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关系必须他自己处理,明年他不亲来,今年就更需把一切料理妥当。这趟在外面呆得时间会长,预先没同家里打招呼,怕惹家人担心,程启遇到第一个返航的熟人,就托他带信回家,说明情况。
不想那艘船半路出故障,就近找了个岛屿停泊,工具材料不凑手,花了两个月,才勉强修好,重新起锚,一路走走停停。程启都回到台湾了,那船才到广州。
家人没收到信,见他逾期不归,胡思乱想,种种担忧自不必说。好容易盼到他回来,那份欢喜也不必说。他娘一向少在人前流露感情的,都扑上来抱住他流泪,搞得程启心里酸酸的,觉得自己不孝,决定要满足母亲的心愿,让她有个顺心愉快的晚年。
程启决心孝敬母亲,却不包括顺从母亲的心意娶老婆。事实上,早在认识张歆之前,他就觉得他娘挑媳妇的眼光有问题。弟媳很好,可不是娘挑的,而是弟弟青梅竹马,从小看上的。他娶过两个,都是他娘看好的,结果却是不堪。
事不过三。这一回,程启无论如何要娶一个对自己心意的女子,遇不上,没缘份,宁愿不娶。
老天对他不错,把张歆送进了他的生活。他喜欢她,认定了她,也相信她才是真正符合母亲期望的长媳,能够撑起一个家,分担母亲辛苦。只要母亲能够不带偏见地认真看待张歆,平心静气地去了解她,就一定会接受她。
麻烦的是张歆的心思。孤枕难眠的夜晚,程启躺在狭小的船舱里,翻来覆去,把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回忆了一遍又一遍,把记得的每个细节都拿出来掂量过了,到最后也拿不准在张歆心里他有多大分量,甚至,有没有分量。
靠港,回家,略略安慰母亲的思念,来不及多细说,听说她这日在酒楼对帐,程启匆匆换身衣裳,找借口出门,就想去见张歆。哪怕只是照一面,只是听她说句话,也是好的。
听见她匆匆下楼的脚步,看见她毫不掩饰的喜悦庆幸,程启安心了,欢喜得嘴角差点咧到耳根。收到芦荟,感受到她的关心,程启得到莫大鼓舞。不敢妄想张歆对他有意,可至少,她已经把他当作朋友,而不仅仅是生意的东家了。
张歆对家人极好。她真心认可的朋友怕是不多,她对这些朋友也是极好的。
他在张歆心里已经有了“朋友”的分量,再有几个机会,更进一步,不是不可能的。
程启按捺住心中涌起的骚动,告诫自己心急吃不了热包子,前途困难和阻力远比希望要大,欲速则不达,沉住气,步步为营。
这趟是张歆请程启过来商议事务。先前程启找来的本地厨子老赵请辞。
单单一个厨子请辞,本没什么要紧。老赵年过半百,作了三十多年厨子,真论厨艺,还未必能比遇到张歆前的顾实强。当初请他来,不过照顾本地食客的口味习惯。宴席上有些定例的菜式,顾实应付不来。
随后,福寿阁成名。有些菜式原属淮扬菜北方菜,利用本地食材,照顾本地人习惯,经过改良,本地人吃着新奇,不排斥。有些根本是后世闽菜潮汕菜两系的名菜,源出当地,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那些正宗的江南菜北方小点,得到北方来的官员官眷垂青,也不乏市场。
老赵和他的传统菜式的存在,一是照顾宴会需要,二来显得周到,于创收少有贡献。走了老赵,另找一个,也就是了。甚至不找,强令阿松顶上,也未必扛不住。
问题是,老赵辞了这边,是要投往程启的前大舅子旧敌人朱家老二的客如归。虽然老赵尚未承认这点,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
朱家和程氏有三层的姻亲,朱老二的一个姑母就嫁给了现任家主的哥哥程三老爷。
朱老二不是懂得反省的人。眼看福寿阁蒸蒸日上,面向高中端市场,宴席堂吃外卖全面出击,日进斗金,连带程启的名望都扶摇直上,他不记得程启当初因何盘下这个酒楼,更忘了他对程启做过什么,也不去算程启母子投入改造的金钱心力,只认定他老子留下的酒楼风水好,被程启给占了,夺了他的财路。
朱老二志大才疏,接掌家业这些年,尝试过几桩生意,有赔有赚。赚,赚得不多。那一回赔得很惨,要不是程启好心借着盘下酒楼接济了一大笔钱,朱家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那回事,他忘了,眼看餐饮市场比他预想的还大,想要把客如归做大,却无资金可投。找亲友借钱,人家记性比他好,记得程启的教训,谁还肯当暖蛇的农夫?
程三老爷错失家主之位,连原先管的船队和生意都不得不交出来,坐在家里吃分红,赋闲很多年了。这回大概也瞧着福寿阁眼红,又想给程启父子添堵,竟然借机入股客如归。要不是程启的爹,他弟弟当初抢不到家主的位子,现下也坐不稳。
新的客如归夏天开张,大主意由程三老爷拿,具体经营操作的是朱老二。程三老爷比朱老二有眼光,知道福寿阁的名声地位已经确立,人脉已经建立。董氏和张歆两个女人面冷心狠,做事小心,又有靠山。阴损招数放在别家有用,用在她们身上,弄不好引火烧身。宴席那块,且放着,先抢夺外卖市场。外卖价低量大,利润率不高,可只要能控制费用,获利可观。做得好,口耳相传,是建立名气的好途径。
福寿阁外卖部,一开始只卖卤物点心,后来应客人要求,也卖主食和腌制小菜,但不提供热菜。
朱老二一开始以为这是缺口,开始外卖主食配热菜,和张歆知道的快餐盒饭差不多。没几天就做不下去了。
这时不象现代,没有没时间好好吃饭,又不能不填肚子的上班族。多半人都有很多时间很多心情,可以花在吃饭上。下得起馆子的,自然进去慢慢吃,三五个人把话聊天,追求个格调美味。
好的酒楼做外卖,就是看准那些没那么多钱或不方便进门吃的人。省了服务,外卖的价钱比堂吃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要快,免人久等。热菜,现做现卖,卖低价,人家还嫌慢,厨房里的人先受了打击。做好慢慢卖,色香味受影响,砸厨师的牌子,影响酒楼声誉。一样菜式,两样价,想进门吃的客人也改换门庭了。
吃一堑,长一智。朱老二抛开对女人的鄙视,学着张歆卖起卤物点心。他这人永远喜欢通过打击别人,来发展自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断掉福寿阁的原料来源。
且不说知恩图报之类,阿金家老二马上就是张歆的侄婿,当初借的本金还没还完呢,不怕张歆,还怕亲爹的棍子呢。他却机灵,闻到涨价的味儿,拉着小舅子抢先收购了一大堆禽畜,暂养在阿怀阿祥家和阿松的农庄。未来岳姑母大人给定的收购价可是一年不变,赔了钱,他回头拿什么娶老婆?
被他这么一抢收抢购,短期内,泉州一带,禽畜收购价真地提了。朱老二打草惊蛇,给自己涨了成本。
客如归的外卖走上正确的方向,生意却没什么起色,突然换轨,还遭非议。价钱不比人家低,味道没人好,花色花样更没人家多,也只有附近一些不愿多走路的人家,偶然照顾一下。
朱老二想出打击敌人第二招——恶性降价。
客如归打出外卖堂吃一律七折,为期半月的招牌,果然吸引了不少吃客。吃惯了福寿阁,换换口味也不错啊,还省钱。
张歆得信,干脆让人贴出通告,福寿阁对外停业半个月。
朱老二还以为人家怕他,自动躲了,正得意洋洋,被程三老爷叫去一顿臭骂。这半个月,福寿阁有两场预定的大型宴席,停了外卖堂吃,正好专心忙宴席。钱少不了几个。客如归降价半个月,不知能拉住多少客人,来客越多,赔钱越多,还不能伤到对手半根毫毛。
两场宴席,福寿阁推出两款新菜。半月之后,外卖部重新开门,客人们发现,除了卤物点心,还多了他们从未见过的精致月饼。马上进农历八月,可以开始卖月饼了。
福寿阁的月饼供不应求,一下子成为泉州人中秋走礼的最佳选择。就连程家朱家的太太奶奶小姐们都要想方设法弄一块尝尝。
判定朱老二烂泥扶不上墙,为防之前投入的大笔资金打水漂,程三老爷转开了脑筋。
首先是召唤老赵。老赵是程启通过程家找来的,与程家有亲。他一个堂妹是程三老爷堂弟的侍妾。前些日子,程三太太做主,把他一个女儿说给娘家一个堂侄做妾。
老赵不想结那门亲,可推不掉。不想走,可不能不走。有了那层关系,这边的东家更不会重用他。
他不敢去向董氏请辞。那是有名的利害女人,扫过程家大佬们的颜面不止一次。
他委婉地向张歆透露。张歆说:“你是程家找来的人,我管不了。”
他只好等容易说话的程启回来。好在,程启没让他等多久。
感念老赵这些日子对阿松的指点,做事勤快,人也还算本分,可怜他迫不得已,战战兢兢的,张歆做到为他保密,直到他当面对程启说明去意,没让提早面对旁人的侧目和怒火。
程启有些意外,却也不是太意外。这种事不是第一次遇上,知道留也无用,瞧瞧张歆对此无所谓的态度,更是心定,道声“我知道了”,就让他去找程六结算工钱。老赵来时带了两个帮手,还让他带走。
想着他因为这个酒楼,两次被亲戚用这种手段坑了,张歆还有些不落忍,出言安慰说:“别担心。酒楼生意不会受影响。”
程启当然信得过她,犹豫不决,不过在想怎么把怀里那张银票掏出来。
一波平
“这是怎么回事?”张歆一头雾水地看着手里的银票。
程启咽了口口水,小心翼翼地解释:“余老夫人寿筵前,你画了样子拿去订制的瓷器,我瞧着好,让人多做了一些,拿到南洋去买,果然卖了好价钱。我们不是说好了生意获利益人一半?这是你那一半。”
顿了一下,又忙忙补充:“以后,还要请你按那个路子,再画些瓷器样子。”
这事程启预先没有告诉张歆。若在当时被张歆察知,她虽不会抗议,心里必有看法。时过境迁,如今将程启真正看作伙伴朋友,又是这么被告知这回事,满心就只有感动和感慨了。这人还真是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