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的故事-第1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都城中一个兵都没有。你见过这种玩法吗?

    22日晚,麦迪逊忽然醒过来了,不再听阿姆斯特朗的鬼话。管它英军想去哪,咱先把军队集结起来再说。此时,美军的精锐都在千里之外的五大湖区,华盛顿周围只有6000个马里兰的民兵。人数倒不少,你很快就知道这6000人是什么货色。

    8月24日,英军抵达华盛顿近郊布莱登斯堡,离首都核心区不到20公里,傻瓜都看出来英军想干吗了。麦迪逊赶紧找内阁商量。论智商,这一屋子的人加一块儿也比不上学者麦迪逊一个人。可是,论打仗,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位瘦瘦小小、百病缠身的三军总司令着实让人提不起精神,但他表现得还是很有勇气的,带着内阁成员直奔布莱登斯堡。风一吹就倒的麦迪逊成了唯一亲临前线观战的总统。

    下午,在大约37。8c的高温下,“布莱登斯堡之战”开始了。麦迪逊临时调来几门海军的大炮和500名海军战士为民兵提供炮火支持。这可能是他做的唯一的正确决定,这几门炮让英军的伤亡人数远超美军。为什么美军伤亡少?因为他们跑得快。第一道防线的民兵在一轮射击之后就全线崩溃,扭头就跑,把第二道防线直接冲垮了。接下来,6000人马以奥运赛跑的速度往回跑,那个壮观场面不是每天都看得到的,难怪人们把这次战斗叫作“布莱登斯堡赛跑”。只有那些海军战士坚持开炮,直到最后。他们大多成了俘虏。英军使上吃奶的劲儿都追不上美军,只好停下来休息,如科伯恩将军所说:“胜利者太累了,失败者(跑得)太快了。”虽然赛跑得了第一,但这是美军最耻辱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最丢人现眼的一刻。

    逃跑的人群中还有麦迪逊总统和他的内阁成员,包括阿姆斯特朗和门罗。在第一道防线垮掉时,宪法的总设计师对这俩说:先生们,我们应该撤了,把军队的事留给军人吧。幸亏总统跑得快,要不然就做俘虏了。幸亏国会正在休会期,要不然议员们就成难民了。排山倒海般的败兵穿城而过,谁也没多看首都华盛顿一眼。但至少,事到如今,从总统到共和党到普通公民,所有的人都明白了一件事:我们需要职业军人(常备军)。民兵也许可以保卫自由,但保卫不了国家。首都被如此轻易地放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所谓的联邦政府、所谓的国家统一,在当时的美国人心中是什么分量。你能想象,如果美军出现在伦敦近郊,英国人会如何反应吗?新大陆人为什么不能像传统的民族国家那样为捍卫国家的“心脏”而浴血奋战呢?原因可能是,他们还没有那“心跳”的感觉。如果你看看后面的故事中巴尔的摩军民是怎样保卫巴尔的摩的,你就能看出美国人在“我的城市我的家”和“联邦政府的家”之间是怎样取舍的。

    傍晚时分,英军来到国会山。既然你烧了约克的殖民地议会大厦,我当然要烧你的国会山。可是,国会山是石头造的,在外面很难烧,试了好几次都不行。最后,英军把所有的桌椅摞成小山,从里面点火,才引燃了整个建筑,“国会图书馆”也随之烟消云散(那时候的图书馆在国会山里面)。后来,杰斐逊把自己的将近6500册藏书低价卖给国会,“国会图书馆”在这个基础上重建起来,这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二大图书馆的“血泪史”。

    烧完国会山,下一个当然是总统府。总统跑了,总统府里还有人吗?有,她是总统夫人多莉麦迪逊。她老公已经派人送来好几封信,催她赶紧离开。多莉的表现让所有的爷们儿都汗颜,她似乎是唯一对首都沦陷感到切肤之痛的人。她说:“如果我能在每一扇窗子上架一门大炮,可是,天哪!那些应该架大炮的人都跑了!我的心为我的国家悲哀!”

    多莉从容地指挥仆人收拾行装,最重要的是,把麦迪逊的笔记和所有的机密文件都带上,还有那幅著名的华盛顿肖像画。她知道,英国人恨透了华盛顿,他们一定会把他的肖像付之一炬。那幅画很大,钉在墙上,多莉让人砸破画框才拿出来。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说,那幅画是总统府的看门人和花匠救出来的,不是多莉。甭管谁救的,反正那幅画今天还挂在白宫。

    多莉好像觉得英军来不了那么快,还准备了40个人的晚饭,可能想款待一下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军官们。这边英军都开始从国会山往总统府走了,那边多莉才离开,前后脚也就差了十来分钟。英军进来一看,满桌子刚摆好的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餐具摆放整齐,还有各式葡萄酒、威士忌,太棒了!军官们饱餐一顿,吃饭的时候还没忘了祝麦迪逊早下地狱,祝美国重获和平,然后下令:烧!还没完工的总统府只剩下残垣断壁。

    接着,英军烧了其他政府办公楼,比如财政部和战争部。当他们来到专利局时,局长威廉索恩顿站在门口。他说,这里面都是最新的科学发明,你们忍心把它们毁了吗?大伙一想,有理。咱跟谁过不去也别跟科学过不去。好,不烧了!于是,专利局成了唯一幸存的政府建筑。

    到8月25日凌晨,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英军倒是没点民宅,但按这个趋势烧下去,民宅恐怕也难保。25日下午,忽然狂风大作,天降暴雨,把所有的火都浇灭了,简直就是上天来拯救美国的节奏。其实可能就是赶上一场飓风,但人们觉得这是神的旨意。据说,科伯恩将军对一位美国女士说:“你们这个下三烂的国家经常碰到这种鬼天气吗?”那位女士说:“不,这是上帝在用他的神威把我们的敌人赶出我们的国家!”上帝也好,飓风也罢,英军真的不想再多待一分钟。25日晚,英军撤离华府,结束了对美国首都26个小时的占领。

    8月26日,麦迪逊带着官员们回到首都。总统夫妇将在一家私人住宅里度过剩余的任期(两年),国会也将在私人建筑里开两年会,直到国会山和白宫修好。这期间,迁都的声音再起,说华府本来就又小又破,不值得重建,咱干脆迁到别的地方去吧。费城马上举手发言,说:对对对,赶紧来我这儿!但迁都的议案最终被国会否决,也许因为议员们不愿轻言放弃。

    英军火烧美国首都华府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但也有人说美国罪有应得。不管怎样,这个行动的一个副作用是唤醒了美国人同仇敌忾的决心。如果说他们此前并不在乎联邦政府的存在,至少在此刻,他们感受到了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的凝聚力,那颗“美国心”开始生根发芽了。

    华府的战事让战争部长阿姆斯特朗成了众矢之的。虽然麦迪逊总统很客气地请他先回家避避风头,等舆论平息了再回来供职,但他品出了其中的滋味。9月27日,阿姆斯特朗辞职。麦迪逊请国务卿门罗兼任战时的战争部长,门罗成了史上唯一同时掌管两个部的联邦官员。他离白宫还远吗?

    在华盛顿上演的这一幕够糟糕的了,但比起纽约上州的形势,这都不算事儿。英军转守为攻的战略可不仅仅是烧个小小的华盛顿城那么简单,真正大规模的进攻还没开始呢。英军计划是这样的:加拿大总督乔治普利沃斯特将军率刚从威灵顿公爵手下调过来的10个步兵团和3个炮队共计1万人进入纽约,同时,皇家海军重获伊利湖和尚普兰湖的控制权,夺取底特律,进而占领密歇根地区,把美加边界线向南推进,以便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普利沃斯特将军认为,这个计划要想成功,最关键的是夺取对尚普兰湖的控制权。他这个结论主要来自37年前的教训,那个教训的名字叫“萨拉托加战役”。当初,只因没有海军的保护,约翰伯格因将军带陆军在纽约上州的森林中跋涉,战线拉得太长,被大陆军和民兵分割包围,全军覆没。所以,必须水陆并进才能拿下纽约。

    9月6日,普利沃斯特带着他的1万人马来到纽约州的普拉茨堡。亚历山大麦考姆将军率3000名美军在此镇守,这3000人中只有一半能打仗,其余的或病或伤。如果你是普利沃斯特,你会怎么做?一呼啦冲上去把美军捏死不就得了?如此明显的优势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但是,普利沃斯特犹豫了。可能是因为,作为加拿大总督,在过去两年中,他一直处于防守状态,费尽心机保加拿大周全。你现在忽然让他直入美境,进攻、进攻再进攻,他心态调整不过来。也可能因为,他得了“萨拉托加后遗症”,每次梦回37年前,他都惊出一身冷汗。从他后面的表现上看,他病得还真不轻。

    普利沃斯特按兵不动,他等什么呢?他在等皇家海军。普拉茨堡在普拉茨堡湾岸边,普拉茨堡湾连着尚普兰湖。普利沃斯特命令皇家海军沿尚普兰湖南下进入普拉茨堡湾,然后一个水上一个陆上同时进攻美军阵地,互相呼应,万无一失。他想得倒是挺美,问题是,皇家海军要想经尚普兰湖进入普拉茨堡湾,得先问问人家主人答应不答应。这家主人就是英明神武的美国海军。

    我们在上一个故事中已经见识过美国海军在“1812年的战争”中的表现了,那么,它能在尚普兰湖续写伊利湖的辉煌吗?尚普兰湖的美国海军主将是托马斯麦克多诺将军。他16岁加入海军,现在31岁,已经服役15年。他参加过“第一次巴巴利战争”,曾跟着海军最优秀的将领、“美国号”舰长史蒂芬德凯特将军创造过无数次奇迹(我们在上一篇中讲过“美国号”的故事)。跟以前那些让人目不暇接的传奇比起来,麦克多诺这次的任务很简单:死也不能让英国海军进入普拉茨堡湾。

    1814年9月11日早上5点,英军舰队的16艘船来到尚普兰湖与普拉茨堡湾交界的地方。英军主将乔治唐尼发现,美国海军的14艘船已经摆开阵势等着他了。“尚普兰湖之战”拉开了序幕。

    美国舰队摆的阵势叫“破釜沉舟”。4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