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伯颜没有急着决战,而是断其粮道,阻困其军。直到昔里吉军已经军心浮动才率大军发动总攻,先后在在土拉河和鄂尔浑河两次大败昔里吉军,夺回成吉思汗的大帐以及那木罕的属民。之后,大将刘国杰、别理乞迷失分别击溃各支乱军。昔里吉等人无奈,分路西撤。

昔里吉等叛王能够一起举事,并非有常年的默契,只是都对忽必烈不满,并想获得更多的利益,正好凑在一起而已。一帆风顺时,尚还能同进同退。一遭失败,便成了大难临头时的同林鸟,各奔前程。
分裂也就罢了,在元军的打击下,昔里吉集团又出现内讧。脱黑铁木儿因被元军袭击时得不到昔里吉的援助,干脆便奉撒儿班为帝,玉木忽儿不从,与昔里吉一起出兵攻打,脱黑铁木儿战败被杀。撒儿班先投奔昔里吉,被昔里吉送往金帐汗国。途中,撒儿班旧部将主人劫走。为报此仇,撒儿班重整军队,战败并俘获昔里吉、玉木忽儿等,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将两人押送大都,向忽必烈投诚。玉木忽儿在途中以贿得释,昔里吉则被忽必烈流放至海南岛,后来死于该地。昔里吉之乱历经六年终于平息。但是,一直坐山观虎斗的海都却趁势捡了个大便宜,夺取了阿里麻里,并收容了昔里吉集团逃到自己阵营的明里帖木儿等,实力越发壮大。
这也就意味着,伯颜从此与西北将结下不解之缘,自己的戎马生涯将注定在这里继续。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东道宗王之长、成吉思汗幼弟帖木格后裔乃颜发动叛乱,海都与之东西呼应,险些酿成大乱,全靠忽必烈御驾亲征才将叛乱平息。次年,海都又进犯叶里干脑儿(今蒙古国艾里克湖),被元将阿里带击退。
而相对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的战事,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都只能算是小儿科。这一年,海都与明里帖木儿、玉木忽儿发兵十余万,大举进犯漠北。首先吞并吉尔吉斯,之后长驱东进,进逼蒙古故都和林。忽必烈的嫡长孙甘麻剌率军迎击,结果战败被围,所幸有大将土土哈舍命救援,才突围而走。至元二十一年才从金帐汗国被放归的北安王那木罕率和林军民南撤,和林失守。此时的忽必烈已经七十四岁,面对如此局面,仍不得不亲征讨伐,双方在和林展开大战,“双方士兵都极为勇猛,他们彼此砍杀,毫不退让,以致战场上尸陈如山,血流成河。……这是鞑靼人之间发生的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双方难分高下,但海都后援不济,而元军则源源不断开来,在无奈下,海都撤走,但元军也已筋疲力尽,无力追击,只能收复和林休整兵马。
经此一战,忽必烈意识到仅仅派宗王镇守漠北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能人辅佐,已经返回大都的伯颜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出镇和林。史称“和林置知院,自伯颜始。”
【正文】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明里帖木儿在海都的支持下又发兵来犯,伯颜亲自上阵迎敌。双方在阿撒忽秃岭对峙,明里帖木儿军矢下如雨,众军都不敢出阵,伯颜大呼:“汝寒君衣之,汝饥君食之,政欲效力于此时尔。于此不勉,将何以报!”率先冲阵。将士们见主帅如此英勇,无不争奋,蜂拥而上,明里帖木儿大败而走。伯颜趁其新败,厚赐被抓获的明里帖木儿军哨探,让他们带信回去劝降。明里帖木儿见信“感泣”,率部归降。
但是,海都的进犯有增无减,伯颜总是采取防守策略,不到万不得已从不决战。朝中人有向世祖进谗言,说伯颜保守不进,是与海都通好。忽必烈再次对伯颜起了疑心,将之召回,命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代替其职。
此时正好海都大兵压境,伯颜遣人对正在路上的玉昔帖木儿说道:“公姑止,待我翦此寇而来,未晚也。”自己领兵去迎海都。
双方交战,伯颜连续七天且战且退。众将都认为伯颜胆怯,围着伯颜道:“果惧战,何不授军于大夫(御史大夫,指玉昔帖木儿)!”伯颜道:“海都具军涉吾地,邀之则遁,诱其深入,一战可擒也。诸军必欲速战,若失海都,谁任其咎?”这已经明说是想诱敌深入,但被免职的他威望已经不足,诸将都请战。无奈之下,伯颜只好率军反攻,过于深入的海都原本以为伯颜不堪一击,哪想到被狠狠的杀了个回马枪,顿时大败而走。然而因为包围圈尚未完成,海都还是逃出升天。

忽必烈和伯颜的关系,颇似汉高祖与韩信。君臣之间可谓爱恨交加,忽必烈对伯颜既重用又不完全相信,伯颜在他手下也是几起几落,立下大功,领过重赏,也受过大委屈。忽必烈以能用人且用之不疑著称,很多能臣为了国事不请旨而便宜行事,不但不被处罚,反而总被褒奖。唯独对伯颜,忽必烈一而再的不能消弭疑虑,也许伯颜能力太过出众,忽必烈有难以驾驭的担心,才会如此吧。伯颜人生最后一次大战,原本能够生擒或者击毙元朝西北最大的祸患海都,却功亏一篑。忽必烈到离开人世,还需要担心海都问题未能解决,也算是吞下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伯颜终究不是韩信,再次受了冤屈,仍然淡然处之。击退海都后,他将印信交付玉昔帖木儿,轻装返回指定给他的驻地——大同。临行前,受命宣抚北军的皇孙铁穆耳置酒践行,在席间咨询军事,伯颜指着皇孙手中的酒杯道:“可慎者,惟此与女色耳。军中固当严纪律,而恩德不可偏废。冬夏营驻,循旧为便。”铁穆耳深以为然,全盘接受。

作为名将,伯颜至此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此后的岁月,他是重臣的身份立于元廷。至元三十年,元世祖忽必烈病势沉重,召伯颜回京。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十九,一代雄主元世祖忽必烈病逝于大都紫檀殿,享年七十九岁(虚岁八十)。伯颜、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以及中书省平章不忽木在忽必烈病榻前同受遗诏。
在生命的最后,忽必烈到底看清了伯颜是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纯臣,是足以托付大事的忠贞之士。君臣二人的关系虽有波折,总算是善始善终。

忽必烈在太子真金去世后,一直没有再册立太子,直到至元三十年才将“皇太子宝”之印送给皇孙铁穆耳,算是一个册立的表示,但并非正式指定其为继承人。于是,宗王、贵族、重臣不得不再次拿出蒙古老传统,在上都召开“库里台大会”,选定嗣君。
此时忽必烈的四个嫡子都已经去世,庶子宁远王阔阔出和镇南王脱欢都没有竞争的实力,孙子辈中只有真金太子在世的两个儿子晋王甘麻剌和铁穆耳最具实力。甘麻剌才能平庸,没什么战功,铁穆耳聪明能干又战功显赫,可是却有酗酒的毛病,该选谁来继承帝位,直接关系到日后帝国的兴衰。伯颜等三位顾命大臣的担子十分沉重。
在大会上,甘麻剌仗着自己是真金太子长子,想和铁穆耳竞争,史称“亲
王有违言”,虽然大多数大臣都不倾向于他,可碍着他的身份也不好出面。此时,伯颜“握剑立殿陛,陈祖宗宝训,宣扬顾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玉昔帖木儿也劝导甘麻剌:“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神器不可久虚, 宗祧不可乏主。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 甘麻剌见功劳最大,威望最高的重臣都已经站在弟弟一边,只好说道:“皇帝践祚,愿北面事之。”
大元王朝第二任皇帝的人选终于在伯颜和玉昔帖木儿一个黑脸一个红脸的软硬兼施下,确定了下来。当年四月十四日,铁穆耳在上都大安阁登基为帝,是为元成宗,“完泽笃汗”。

玉昔帖木儿在成宗登基后,曾说“大事已定,吾死且无憾”。这句话不但对他自己是一语成谶,连带着伯颜也被说中,这两位顾命大臣,竟然在成宗继位后的第一年中先后去世。玉昔帖木儿病逝于十一月,年仅五十三岁。不到一个月,伯颜也病逝家中,年仅五十九岁。
跟着忽必烈南征北战的名将们,史天泽、阿术、阿里海牙、阿剌罕、阿塔海、董文炳、张弘范等都在忽必烈之前相继离世,而最后连伯颜和玉昔帖木儿也走得如此匆忙,紧追世祖而去。
天意也许在告诉初登大宝的成宗铁穆耳,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守成安国才是他的责任。
【正文】

灭宋者非宋人——厓山刻石的张弘范

小时候学成语,读到“一字千金”时,总感觉奇怪,一个字而已,值得了那么多钱吗?后来逐渐学会遣词造句,才发现对于读书人来说,一字之增减,何止值千金,真是“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汪精卫早年曾是不惜舍身成仁的革命义士,在谋刺摄政王不遂被捕后,在狱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激昂悲壮,直追谭嗣同,后来又是国民党栋梁,创建民国有他很大功劳。岂料却在抗战期间失足落水,成为汉奸,于是有人将他的名作每句增加两字,改为“当年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做楚囚。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的相当辛辣。
而在明末,大明进士洪承畴以文人掌兵,屡败农民军,被明崇祯帝视为栋梁,极为器重。洪承畴为了炫耀皇帝对自己的赏识,也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贞不二,亲手撰写一副对联,挂在自家中堂之上,曰:“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日后投降清朝,成为请摄政王多尔衮入关的“导人”,并为平定江南不遗余力。有人便在这对联每句加了一字,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立即从感叹成为责问,也是直指人心,毫不留情面。
这样的典故,在元灭南宋的那个时代,也有着生动的演绎。当南宋最后的抵抗军和流亡政府全体覆灭于厓山海面时,元军总指挥张弘范志得意满,命人刻石纪念,写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岂料,他收兵北归后,有人添了一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灭宋于此。”这一下从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