,即用不同长度的竹节表示不同的内容。如三寸表示全线溃退,四寸表示兵败将亡,五寸表示清粮增兵,六寸表示坚守城池;七表示阻击敌军;八寸表示破敌得城;九寸表示破阵擒将;一尺表示克敌制胜。这种“阴符”前线由指挥将领掌握,后方由朝廷兵部掌握,专人传送。“阴符”上无文字,无图案,传“符”人不知“符”中含义,即使被俘,叛变投敌,敌人也难以破解“符”的内容。

    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阴符”逐渐被“阴书”代替了。所谓“阴书”,实际上是一种军事文书,传递的方法更秘密些。其方法是:先把所要传递的机密内容完完整整地写在一编竹简或木简上,然后将这篇竹简或木简拆开、打乱,分成三份,再派三名信使各传递一份到同一个目的地。“阴书”被送到目的地后,收件人再把三份“阴书”按顺序拼合起来,于是“阴书”的内容便一目了然。这种“阴书”保密性较好。因为即使某一信使被敌方抓获,“阴书”落入敌方手里,也得不到完整的情报。古人为了密上加密,还在“阴书”上用藏头诗、藏尾诗、回文诗、诗谜、哑谜、密写等多种巧妙的方法来传递信息。

    虽然这些人不知道近现代战争中有了摩斯密码、函数加密这些高科技加密,但所谓“阴书”,正是加密传递的雏形。

    长陵,

    尹晟麟接到刘得淏的“阴书”,眉头解锁,不解其意。

    此书有八个黑点,分四行两列,竖列的点是四个一组连接起来的,横向上只有二、三行相连,像“h”多一横,也像缺了胳膊的“井”字。

    “这是鬼画符?”

    “齐王殿下,我们盗王爷说了,这是给您传来的军机。”

    “我们以前没用过这种符啊?”

    “王爷说,如果殿下看不出,王富贵将军可以解。”

    王富贵拿过一看,边啃着鸡肉边说:“这是二十八宿的井宿啊!”

    “二十八宿分九野,井宿于正西南。”尹晟麟说:“他让我们往西南方向去。”

    “不可能吧?”王富贵说:“贸城明明在我们的东南方向,我们去西南干什么?”

    “长陵西南是哪?”

    王富贵拿出随身携带的地图:“怀口县。”

第60章 三龙望月(六)() 
童文乘舟在睿河上游顺流而下,一边吹着小风,一边烤着羊腿,对雷皎洁说:“皎洁啊,你跟我做事这么久,非但没捞到什么好处,还落得如此狼狈。我自己也是愧对于大家啊!”

    “丞相,我跟丁桥他们不一样,我是知道实情的。”雷皎洁说:“输是必然,所以现在我根本没想过什么所谓的好处,只是苦了这些蒙在鼓里的兄弟了。”

    “先吃饭,我们还没输呢。”童文问道:“快到贸城了,前面的码头先停一停。”

    大船慢慢靠岸,童文和雷皎洁走下船,尹丘也被押了下来。“雷将军,你留在此处看押,我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