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大人,苏师爷,大事不好!”
汪如达看看苏荣,质问他何事慌张?
衙役咽口唾沫大声禀告:
“回大人,大事不好,台州沿海发现大量东瀛倭寇船只!”
……
“倭寇?”
苏荣听到这俩字,某根神经紧了下。
事态紧急,汪如达立刻召集县衙各官吏及六房来商议。
个别人对倭寇不是很了解,文主薄对大家介绍:
倭寇的出现,追溯到元末年至大明初年,倭国进入封建诸侯割据时期。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大明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洪武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便下令实施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是商禁,禁止大明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番商人到大明进行贸易,但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海禁松弛,不过也只是开放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到了当今嘉靖年间,海禁政策强化,但倭患侵扰大明之事却有增无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苏荣听罢冷笑一声,前世印象里在小说或电影中才出现的字眼,如今却要真实的面对。
“那我们黄岩县城墙是否牢固,以防御倭贼侵扰?”
苏荣询问汪如达和文主薄。
汪如达面带忧虑摇摇头。文主薄也叹息道:
“我们黄岩县城墙,是木料所制,途有摆设罢了。若想靠它来抵御倭贼进攻,那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苏荣听了十分惊讶,自从来到大明,只在城内转悠,还没到城边,更没想到是用木料作为城墙!
“木质城墙?”
文主薄见苏荣满脸惊讶,继续解释:
“说来话长,在大明初,因倭患频繁,沿海民众常遭劫杀,当时的明威将军方明谦向洪武帝建议,在东南浙江沿海建卫所。因台州、海门等地在黄岩外围,便拆黄岩城墙,将石料运往海门、台州等地。从此,黄岩县城无城可守。作为权宜之计,居民只好伐木立栅为藩,所以我们黄岩又俗称‘木城’。”
“原来这样!”苏荣自言自语。
这时、又有衙役来报:
台州沿海方向来的倭寇船十余艘,大部分北上,有几艘则台州就近登陆!台州知府责令我们黄岩积极防御,并立刻准备撤离百姓。
苏荣又是一脸疑惑,询问汪如达:
“台州在黄岩外围,有台州卫把守,而一卫兵力有五千六百余人。区区几艘船的几百个倭贼,能全面突破台州屏障?”
汪如达见苏荣如此天真,苦笑几声,说道:
“贤弟有所不知,如今大明海防犹如虚设,卫营屯田被侵占兼并,军饷常年亏欠,营军士兵变得地位底下,导致官军逃亡严重。台州卫名册有五千六百人,实则不足一半,且大都是老幼病残,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倭寇中不泛有武士浪人,精于战斗,且我大明刀具、火器和他们装备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倭寇以一敌十于我大明营兵也不过分……”
苏荣听完不禁感叹,前几日闻雷氏兄弟说起,大明北方边防松弛,今日又得知东南有海无防,若北边鞑靼和倭寇同时从北南两方向进犯,百姓岂不遭殃、大明岂不岌岌可危?
苏荣想罢一身冷汗。
此时县衙,大部分人认为倭寇过于强大,主张全民撤退,待倭寇走后再返回。
苏荣闻之不予理睬,询问文主薄:
“现在我们县衙有多少人可供调遣?”
文主薄思考片刻回答道:
“我们黄岩除了汪县令外,代理县丞苏师爷您。还有教瑜一人,文簿两位、典史一人、巡检一人。六房的十二人,捕头一人,驿丞一人。
另外,各种杂役如:税课局大使、仓大使、织染局大使、漂泊所大使、批验所大使、递运所大使、冶铁所大使、闸官、坝官,以及皂、快、壮三班等衙役八十五人。总计百十余人。另外,统计在册的里长有两千人,但实际能召集起来的仅有一成,二百余人……”
“加起来三百人,不多,但也不少了!”苏荣独自盘算道。
汪如达问苏荣:
”贤弟可以好的计策?”
苏荣看看汪如达,回答道:
“小弟认为,此时上报朝廷请求救援恐怕已来不及,再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且台州府那面也自顾不暇,如今只能靠我们自己。硬拼有点过激,但全部撤离任其掠夺也万万不能。我们应该这样,把全城老百姓撤离山区到安全地方。我们县衙里除去年老体弱者,所有人员加能召集起来的里长,全部拿武器埋伏在县城有利位置。来台州地区的倭寇仅有几百名,流窜到黄岩的不会很多,我们见机行事。”
“嗯!我看可以”!汪如达说道。
其他人听完觉得有理,最后也尽同意。
苏荣在汪如达耳畔私语几句,他点头后,做出如下命令:
“……”
第24章 大战前夕()
“派几名衙役前往沿海监视敌情、尽量与台州府保持联系。另差几名衙役奔往各地、召集身强力壮的里长。再派一部分衙役,收集所有刀枪弓箭等武器。其余县衙所有人员即可行动,动员全城百姓出城,西撤到括苍山、北雁山。务必半日内完成,然后县衙人员和里长在城西集结,统一调度。
汪如达下完命令,又补充道:
“此次黄岩县抗倭行动,由苏荣全权负责,所有人都要听从他安排!违令者,五十棍杖刑处罚!”
苏荣听完一阵惊讶,所有在场人也面面相觑。
汪如达看看大家疑惑不解的神情,解释道:
“苏公子德才兼备,机警灵活,处理突发事件要强于我。如今倭贼侵扰、黄岩危难之际,全城百姓安危为重,就顾不得官职等级限制了!”
其他人听完觉得有道理,最后纷纷理解,并表示执行汪知县命令。
汪如达充满信任与期待的眼神,凝重看着苏荣。两人相互点头……
大家分头行动。
苏荣先回到曾宅,把倭寇进犯情况告诉大家。灵儿听了有点害怕,紧张的望着大家。苏伯倒不担心自己,苏氏商行的货品才是他担忧的。库存现在已有不少,就此让倭寇抢夺,实在可惜。
苏荣也心疼铺子,但依然咬咬牙劝苏伯:
“苏伯,我理解,好不容易积攒了这些库存,我也心疼。不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命要紧。我们先把能带的银子带着,另外捎带一些干粮水壶,你们赶紧动身吧。”
苏伯还是有些舍不得,不肯离去。两人似有僵持之意。
灵儿大眼睛转了转,突然说道:
“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两人目光转向灵儿
“记得前几年,我年幼贪玩,无意中发现我们后院有一个硕大的地窖,而且入口十分隐蔽。我们何不将铺子里价值高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品藏于地窖,躲避倭寇掠夺,等日后我们再搬运出来即可呀!”灵儿用那清脆悦耳的声音答道。
“好主意!老夫同意!”苏伯闻后笑逐颜开。
苏荣心想,这也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即可安抚苏伯撤离,又可尽可能的保全铺子。他随即吩咐道:
“就按灵儿的办法好了。但有一条,时间紧迫,适可而止就好,千万别贪恋财物而拖延时间!”
大家立刻行动,不值钱的百货放在一边,先将丝绸、陶瓷工艺品,茶叶等搬运后院地窖。因有了雷氏四兄弟,加苏伯、阿仲、灵儿,人多力量大,搬运起来也较快。等苏荣动员完如画家及附加几户后,铺子值钱的货品基本藏匿起来。聪明的灵儿还把一些不值钱的百货摆于货架上,蒙蔽那些强盗,以免引起怀疑。
苏荣临走嘱咐苏伯,领着灵儿、阿仲和邻家的如画、吴掌柜等人,跟着街上的人群,往西撤离到山上。苏荣又吩咐阿仲,一定照顾好他们。
雷氏兄弟,他们身强力壮,又会功夫,苏荣自然要留下他们一起抗倭。
苏伯他们走后,苏荣领着雷氏兄弟来到城西已经申时。不一会,汪如达、庄玉堂等人已到达,其他官吏、衙役和召集的里长几百人也陆续赶到。
衙役把县造杂局及衙里所有武器刀具全部搬运这里,长刀,短刀、弓、箭、长矛等。里长们还带来了些锄头、铁楸、镰刀等农具。
苏荣询问:“百姓动员的怎么样?”
庄玉堂回答:“回苏公子,绝大部分都已经出城撤到西山,个别老人死活不出城,只好就地藏身,希望能躲过这场灾难。”
苏荣心想,也罢,事出突然,做不到十全十美。希望这次全城百姓能度过这场危机。
苏荣看了看大家,开始安排任务。
“汪县令、各位:我们黄岩县主要繁华的街道是仓头街,倭寇来黄岩县势必会到此街抢掠。我们兵分两路,汪县令、庄捕头带领一百人手,前往仓头街最东头入口处两侧,在屋顶埋伏,作为先头查看及切断敌撤退封口之用。剩下的二百人跟着我,在仓头街中间段两侧屋顶埋伏。
倭寇战斗力远强于我们。为了保证既能战胜,又减少伤亡,所以我们这样安排:入侵黄岩的倭寇如果低于五十人,我们要靠数量优势把他们就地灭掉;但多余五十人,我们先按兵不动,见机行事。庄捕头在城入口观察,用旗语传令,多余五十人左右摇旗,我们则先按兵不动。少于五十人上下摇旗,听我命令攻击。记住,没有我的命令之前,一律不许行动。如果我下令攻击,必须先用弓箭射击,然后再用石块、砖瓦等利用居高优势打砸敌人,最后趁倭寇伤亡惨重时才可上前博斗。大家一定切记!”
大家点头同意,纷纷传令下去。汪如达和庄玉堂带着百十号人在城东入口处两侧上屋顶,分散隐蔽藏。苏荣带着雷氏兄弟和二百人在中段街两侧上屋,准备好砖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