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吏”,是最可悲的事情。

猛攻不成,劝降也没有效果。张弘范命元军水军封锁海口。由于汲水道绝,宋军只得以海水解渴,几乎所有人都上吐下泻,战斗力剧减。张世杰虽率宋军“旦夕大战”,却没能动摇元军阵势,也未能打破封锁。
二月初四,张弘范的副将李恒率军自广州来会,与张弘范一起合攻厓山之北。有将领建议居高临下,发炮轰击宋军水城,再发动攻势。张弘范担心:“炮攻,敌必浮海散去。吾分追非所利,不如以计聚留而与战也。”李恒观察形势后,建议元军合力与宋军水师“相直对攻”。
二月初六清晨,张弘范分元军诸将为四军,相距里许,往攻宋营。张弘范下令道:“敌东附山,潮退必南遁,南军急攻勿失之。西北军闻吾乐作,乃战。”并自己身先士卒——“敌有西南舰,闻其将左大守之,必骁勇也,吾其自当之。”自领一军出战。四路元军顺流乘舟直杀宋军水寨。宋军方面,张世杰也亲自披挂上阵,殊死抵拒。
双方反复绞杀,战至日中,仍未能分出胜负。张弘范依所定之计,命人以布障把其指挥大舰的四面遮蔽严实,将士伏盾埋伏于后,然后大奏音乐。张世杰误认为元军休军要聚宴,精神上懈怠下来。
趁着宋军迟滞之机,张弘范的指挥舰忽然冲击宋军左侧水寨山栏。宋军齐发弩箭,全部射在了大船的布障上。等到宋军箭矢已尽,张弘范下令撤去布障,其后的伏兵矢石俱发,宋军倒毙无数,无力阻止战船相接。元军纷纷跳上宋军阵左最大的堡垒大舰,攻陷水寨一角。
元军其他诸将乘势鼓舞兵士呼喝着冲入水寨,杀人斩帆,所向披靡。宋军各营纷纷崩溃,张世杰见状,忙抽调精兵入中军。主帅如此作为,宋军崩溃的更为迅速,翟国秀、凌震等数位宋将解甲向元军投降。
【正文】


战斗持续到日暮,宋军已无力回天。时值“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辩”,张世杰派军士划小船至末帝赵昺所在的大船,想接皇帝逃走。可陆秀夫“恐为人所卖,或被俘辱,执不肯赴”。接应之人无奈,只得返回张世杰处复命。张世杰见接不走皇帝,只得率十余艘战船保护杨太后突围而去。
张世杰逃出生天,但小皇帝和陆秀夫则还面临着元军的围攻。陆秀夫皇帝所居舟船甚大,诸舟环结,根本无法脱开逃走(张世杰高明的策略)。万念俱灰之下,他先驱赶自己的妻儿跳海,然后向赵昺泣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他将赵昺背在身上,纵身蹈海,君臣二人同死于万顷波涛之中。
赵昺死时年仅九岁,小孩子是否知道民族大义,国家荣辱?他被背负跳海,是否会不愿挣扎?人们似乎没有闲心来揣度一个小孩子的内心,他只能是以成年人的坚毅表情去殉国。在他身后,“后宫诸臣从死者甚众”,战斗结束的第七天,厓山一带海上浮尸十余万人。
跟随张世杰逃出的杨太后得知赵昺死讯,拊膺大恸:“我忍死间关至此,只为赵氏一块肉耳。如今绝望矣!”言毕,纵身赴海自杀。
张世杰率残余宋军,本想奔占城,但军中多广东军卒,不愿前往,无奈之下不得不漫无目的的游荡。不久,忽遇飓风,将士劝张世杰靠岸。他叹道:“无以为也!”登上柁楼,燃香祈天:“我为赵氏,仁至义尽。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当时不死,只望敌兵退后,别立赵氏后人以存社稷。今又遇此,岂非天意!”言毕,飓风更加猛烈,舟船全部倾覆,张世杰及残余宋军均溺水而死。
无论是天意还是意外,南宋最后抵抗军至此全部覆没。

厓山之败,让被囚于张弘范军中的文天祥痛彻心扉,赋诗寄托哀思: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只尺长安不得睹。 
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而相对的,北方诗人刘因则有《白雁行》一诗来表达欣喜之情:
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
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
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钱。
万里江湖想潇洒,伫看春水雁再来。
真所谓几家欢喜几家忧,遗憾的是,也是诗人的张弘范在厓山之战后却没有写诗纪念,仅仅在石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么一句后来被人修改以至于成为贬损的话。

正如忽必烈去世后,伯颜和玉昔帖木儿在辅助成宗继位后便迅速相继去世,如同任务完成便功成身退一般。张弘范在完成追歼南宋残余军事力量的任务后,也在英年便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是年十月,张弘范班师还朝,世祖特别在内殿为他洗尘,荣宠亚于当年的伯颜。然而不久,张弘范便因“瘴疠疾作”而病倒。 
忽必烈对张弘范的病情十分重视,特命尚医前往诊视,同时遣近臣临议用药,并命卫士到张家护卫,防止闲杂人等打扰。但常年的鞍马劳顿,使得张弘范身体早已透支,终于一病不起。在病中,他得知自己的老对手文天祥在接受阿合马、孛罗等重臣劝降后仍然不改初衷,以至于朝中有诛杀之议。连忙“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愿释勿杀”。
文天祥虽暂时得以不死,而张弘范却不得不先走一步。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自知大限将到的张弘范浴易衣冠,让人扶掖至中庭,面阙再拜。退坐后命酒作乐,与亲故言别。拿出世祖所赐剑甲,交给儿子张珪说:“汝父以是立功,汝佩服勿忘也。”语毕,端坐而卒,享年仅四十三岁。 
世祖忽必烈对张弘范的死十分悲痛,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后来的元朝诸帝又屡次加封。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元武宗加赠他为“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元仁宗又加赐他为“保大功臣”,封淮阳王,改谥献武。他儿子张珪屡任要职,最高做到中书平章政事的高位,爵位为蔡国公。
张弘范去世后,文天祥又经历了多次劝降,即使世祖亲自许以宰相之位仍矢志不移。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在张弘范去世三年后,于大都柴市口就义,享年四十七岁。

张弘范一生尽忠于元廷,元廷也对得起他。以君臣之义而言,他相当圆满。而因为他效忠的不是汉人朝廷,身后的评价总是不好。东晋桓温曾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大丈夫只要生前无憾,倒也不必拘泥于身后品评。但笔者倒希望借明代何瑭评价许衡的一段话,来给本文做一结尾,也算给张弘范做一评价:
“独近世儒者谓公华人也,乃臣于元,非春秋内夏外夷之义,有害名教。摚鹬浚溆谢笥谄渌嫡摺h┏⒅郾缰舐砸晕褐邢囊牡抑幌灯涞赜肫淅啵┢涞蓝岩印9蚀呵镏ǎ泄靡睦裨蛞闹亩谥泄蛑泄奕菪难桑瓷诙模耐跎谖饕模豕殴苯陨谌值遥笫莱剖ハ脱伞F裎势涞赜肫淅嘣眨吭湮纯捎牍攀ハ筒⒙郏痪刺烨诿瘢孟屯贾危且囿V骎乎中国之道矣。……况元主知尊礼公,而已行道济时望之。公亦安忍犹以夷狄外之,固执而不仕哉……由是而观,则公之臣元,无不可者。” 
【正文】

帝国的隐线
——汉法派与理财派之争(上)

大元王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相当特异的存在。
国家是人组成的,而一群人可以组成一个国家不仅仅靠生存考虑、地域范围或经济需求之类的纯物质的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更重要的还有精神上的黏合。
在蒙古帝国崛起的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是没有“主体思想”的。人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用“某某教”来命名某个国家。比如英、法和神圣罗马帝国,便是基督教国家,阿拔斯王朝、赛尔柱王朝自然是伊斯兰国家,西辽帝国、蒲甘王朝是佛教国家,而金朝、南宋、西夏、高丽、安南则是不折不扣的儒教国家——当然今天的世界也可以如此划分,只不过要换掉很多“主体”,新生很多“思想”。
而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开始兼收并蓄,帝国的重臣信仰什么宗教的都有,而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成吉思汗虽然笃信“长生天”,却并没有拿供奉长生天的萨满教来作为整个帝国的意识形态。
之后的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无不如此,帝国在武力和政令上是一个整体,在思想上则五花八门,即使是大汗信奉的宗教也不能一家独大。
这样的情形也一直延续到元朝。

如果说蒙古帝国的四代可汗在意识形态的兼收并蓄,是对这个问题比较懵懂,上没有意识到看似虚无缥缈的宗教要比金戈铁马更能有效的整合一个帝国。那么到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不仅仅是以可汗的身份,还要以皇帝的身份治理一个庞大帝国的时候,仍然坚持不进行思想上的统一,则是出于保持蒙古特色和务实的施政理念。
为了保持蒙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