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墨迹稍干,谢轩看向风不羁道:“拿去请韦别驾签押。”
风不羁刚刚走到门口,谢轩突然又将他喊住:“等等,韦别驾签押后,再拿给罗长史一览,他若是没有不同的意见,就请他也签上姓名。”
风不羁走后,谢轩闭上双眼,将这几日来与韦若愚、罗技和韦振的谈话,细细地在脑袋中过了一遍。
突然,他脑中电光一闪,竟是从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因为太过微小,他之前竟然完全没有察觉。
谢轩在心中仔细回想了一遍,立刻又从桌案上抽出了一张宣纸,在上面以极快的速度写下了几列字。
没一会儿,风不羁便回来了,将手中的奏表恭恭敬敬地递给了谢轩。
谢轩打开一看,在奏表的末尾,自己的名字后面,韦振和罗技分别签上了自己的姓名,还加盖了官印。
谢轩合上奏表,看向风不羁道:“他二人怎么说?”
风不羁道:“都是直接签字加印,除了拍了拍郎君的马屁,没有说什么特别的话。”
谢轩不由莞尔,笑道:“奏表走正常的途径,送往长安。这一封信,你亲自跑一趟,送到长歌门,交到王子璇手中。”
风不羁打趣道:“郎君这是因私废公,要让我这个护卫,做一回鸿雁,给郎君和王门主传情吗?”
谢轩笑道:“你再胡说八道,我又要让逸之给你找婆娘了。”
风不羁闻言,脸色顿时就垮下来了,拿起奏表和书信就落荒而逃。
刚到门外,谢轩的声音又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让子璇调查清楚,尽快回复。”
两日后,常参,玄宗高坐在龙床之上,昏昏欲睡,而一干大臣站立在大殿之上,也都是低头垂目,神游物外。
大殿的正中央,礼部侍郎达溪殉说得口干舌燥,不过自三位宰相以下,认真听他在说话的还真没有几个。
唐朝虽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但是消息的传递,无论是从数量还是速度上,都不可能与信息时代相比。
因此这三日一次的常参,自然也就更不可能每次都有要事商议。对于满朝大臣来说,参加早朝本身就是对身体的折磨,再来听达溪殉的满口废话,就更是一种煎熬。也只能是当做春风冠驴耳,充耳不闻了。
好容易等到达溪殉的长篇大论结束,玄宗得高力士提醒才转醒过来,眼睛都睡得惺忪了,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开口道:“朕知道了。”
这可真是面对一切事情的万能回答,达溪殉面色难看,一言不发地退回了朝臣之列。
他还没有站定,位于队伍最前方的杨国忠却已经走出了队列。
昏昏欲睡的朝臣们,顿时就来劲了。
要知道,杨国忠如今权势滔天,地位稳固,朝中有大半官吏都已经投入他的门下。一般而言,即使是他有什么事,也必然会安排其他人先行禀奏,而他自己则隐于幕后,在关键的时候,才会插一两句嘴,表明自己的态度,像今日这样,一上来就自己亲自出马的可不多见。
众人都意识到,今日这朝堂之上,恐怕又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反而是同为宰辅的张九龄和李林甫比较淡定,因为他们知道杨国忠要启奏的是谢轩之事。
杨国忠走到大殿中央站定,玄宗也显得非常意外:“爱卿有何事启奏?”
杨国忠躬身道:“非是臣有事启奏,而是谢幼安谢太守托臣将奏表转呈陛下。”
闻听此言,张九龄顿时眉头紧皱,而李林甫则露出了不屑的表情。这份奏表走的明明就是驿站这样正规的途径,并不是什么密奏。杨国忠持如此说辞,不过是为了让朝臣认为谢轩是他杨国忠的人而已。
而其余的朝臣听了杨国忠的话,虽然难免有些失望,不过心中也无可避免的期待起来。
“谢有表”的名号不是随便叫的,自入仕以来,每逢朝会,必有一表,比长安太极宫上的钟鼓还要准。
而且其所提起的议题,很多都是新奇的事务,满朝大臣别说是听说了,就是做梦都梦不到。以至于到得后来,每次下朝,朝臣们就开始打赌,下次常参,谢轩又会提出什么新奇的东西。
原本谢轩被调任扶风太守,朝臣们以为这种“盛况”不会再有了。没想到其离开长安才五六天,就又“耐不住寂寞”上表了。
玄宗也是颇为意外,即便是谢轩再有才能,到任扶风也不过才五六天而已,连郡中的官员都未必能认全,有又何事需要上表启奏?
带着这样的疑惑,玄宗开口道:“奏表何在?拿来我看。”
杨国忠将奏表交到高力士手中,玄宗接过来打开一看,顿时眼中精光一闪。
“幼安言道,科举之后,中举仕子守选,少则数载,多者数十载。其间,游历山川,纵情声色,以致光阴虚度,意气消沉,德性有失,学业荒废,于己于国,都非益事。特上表请奏,欲在扶风郡试点,从历届中举仕子中,选取才名卓越者,到扶风治下各县,学习政务,将这些仕子在各县历练之表现,加入到吏部每年铨选的考核之中。对其中表现优异者,可以不经铨选,直接录用入仕,众卿以为此议如何?”
众人闻言,相顾四周,立马就在每个人的脸上都看到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这可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又是一桩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举措,众朝臣虽然听不懂试点二字是什么意思,但是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出来。
能身居五品以上高位的官员,都不是不学无术之辈,是以玄宗的话一说完,谢轩提出的这项举措的种种好处,众人就已经了然于胸,甚至有一些谢轩没有想到的东西,不少人也都想到了。
凭心而论,这项举措对国家的人才选拔和政务事宜的开展,都有不小的好处。
不过到底能否通过,就和大多数的人无关了。
如今的朝局,杨国忠占据大半江山,自不用多说。张九龄与李林甫虽然落在下风,但是已经从五子谋逆案后的溃败中走脱了出来,逐渐站稳了脚跟,已是有了一丝可以与杨国忠抗衡的能力。
此事既然是由杨国忠呈送,说明他对于这个议题是持着支持的态度,那么能不能顺利得到朝廷的认可,就看张九龄和李林甫的态度了。
玄宗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直接看向张九龄道:“子寿,此事你以为如何?”
张九龄身为资历最老的宰相,玄宗首先问他的意见,这当然是没有什么不妥。
张九龄躬身道:“幼安所奏之事,利国利民,臣附议。”
张九龄的话虽然简短,但是却无疑是对此事盖棺定论了。
要知道,张九龄虽然与李林甫迫于形势,联各在了一起,但是彼此之间的隔阂还是很深的。
李林甫如今在朝堂中的势力,为三相之中最弱,张九龄既然对此议表达了支持,李林甫表不变态,都已经无关紧要了。
玄宗闻言又看向杨国忠和李林甫:“国忠和林甫以为如何?”
两人躬身道:“臣无异议!”
玄宗点头道:“既如此,此事便交于吏部办理吧,长安与扶风相隔不远,多征求幼安的意见。下月朔朝之前,拟订出一份仕子的名单。”
第108章 天下英才,尽入我彀()
一月之后,望朝之上,前往扶风学习政务的仕子名单,终于是被确定了下来。
拖了这么久的时间,大半的原因还是出在谢轩身上。因为玄宗之前在朝会上曾经说过,甄选仕子的事情要与谢轩商议。是以,吏部在拟订出名单之后,立刻就派人快马送至扶风,请谢轩审核。
谢轩对于这份自己没有参与拟订的名单,当然不可能同意,随意地圈画了一些名字,就令人又送回了吏部。
对于这个结果,吏部自然是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这份名单上确有不少人,是通过走后门才得以上榜的。
吏部侍郎韦见素为人慎微,不想轻易得罪满朝权贵,是以他原本的想法是想让谢轩将这些人给剔除出来,这样一来,即使是有人怪罪,也找不到他的头上。
但是,当韦见素看到谢轩传回的名单时,脸都绿了。百人的名单,谢轩只圈画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而且神奇的避开了所有走后门的仕子。
除此之外,在名单的末尾还有一列蝇头小字:“圈画之人,并无实才,以此推之,名单中当还有沽名钓誉,鱼目混珠之辈,请吏部诸公慎查之。”
韦见素不是蠢人,只是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谢轩虽然是不在京师,但却有浩气盟与长歌门这两个庞然大物为其张目。哪怕是远隔万里,长安有任何风吹草动,又怎么可能瞒得过他?
想明白了这点,韦见素也不欲再耍这些手段了。他这吏部侍郎的位子,乃是得杨国忠举荐,虽然杨国忠恶名在外,但是他对于杨国忠的知遇之恩,还是发自内心的感激的。
自己的心思,如今既然已被谢轩识破,不如就趁势而行,全力配合谢轩,也可以借此博得杨国忠的好感。
毕竟无论对于京兆韦氏还是他自己来说,能够更进一步,都是求之不得之事。
是以,韦见素在上禀杨国忠和玄宗之后,亲自赶往了扶风郡,与谢轩商议名单之事。
这整个过程都越过了尚书省真正的主官李林甫,这无疑是表明了韦见素乃至整个京兆韦氏的态度,使得李林甫的处境雪上加霜。
韦见素到达扶风之后,一番交底之后,果然是不出其所料,谢轩当场就书写了一份名单出来。
韦见素只看谢轩书写名单的速度,就知道这份名单早已是在谢轩的心里酝酿日久,绝非是临时起意。
拿到了这份名单之后,韦见素自然是要回到京师复命,事实上,他身为朝廷大员,跑到地方官员的辖地,如果滞留太久,很容易受到诟病,这也是他来去匆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