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功罪-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以为,其基本含义为封地。有封地才有邦国,有邦国才有国都。领受封地的贵族,即为各邦国之主;国主居住及政权所在地,即为国都。封地以前有没有过国家?可能也有,但那时国的概念、形态更加模糊,〃国〃这个字词也没造出来。〃国〃字的出现,就是从封地开始。
事物都有个起源,国家也不例外。早期的〃国〃,大多是部落和城邦,是一些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彼此间没有明确界线的群落。一个部落的首领特别优秀,经济发达,军事强大,能够一呼百应,号召其它部落协同征战、开发,于是成为各部族的共同首领。中国远古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大抵属于这一类。那时的〃皇〃和〃帝〃,绝不是后来秦始皇所定义的〃皇帝〃,没有无上的权威,地位也不稳定,职务更不能世袭,顶多只相当于〃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一王朝夏的建立。
夏向比较像样的国家形态迈进了一大步,如果它确实存在过的话。它在率领各部族治水的过程中赢得了崇高威望和地位,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政权力系统,有了分工管理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再也不象从前,一个首领既要开发农业,又要设计房屋,还得发明医药,能文能武,整个一百事通。夏的首领称为〃王〃,按照现在的词义理解,王比帝要低。但事实上,夏王朝的王,比以前的任何一位〃皇〃和〃帝〃地位高多了。他再也不需要下田耕作,只顾发号施令,聚敛和享受财富,大量使用奴隶。更重要的是,王位是可以世袭的。
夏的边界已很明确,而且所占的地盘相对于各部落也很大。它是先于各部落第一个成型的国家,故称为中华第一王朝。但夏与其它各部落的关系,仍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没有超出〃大盟主〃的地位。后来的商与周也是如此,只是大盟主的易位,与一般我们所说的〃改朝换代〃有本质的不同。商取夏而代之,周取商而代之,都没有将前面的大盟主彻底消灭,只是放逐,另外安排一处方国,允其延续部族的香火。
夏商周三代,本质上讲,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大王朝,不过为诸侯部族的首领而已。各部族接受册封,军事上听从〃中央〃王朝的号召,定期或不定期朝贡,是基于一种会盟的信约,而非严格意义的直属关系,基本上不受王朝的掌控。所谓〃尊王攘夷〃,是要求诸侯们遵守这种信诺,共同起兵勤王,不能只图自身的利益,置大盟主的安危于不顾。褒姒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就是因为周幽王轻率地拿诸侯们之间的信约当儿戏以取悦美人,到后来真的大难临头,烽火连天都没人理了。如果诸侯是天子的直接部属关系,天子贵为全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他下道命令就行了,还怕你各路人马不听从调遣?这个典故像极了民间流传的〃狼来了〃的寓言,都是信约被破坏造成了悲剧。不同的只是,放羊的孩子破坏的是社会信约,天子破坏的是会盟信约。
非但如此,各诸侯之间还进行频繁、残酷的战争,相互征伐、吞并。如果它们与王朝同为一个国家,岂不全部是在打内仗?〃中央政府〃怎幺从来都不管一管?任凭这种不合理的高成本的内耗延续了两千年?这是说不过去的。事实上,诸侯之间的战争,就是国际战争。经过战争,一些部族被兼并了,一些国家被消灭了,胜利者越来越强大,当强大到一定的地步,就会起兵讨伐身为大盟主的王国。如果讨伐成功,则自己成为大盟主。商伐夏,周伐商,都是这样。商汤伐夏之前,先攻灭韦、顾、昆吾诸国,然后正式讨伐夏王朝。周在伐商之前,已经完成了内部的部族国家化,晋升为王国。周文王是其第一代国王,他伐犬戎、密须、(于阝)国,灭崇国、黎国,于是诸侯归者日众,〃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王即位,发兵征讨殷商纣王。
西周是一个制度更为完善的王国,其国王始称〃天子〃,封诸侯国无数。诸侯与天子之间有明显的等级差别,礼仪规格都不得僭越。如果周王朝实施严格的中央集权制,不这样大肆分封,或者极力削弱各属国的权力、文化差异,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国〃。可惜它没有做到,甚至连试都没试过。诸侯各国低于〃天子之国〃这是肯定的,但诸侯们仍然自立门户,各自为政,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习俗,……皆由自己当家作主。周王朝所能做的,仅仅是收取进贡(还常常收不到)、号召出兵(会盟性质)、册封诸侯(以名副其实)等等。这样,一当有些国家在相互征战兼并中势力大增,必不将天子放在眼里,甚至重演伐夏、伐商的故事,直接出兵攻打王朝。西周的覆灭就是如此。
东周仍是〃天子之国〃,国王代代相传,历数百年,然而与西周王朝不能等同而语。其地域极为狭窄,仅有一个〃王畿之地〃,一个越来越徒有其名的朝廷,一座供放着九鼎亦即〃社稷〃象征的庙宇。这个王畿之地,还是诸侯们恩赐给它的一块保留地。究竟多大呢?当它末年向秦国大军投降的时候,仅有邑三十六,人口三万。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其统辖的区域竟远不足一个县。有〃中央〃而无地方,有〃天子〃而无子民,就象民国初年逊位的清室,皇帝尊号不废,但权力范围仅限于小小的一个紫禁城。东周王朝习惯上被称为〃周室〃,因为从国家的意义上说,周王国在西周灭亡之后已经不存在了。东汉末年的汉王朝,也因其有名无实被称为〃汉室〃。
反倒是迅速发展起来的诸侯各国,渐渐符合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概念。尤其几个较大的王国,各自都有明确的疆域、国王、国民、政府、军队、外交、法律、纪年、文字、货币、财政、度量衡制式、民族风俗、服饰制度。这些国家之间还修筑了长城,划定边界,就连战争、条约都有一定的国际规范。可以说,东周列国的格局,与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几乎没有什幺两样。东周王朝的地位,也与历史上的罗马教廷十分相似,其权威性、影响力往往还不如教廷。因为周室之外,常常还有第二〃中央〃,那就是霸主,相当于现在多国军事集团的首领国。春秋轮流坐庄的号称〃五霸〃,而史家们数来数去,发现前后并不止五个,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载,二百四十二年间,诸侯朝聘齐、晋、楚者共三十三次,朝周仅有三次。可见霸主的实际地位,高于周室远矣。话说回来,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二,都不能算真正的〃中央〃,好几年才朝聘一次,到的人又稀稀拉拉不全,想不去的还不去,比联合国会议都不如。如秦穆公,借口〃辟远〃,便〃不与中国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后来他自己当霸主,却不怕别国〃辟远〃了。
霸主的形式,在春秋战国结束后,还曾或隐或现地存在过。如秦朝覆灭后,楚霸王项羽;东汉末年,各路豪强争霸中原。项羽新推翻暴秦,欲恢复先秦时分封各国并存的制度,却只愿当霸王,不愿做〃天子〃,就是怕当上天子反而无国,成为诸侯各国的傀儡。曹操大权总揽,统一北方,却只愿做魏王,不愿做皇帝,收到各方送来的劝进书,他说:〃你们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哇!〃曹丕篡汉是220年,但史家眼里的〃三国〃往往从赤壁之战算起,因为自此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完成,所谓大汉帝国,早坠落为一个玩弄于诸侯股掌、〃放在火上烤〃的小小汉室了。
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从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开始。这以前有没有一个中国?可以果断地回答:没有。秦以前的〃中国〃,只是一个不带政治含义的地理名词。西周时为京师附近,相对于东西南北四方而有此称。春秋战国时泛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又叫中原一带。故有些国家属于〃中国〃,如晋(韩、魏)、鲁、宋、郑;有些国家属于四方蛮夷,如秦、楚、吴、越、燕、中山、巴、蜀;有些国家则地跨〃中国〃与夷狄,如赵、齐。这情况有些类似美国,1776年美国建国前,只有美洲大陆而无美国。我们不能把以前诸多的印第安人部落说成是一个国家;也不能把英国人、西班牙人、法国人建立的政权,不能把得克萨斯共和国、夏威夷王国、沙俄手中的阿拉斯加说成是美国。美国是由五十个州组成的联邦,加入联邦之间,州(state)相当于一个国家,然而任何一个州,不论它面积大小、人口多寡、经济强弱,都不能代表美国。〃联邦〃一词的汉译也很微妙,《周礼·注》:〃大曰邦,小曰国。〃既然国中有国,于是把〃合众〃而成定译名为〃联邦〃。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维尔曾设想将各小国合建成一个联邦国,那样的话就会有一个类似美国的西语合众国,可惜他失败了。除了美国,与之相似的联邦还有英联邦,联邦德国,前苏联,前南斯拉夫,乃至印度。中国的建立,乃集七大王国及若干小国而成为帝国大邦,只是统一时经历残酷的征战、兼并,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拆毁各国之间的长城、夷灭原有的边界,各国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俗称中国。
我曾在《百年功罪》一书中,提出〃两个中国〃的概念,以说明中国疆域的建立与变迁。一个是现在的中国,一个是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着的中国。这里说的〃中国〃,指的是〃国家〃概念的中国,而非模糊的、自然地理概念的中国。许多学者,包括一些专门的历史学家,在说〃中国〃时常犯糊涂,将这个词的原意与国家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两个中国〃的概念,有助于叙述的清晰。我们讨论中华文明史,当然要从神话中的三皇五帝说起,也不能遗漏现今这片土地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但如果说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国历史,只能从秦灭六国建立帝国开始。我们讨论美洲文明史,也要从上千年古老的印第安文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