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祥是实权派,他要抵抗,段智兴无力反对,只能跟从。可蒙古军的战斗力超强,大理军虽然在金沙江周边诸多城寨中英勇抵抗,却无法阻挡蒙古军前进的马蹄。十二月,忽必烈的中路军抵达大理国都大理城下,而兀良合台西路军也在攻破龙首关之后在城下与忽必烈汇合。
到了这个地步,要么投降,要么凭借倚点苍山靠洱海的大理城防负隅顽抗。可高祥却选择了最为愚蠢的方式,在斩杀了忽必烈派来招降的三个使者后,挟持着段兴智与自己的弟弟高和率军出城决战。这样的作为可算是自寻死路,一战下来,大理军几乎全军覆没,高祥、高和兄弟与段兴智逃走,忽必烈趁机发动攻城,原本固若金汤的大理城一夜之间就被蒙古军占领。
在搜索典册图籍过程中,三个使者的尸体被发现,忽必烈勃然大怒,想要屠城。张文谦、姚枢、刘秉忠等人急忙劝谏:“杀使拒命者,其国主耳,非民之罪。” 忽必烈对他们一向言听计从,于是下令不许军队进城抢掠,大理国三百年的文明精华才算得以保存。
国都拿下了,可国主和权臣还没有抓获。这时,东路军也赶到了,于是忽必烈派大将也古率军追击大理国君臣,在姚州(今云南姚安)将高祥、高和兄弟斩杀,段兴智逃到陪都善閳(今云南昆明)。主宰大理国一百多年的高氏灭亡,大理国也就没有了主要抵抗力量。1254年春,忽必烈留兀良合台继续追击段兴智和征讨不愿臣服的部落,并任命刘时中为宣抚使治理民政,自己率主力北返。是年秋,兀良合台攻陷善閳俘虏段兴智,并将之送回漠北草原面见蒙哥汗。蒙哥汗表现的很大度,不但没有杀他,还赐给金符让他回云南帮助招抚其他部落。段兴智回国后全力帮助蒙古军平定云南各地,蒙哥汗大喜,赐他“摩诃罗嵯”称号(此为梵语,意思是“大王”),并让他管理云南各族。段氏近两百年被权臣架空,倒是在亡国之后有了实权,其太祖段思平要是地下有知,是该欣慰还是该苦笑?
【正文】


大理既平,对于南宋的战略包围也就达成了,忽必烈在此役中是总指挥,自然是头号功臣。而以武功立国的蒙古,这次南征,拓地千里,也大大的提高了忽必烈的声望。以前一些宗王还说他没有战功只重文治,现在可说事实胜于雄辩了。蒙哥汗也对弟弟的作为很满意,让他在关中、南京(汴梁)选择一处做自己的封地,在姚枢的建议下,忽必烈选择了关中。之后,蒙哥汗又把怀孟封给他,这样一来,忽必烈的汉地封户达到四万四千户,而且具有了“天府陆海”的关中,实力大大增强。
回到金莲川,忽必烈继续推行以汉法治汉地的尝试,并且上奏蒙哥汗希望能够让自己便宜治理黄河以南,不受燕京尚书省的节制。此时,君臣兄弟俩的感情是蜜月期,蒙哥汗照准此意。这样一来,几乎整个中原都受忽必烈管辖了,他大张旗鼓的进行自己改革,派遣幕府中精于民政、财政的人才充任各地官员,而且“益重儒士,任之以政” ,如任命张耕、刘肃为刑州安抚使,史天泽、赵璧为河南经略使,廉希宪、商挺为宣抚使,管理京兆分地和关中,姚枢为关中劝农使,马亨为榷课所(也就是税务所)长官。
很快,中原、关中等地出现“大治”景象,人口增长,赋税增多。原本苦不堪言的汉族百姓,对这位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的蒙古王爷顿时充满了感激之情,虽然未必会如姚枢所说“如赤子求母” ,但民心向背与否已然是必然的了,时人称忽必烈为“贤王”,认为他“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算得上“中国之主” 。
在获得民心的基础之上,忽必烈又大力笼络汉人世侯,对他们极尽礼遇恩赏,使之对自己感恩戴德。
所谓“世侯”,是指汉人地方实力派。在蒙古不停的打击金朝之时,因为金军的节节败退,尤其是迁都汴梁之后,中央朝廷逐渐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一些地方上的豪门大户或者地方官员,便以“保卫桑梓”为名组织私军,割据一方。成吉思汗时代,命智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专门经略中原,木华黎看出了这些人物的作用,对之采用招降手段,规定凡是纳土归降者,便任命为原地的地方长官,授予行省、领省、都元帅、副元帅之类的高官,后又授予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之类的蒙古官职,并且可以世袭。各地土豪大多都是识时务的“俊杰”,除了少部分有着忠义之心外,基本上都接受了这种招降。于是,西京刘黑马、真定史天泽、顺天张柔、东平严实、济南张荣、宜都李璮、大名王珍、中山邸顺、河东李守贤、太原郝和尚、巩昌汪世显等人都成了蒙古帝国的新贵,无不是统兵数万,辖地千里,专制一方的“土皇帝”,因为其爵位可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些人便被称为“世侯”。
按照法律,这些世侯都要效忠于蒙古大汗,在封地收取的税款也要有相当部分上缴汗廷,军队也要随时听从大汗调遣。而忽必烈向蒙哥汗要了便宜治理中原的敕旨后,也就有了便宜和世侯们交往,将之纳入自己麾下的机会。这些世侯谁然没什么民族大义,而且几代在蒙古人治下享受荣华,但毕竟还是汉人,忽必烈这个对汉法、儒生极为感兴趣的蒙古王爷对他们来说无疑会亲近很多。何况,县官不如现管,忽必烈是直接和他们打交道的皇亲,并且是掌管漠南汉地的最高长官,是不能怠慢的。于是,世侯们对于忽必烈的关系逐渐紧密,他们是忠于汗廷还是忠于忽必烈,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同时,忽必烈还开始建设自己的“小金库”。榷课所长官马亨是忽必烈金莲川幕府的心腹,掌管榷课所之后,财政大有改观,可说日进斗银。可流水般的银钱却是一分一厘也没有交给汗廷,而是都进入了忽必烈的“藩库”。

用儒者理民政是获取了民心,笼络汉人世侯是获取了军心,现在又聚集了大量的金钱。忽必烈要干什么?当然,他这么做是有充足理由对汗廷和自己的大哥蒙哥汗交代的:这是为了攻略南宋所做的准备。但在漠北的蒙古宗王们,尤其是蒙哥汗可却不会轻易接受这个理由。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做自然可以说是攻宋,但若说你是要准备造反,也未尝不可。
对于蒙哥汗来说,这个弟弟的种种作为已经不能姑息了,私自接交世侯,不缴纳充足的税款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他已经明目张胆的开始抛弃传统,对于从祖先那里传下里的种种制度越来越不重视。无论作为君主还是大哥,他认为自己有必要敲打敲打忽必烈了。
“正巧”,许多大臣和宗王都在弹劾忽必烈,各种罪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端:其一,“中土诸侯民庶翕然归心”,其二,“王府诸臣多擅权为奸利事” 。有人告发,自然要调查,但这两条罪名都是可以上升到“谋反”重罪的。以这样的罪名调查,就要做好诛杀弟弟的准备。蒙哥汗虽然“刚明雄毅”,却并非冷酷无情,他还不想彻底割舍骨肉亲情,于是,他以经济问题入手,对忽必烈治理的地区进行整顿,于是在1257年,开始了著名的“阿兰答儿钩考”。

钩考,又称作理算,意思是财务审计,是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进行清理、核算的一种方式。这是避免地方截留钱谷,私设“小金库”。阿兰答儿是当时蒙古帝国都城和林的副守,是蒙哥汗的心腹重臣。阿兰答儿对忽必烈治理的汉地进行财物审计,便是“阿兰答儿钩考”。
阿兰答儿其人在《元史》中记载性格苛刻横暴,擅作威福。这当然是因为忽必烈吃过他的亏,官方记载绝对不会有什么好评价。从整个钩考过程来说,阿兰答儿确实是残暴专横,对忽必烈的势力极力打击。不过,从当时蒙古帝国和蒙哥汗利益来说,阿兰答儿又可说是“铁面无私”,他不但严格执行了蒙哥汗的命令还有所发挥,设置了专门的“钩考局”,列出一百四十二条条例,对于所有征商事宜不分巨细一律严查。一时间,关中、中原一带与忽必烈关系密切的官员都被整肃。
经姚枢、赵秉忠等人劝谏而成立的宣抚司、经略司、从宜府、行部等衙署全被被取消。赵璧、马亨等官员称为重点钩考对象,赵璧被多方罗织罪名,虽因其想来善待下属,无人告讦而作罢,但仍被处于罚款。赵璧两袖清风,拿不出钱来,所幸忽必烈代他偿还才得以免罪。
而掌管税收却从不上交汗廷的马亨就没那么幸运,被逮捕押解南下燕京关押。临行前,忽必烈为马亨送行,难过的说:“你走了,我怎么帮你脱罪呢?”可阿兰答儿有汗命在手,忽必烈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忠臣被抓走。马亨在狱中饱受摧残,但坚不招供。阿兰答儿碍于忽必烈的面子最后也不得不将之释放。
至于世侯中与忽必烈走得近的史天泽、刘黑马也都被褫夺了行政官职,只因为是“勋旧”而没有被过分追究。史天泽主动提出:“经略使司我实主治,是非功罪,皆当问我。” 希望能保护一些下属官员,可惜却起不了什么作用。在阿兰答儿严厉的钩考之下,中下级官员被折磨致死者有二十余人,免职、罚款者不计其数。

面对着如此局面,忽必烈的愤恨和委屈可想而知,但从钩考一开始,他的军政一切权力便被剥夺,他没有任何力量作出反抗,只能在开平城里生闷气。姚枢见状,连忙进谏:“大汗既是王爷的君主,又是兄长。千万不要计较置气,不然会有更大祸患。还是主动去觐见大汗,解释一切,消除大汗对您的疑心,才能长久安全。”忽必烈认为有道理,于是忍下怒气,主动前去觐见蒙哥汗。
是年12月,经过多次请求,蒙哥汗终于同意召见忽必烈,兄弟二人在可迭烈孙之地相见。俗话说人怕见面,树怕扒皮,没有见到弟弟时,蒙哥汗自然可以下手狠一些,待到一见面,同母所生的亲情便不能不顾了。没等忽必烈作出解释,蒙哥汗便主动下令停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