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皇帝,有一些爱好是可以的,但绝不应该在书法这些艺术领域上有太大的偏好,否则精力就不会放在励精图治与治理国家上了,你看当年的宋徽宗,书法独步天下,可是玩物丧志,最终丢掉了大好河山,做了亡国之君,前车之鉴啊!”
张居正说了这话之后,这位号称是“十岁天子”的小万历当时就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最终认为张老师的观点无疑是极有远见的,于是第二天就主动要求取消了书法课,也就不在书法这门艺术领域上多花心思了。
这对于一个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十岁孩子来说,这种理解能力是多么不同寻常啊。
正是缘于师生间的这种理解与默契,小万历在母亲的支持下全力依赖并支持张居正的改革,以至于张居正在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的执政期间大张旗鼓地搞了一场名为“万历新政”的改革运动,把大明王朝从泥足沉陷的困境里一下就拯救了出来。
成绩
对于在万历母子支持下,张居正所搞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的成绩,我们只要看几组简单的数据就可以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第一,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三百万两白银,财政赤字逐年累积,户部,也就相当于财政部,几乎一分钱也拿不出来,连国家公务员们的工职几乎也发不出来了,国家机器眼看着就没有money这个关键性的“润滑剂”了。
可万历新政施行两年之后,国库每年财政盈余就能达到三百万两,到了大明王朝1582年,也就是张居正去世的时候,光中央库存白银就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1250万两,仓库储存的粮食足够支撑十年,当时明王朝的GDP总量全世界第一,远胜于所谓的欧洲列强。
第二,万历新政之前,百姓民不聊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垄断已经到了危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地步。
张居正断然推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改革税制,清丈田亩,到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重新核查到天下的耕田数为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十五年(1502)增加纳税田亩近三百万顷。这三百万顷是个什么概念呢?它大概相当于半个荷兰,而它产出的粮食在当时几乎可以养活整个欧洲。经过这一次彻底清查,整个国家的税收,陡增了将近一点五倍。
第三,万历新政之前,国防上大明王朝更是千疮百孔、疲于奔命。南有倭寇横行,西南有少数民族暴动,西北、东北两线面临蒙古人的铁蹄践踏,局势最为吃紧。蒙古人的一支俺答曾经在嘉靖二十九年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大明王朝差点儿在当时就国破家亡,明朝那些事儿差点儿提前将近一百年就早早结束了。
在张居正主政之后,他在强大的经济改革的后盾下狠抓国防,先用俞大猷、戚继光彻底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又用殷正茂平息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暴动,再施反间计瓦解了一直威胁北方的俺答。成功瓦解敌人之后,又派王崇古、谭纶守宣大一线,戚继光、李成梁镇守蓟辽与辽东,从而彻底解除了北部边患。
反过来,国防的加强又为改革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这样,政治、经济、军事就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所以在张居正死后,明朝的军队可以抗日援朝,在中国与日本的第一次全面战争中大获全胜,很多人认为原因主要是日军主帅丰臣秀吉的突然逝世,其实,张居正改革为明王朝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底,才是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这些转变,张居正还利用“考成法”整顿了官僚队伍,还派潘季驯治理了黄河水患,又在湖北开展填湖造田运动,以至于两湖地区成了重要的农业基地,所以到了晚明和清代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这么多改革成就在张居正主持万历新政的十年内出现,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史上的一个奇迹。到了大明王朝1582年张居正去世的时候,明朝的国力由弱变强,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了。
所以清代的《广阳杂记》记载清人蔡岷瞻就评价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前后共一百六十七位阁臣中,也只有张居正能算得上是个有本事、有成就的宰相。事实上,很多史学家也认为,明朝276年的历史,这尾巴上的76年那都是靠张居正一人之力才赖以延续的。
那么,张居正的改革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呢?
我们知道那位被列宁称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他的变法运动和张居正变法号称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为著名的两次变法运动。但王安石变法却是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的,甚至在后来的七百多年里,历代封建王朝都认为宋代之所以灭亡,根源都在王安石那场失败的改革。
但张居正的改革,就当时的成效来看,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次彻头彻尾的成功的改革。到万历十年,也就是大明王朝1582年张居正死的时候,经历了改革洗礼的明王朝已经彻底扭转了嘉靖以来的颓势。
而这,张居正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然,这一切跟张居正的才华与能力不无关系,但也跟他这位最好的老师教了小万历这样一个最好的学生,以及这位皇帝学生背后的那位最好的家长、还有那位最好陪读的支持不无关系。应该说,是这个大明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四最”组合为万历新政提供了最理想的权力保障。
可更让人奇怪的是,也正是这个最为理想的“四最”组合,在万历十年,也就是大明王朝1582年,突然把创造力改变成了毁灭力,在张居正死后没多久,就把张居正苦心经营的万历新政的成果一下子就吞噬殆尽了。
正是这位曾经最好的学生万历皇帝,亲手把他最敬爱的老师张居正一生的心血都摧枯拉朽似的毁灭掉。这还不算,张居正一死,他就对他这位曾经最敬爱的老师反攻清算,把张家逼得家破人亡,甚至差点要把张居正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
一直到了万历朝结束的时候,那个长大了的小万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全消耗和毁灭掉张居正改革所获得的一切成果。
而那位最好的家长李太后却也一改常态,并不再管自己儿子的倒行逆施,眼睁睁地看着小万历把大明江山的资本给挥霍一空。万历朝结束之后,世间再无张居正!大明朝自此算是真正踏上了走向灭亡的不归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头固然有很复杂的发展过程,但我觉得,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这个最理想的“四最”组合上。这也是我们说这“四最”加起来等于一场最失败的教育,而这一场最失败的教育才是大明朝最大遗憾的道理所在。
反思一小下
还是要来看一下这个教育过程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在小万历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李太后每天一大早就会拉他起床,哪怕这个十岁大的孩子赖床不起,李太后也会让人把他给架起来,替他洗漱完毕,最后看着儿子上学去,临走前还要热切地嘱咐一声:“儿啊,一定要听张先生的教导,要听张先生的话啊!”
到了课堂上,每堂课不论上什么,那个“大伴”冯保都会站在小万历的旁边陪着听。每当小万历学累了有些懈怠的时候,或者张居正张老师讲到人生大义、慷慨激昂的时候,这个陪读的冯保都会大声地在旁边喊皇太后的那句名言:
“皇上要听先生的话啊!”
一堂课至少要喊上个七八遍。他一喊,小万历立马就又老实了。
等到放学后,李太后还要亲自检查小万历的功课,若有生疏、不会的地方,最严厉的处罚就是让他那个已经当皇帝的儿子罚跪,而且一跪就是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这就是最好的家长与最好的陪读经常干的事儿。
那这位张老师呢?更不用说了,扼杀小万历学书法的兴趣那还算是比较委婉的。
据《明通纪》记载(清姚之駰《元明事类钞》卷六言《明通纪》载其事),说万历帝渐渐长大之后,有一天上课,一位助教在给他讲《论语》,讲到“色勃如也”这一句,朱翊钧把它读成了“色背如也”。因为这个“勃”字在做通假字的时候就读作“背”,但明人通常照读“勃”。
这时候在旁边听着的这位班主任张老师突然大喝一声:“当读作‘勃’。”
结果这一嗓子喊出来,万历帝当时的反应是“悚然惊起”,就是被他吓得一下子就站了起来,而且浑身直打哆嗦。
要知道这并不是普通的课堂,万历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作为一个皇帝,张居正这一嗓子就能把他吓成这样,这孩子要是有朝一日回过味来,他会怎么做呢?
明代《定陵注略》这本书里就对此评价说:“人知江陵威福自恣,不觉声色卒震于幼主之前。后来之祸,宜其及矣。”这话也就是说,张居正已经位高震主了,将来必将因此而得祸,可惜他自己还不觉得。
一直到了万历十八岁那年,据《明神宗实录》(卷106)记载,说他犯了个大错。说起来是大错,但其实他只是饮酒大醉,闹事打人。现在的中学生有时还打架斗殴呢,这完全可以看作是青春期的一种躁动。可这件事,冯保打了小报告,张居正与李太后的表现则是极为气愤。
张居正上书激烈批评万历帝“宫中起居颇失常度”,就是说这种生活作风太不像话了。
李太后因此气得甚至要废掉万历,另立万历的弟弟潞王为帝。最后虽然在万历的万般哀求下原谅了他,但还是逼着万历写了一篇《罪己诏》,也就是写检查,而且还是一篇向全天下公开的检讨书。
这件事之后,万历帝就彻底开始消极怠工了,而他这时最宠爱的一个姓郑的贵妃也开始代替母亲与张老师成为他的情感支柱。就这样,一年半后,也就是在大明王朝1582年的夏天,等那位既慈祥又严厉的张老师一死,他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