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6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孙临却是执意不起,仍然在那里哭。
这让孙晋的心渐渐沉了下去。
他是知道自己这位兄弟的,感情冲动热烈,如果刚见面哭一会儿是可能的,但一直在哭的话,那就只证明一件事情。
“克咸三日前便赶到了上海,一直在求俞国振,只不过……直到方才,俞国振才允放他来见你一面。”旁边的陈子龙叹息着道。
孙晋的心顿时冰冷。
他可以想象得到,孙临为了替自己求情,在俞国振面前受了多少屈辱。
“克咸,你何必求他,他便是行独夫民贼之举,取了我性命,也与你无关。”孙晋怒道:“克咸,你替我跟他说,我虽懦弱,却也不惧一死!”
虽是如此说,孙晋只觉得背上冷汗涔涔,额头也是油滑一片。
“死倒不会,俞济民说了,虽然兄长所犯之过相当严重,他列出了六项罪名,其一是分裂罪,其二是颠覆罪,其三是杀人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些罪名,任他安插就是!”孙晋冷声道。
这个态度,让孙临声音又哽咽起来,而陈子龙也只有苦笑。
华夏军略委员会的五年统一计划可是一步步来的,其中用了三年时间。制订了《刑典》、《民典》、《财产法》、《兵役法》、《教育法》等诸部法律。这些法律乃是华夏军略委员会会集各方人物共同制度,而孙晋的几项主要罪名,便是来自于这些法律,特别是刑典。
当孙临去寻俞国振时,俞国振向他展示了各种证据,包括人证的证言、充当物证的书信,还有其余人的口供。根据这些证据。孙晋在此次龙华会的骚乱中起的作用相当大,而且俞国振自己虽然没有说,可是证词中孙晋领龙华会诸人前去掘俞国振祖坟之事。给陈子龙、孙临震动也是极大。
若只是别人受到伤害,陈子龙觉得还可以说说情,法理不外乎人情嘛。但涉及到俞国振的祖坟,这可就是大忌,放在任何时代,可都是兴大狱的案子,俞国振如今抓了两千余人至上海,在各地还从快从重判罚了数万人,原因可能就是这个!
“兄长,你就向济民认个错,我也看了口供,你是被裹挟去的。并非真有心去掘俞济民祖坟,那些伤害抢掠之事,你也曾经劝阻。”孙临比陈子龙想的更多,他也更了解俞国振的各种制度,包括司法制度:“从属当减罪。而有立功悔过表现亦可减罪,兄长,你就认个错吧!”
“头可断,血可流,认错却是万万不能。克咸,我们孙家反正有你。你的侄儿侄女,也有你照顾,我很放心。”孙晋横着心说道。
若是俞国振亲自来,他或许会与之妥协,但来的是孙临——他如何能在自己的弟弟面前展示出自己没有气节的一面?既然身前之事顾念不得,那他就只能考虑自己的身后之名了。
“兄长!”
“你休要再说了,再说,我就赶你走!”孙晋厉声道:“俞济民他可以得逞一时,但他能保天下悠悠诸口么,能挡得住那如刀史笔么?”
听得他说这样的话,陈子龙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而孙临更是惊住了。
过了片刻,陈子龙慢慢掏出几张报纸,将之推到了孙晋面前。
却是《南都周末》报,这报纸乃是如今东林的喉舌报纸,因为在旧文人中有相当的影响,所以五年前创刊至今,不但没有关闭,反倒形成了比较稳固的读者群体。
孙晋一看这报纸,第一张乃是一个多月前所出,那时他尚有自由,见过这报纸,其封面新闻标题就是“海东独夫妄顾民意,天下士绅群情汹汹”,批评俞国振处置山东那戚姓乡绅之事。这张报纸他看过,因此诧异地向陈子龙望了一眼:“我读过此文,当是侯方域之手笔,不愧是名家之后,复社新秀才子,辞藻激昂……”
“再看,再往下看。”
第二张报仍是《南都周末》,却是二十五天前的,那一日孙晋等人正被押至上海。这一次标题更为激烈:“苍天无眼,使义士蒙冤长江;青史有笔,令民贼负骂万年!”
文章正是针对孙晋等人被押至上海之事,虽然文章中未提俞国振名字,可是那民贼所指是谁,读报之人必不会误会。而且在结尾,还极为深情地感慨一番,然后记下了诸“义士”之名。其中,孙晋便列于其上,而且位置极高。
孙晋心中一喜,自己果然名动天下了。
再看下一周,乃是十五天前的《南都周末》,其标题则是“或存疑问,是民乱还是民变”,其内容则不再是一边倒地为此前的乡绅暴乱鼓吹了。而且在这文中,提到俞国振时直书其名,倒没有再暗指,而象孙晋这些参与之人,则被称之为“不明真相之民”。
孙晋疑或地看了陈子龙一眼,看到陈子龙脸上有惨笑,他心知不妙,又翻到下一张,仍旧是《南都周末》,只不过这是十日之前的了,标题却是“真相大白,祛邪扶正,华夏军略委员会当机立断”,在这文中,俞国振的之名为俞公讳国振字济民了,而且指斥那场乡绅之乱乃是乱民为祸。
孙晋心中大痛,他再看下一张,乃是两日前的,却是“为华夏之鼎革而欢呼”,所记者乃是俞国振入金陵,朱由崧退位,华夏军略委员会全面取代南明小朝廷,执掌江南数省之地。在这篇当中,俞国振仍然出现了,但对他的称呼却成了“吾侪最敬之统帅、华夏之舵手、亿兆黎民所仰慕、万邦来朝之圣上。”末了,文章还说,此前的民乱乃是一群不识大势之跳梁小丑,试图螳臂当车,原是该扫入历史垃圾篓中。
孙晋脸色惨白,手中的报纸叭的一声掉到了地上。
“这……这……侯恂,尔等之节操啊!”孙晋仰天长叹,一口血没忍住,直接喷了出来。(未完待续)
【六七五、大道不行海帆扬(三)】
“节操此物,乃是对妇人的岂有对我士人之理?”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冒辟疆,侯方域淡然自若,而坐在他对面的冒辟疆脸涨得通红,几乎要跳起来:“侯朝宗,你……你竟然如此厚颜无耻!”
“休怒,休怒,辟疆兄,今日咱们来,不是来吵架的,而是来问对策的!”坐在一边的吴伟业劝道。
“可是你瞧他这态度,他对那篇文章根本没有丝毫惭愧之意!”冒辟疆怒道:“那种舔脓摇尾之文,他竟然也写得出来,且看他如何称呼俞国振的吧,吾侪最敬之统帅、华夏之舵手、亿兆黎庶所仰慕、万邦来朝之圣上……这样的话,我看得都鸡皮疙瘩一地,他却能写出来!”
“这又如何?”侯方域讶然道:“自唐高宗以降,历代君王,有几位不上尊号的?我这些称呼,总比不得那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更大言不惭吧?”
他当真不把这个当一回事,在侯方域看来,如今大局已定,俞国振以雷霆手段将那些乡绅们或杀或抓,侯恂便意识到,他们此次又败了。
“这是两回事……”
“其实都是一回事,当初群臣给武则天上此尊号时,那些大臣心中有几人是服气的?待武则天一病,中宗便被拥立登基,武则天留下的,不过是无字碑罢了。”
侯方域拿出武则天之事来说,冒避疆与吴伟业都是精神一振,他们熟读史书。而且受俞国振带来的讲究实学的风气所染,比较讲究实际,听侯方域言下之意,他们就象是武周时的名相狄仁杰、张柬之等人,只不过是暂时隐忍,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东山再起!
一念及此。吴伟业与冒辟疆心中都是火热,特别是吴伟业,他在崇祯朝可曾经是会试第一。对于俞国振轻视和废罢八股取士之举,口中虽然没有直接评论,心里却是极不甘——这岂不就是说他那个会试第一毫无意义?
“可有把握?”冒辟疆性子稍急。压低声音问道。
“若有把握,何须隐忍,此非一时之功也。”侯方域也压低声音:“故此,吾侪先得潜伏爪牙暗中忍受,习俞某之所长,窥其人之所短,便是俞某本人在位之时无隙可乘,其子呢,其孙呢?三代之内,便能逆转局面。我等皆为名教之功臣!”
“正是,正是,对付俞济民,硬的武的不成,只能来软的。此策大好,勿须流血,勿用暴力,我看此策我们可以名之曰和平演化,诸位以为如何?”
吴伟业听得兴奋,握着拳头道。听到“和平演化”这一词,冒辟疆还有些不甘心:“如此来说,我等岂不要沉沦数十载?”
“最多六十年罢了,俞国振今年也已经三十五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况且这许多年中,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侯方域低声道:“总之要忍,那边,黄太冲他们最近闹得太凶,你们最好去劝劝他,我如今不方便出面。”
“为何不方便?”
听得此问,侯方域略有些得色,旋即收敛:“因为最近两期报上的文章,俞国振点了小弟的名,五日之后的登基大典,小弟将为报刊代表就近观礼。”
“那又有什么不便的?”
“黄太冲可是上了名单的,据说俞国振对他相当不满,两人当初在青岛口时便争吵反目,俞国振将前朝的秘使夏允彝带走,根本不理会他,这几年,也是他反对俞国振最为激烈……有传闻说,当初史道邻吃的那一枪,也与他有关。”
侯方域说到这里时,声音已经压得极低了。
在他们这些东林复社人口耳相传之中,俞国振虽然没有弄什么党人碑、东林点将录之类的名单,但那边也有一份秘密名单,只待时机成熟,俞国振就会下令按名单拿人。
这份名单到底有没有,从未得到过证实,但是儒林说它存在,那就是存在了。
“你之意?”
“这个时候,若我与黄太冲有联系,怕是……”
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得外头传来急切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报馆的职员跑了进来:“有消息了,有消息了,孙克咸与陈卧子进了大牢,去见到了孙晋!”
那职员便是所谓的“记者”了,他们专门负责打探各种消息,汇集于侯方域等主笔之处,然后就变成一篇篇或花团锦簇或针尖麦芒的文章。
“有没有探询孙克咸与陈卧子?”侯方域也顾不得对方突然闯进的事情,起身问道。
经过几年办报,侯方域如今也是个中老手了,他当然知道报纸如何才能吸引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