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俄罗斯-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一位访问者被战后苏联的景象惊呆了。他写道:“斯大林格勒令人触目惊心,一个60万生灵的现代城市,只剩下寥寥几间可住的房子……要把全部或部分破坏的更多城市或市镇——有1700个——都列举出来是不可能的。”苏联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亲人伤亡的家庭。
核武器,人类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武器。苏联面对的不仅是常规形态的压力,还有这种毁灭性的威慑,这是爱因斯坦说:“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的一切。”
面对这些,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强调新的战争威胁,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办法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仍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苏联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争取提前完成“四五计划”。
顿巴斯的矿工们发扬斯达汉诺夫精神,短期内从矿井中排除6。5亿立方米的积水,相当于排干一个面积70平方公里、深10米的大湖,同时还修复2500公里倒塌的坑道,相当于在莫斯科和巴黎之间修筑一条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隧道,顿巴斯再次成为苏联最大产煤区。
苏联人民像顿巴斯的矿工们一样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到1950年,共恢复和新建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
与经济上的成就相比,苏联军事上的成就更大。
在斯大林看来,要保证安全,必须保持核战略平衡。
1946年苏联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广岛、长崎的蘑菇云所营造的恐怖景象变成了核均势的象征,长时间内制约着两个超级大国不敢妄动干戈,保证了世界的和平。
英国的丘吉尔先生说: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在巨大的成就后面也存在问题。
轻工业生产比1940年只增加22%,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还没有达到战前水平。工业增长率到1952年已降为11。6%。苏联用不到5年的时间迅速恢复了经济,但其重工轻农、重重轻轻的思路并没改变。
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等8国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冷战格局完全形成。苏联军队驻扎在西起易北河、东至朝鲜三八线的广大地区,成为欧洲以至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此外,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数百万军队给苏军以有力支援。
2、国际地平线上已是阴云密布。
早在1911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一个当时看来似乎荒诞不经的预言:“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为了探索光和太空,人类将首先探测大气层,然后控制整个太阳系。”
历史跨入了60年代,他的预言部分地成为现实。
就像16世纪以来制海权使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依次成为时代的主角,20世纪初制空权使美国、德国、苏联依次成为时代的主角,20世纪中叶以来,宇宙空间的战略意义备受各国关注。美苏两国的竞争就突出表现在制天权上的竞争。
60年代初,就在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时,美国突然发现同苏联的巨大航天成就相比,美国是小巫见大巫。
1957年,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着“苏联”。
1961年4月12日,“苏联”这个名词再次震动世界,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头一个进入了太空,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苏联”这个名字再次震动世界。它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大地上,它探索的目光直达宇宙。
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任时光流逝,这一高度将永载史册。而能否超越这一高度,将取决于继往开来者的视野是否足够高远。
得知这一消息后,赫鲁晓夫在联合国会议上得意地用鞋子敲着桌子大喊起来。
“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是赫鲁晓夫在1961年10月挟太空的得胜之威,发出的豪言壮语。
在这种急躁的指导思想下,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国家不必要的干预,鼓励发展副业经济,从而改变了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工业领域赫鲁晓夫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增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使工业有明显增长。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了一倍。
但是工农业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劳动生产率低,而且改革中随心所欲的因素使政策呈现出混乱,这一切与赫鲁晓夫的雄心壮志相去甚远。
不久,就有人收回了赫鲁晓夫的豪语。
勃列日涅夫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来代替。他实行新经济体制,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成立各种联合公司,推行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正当美国被越南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让“俄国熊来了”的惊呼响彻西方世界。苏联在军事竞赛中取得了对美欧的大幅度增长,并在“战略缓和”政策的掩护下,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起“历史性总攻势”。
这是俄罗斯立国以来国力最强大,对外最活跃,扩张势头最猛烈的一个时期。苏联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其他各个时期都高。
美国学者塞维林·比亚勒宣告:“勃列日涅夫时代很可能要以一个成就最为显著的时代,一个过去无法匹敌,而且在可能预见的将来也无法匹敌的时代,载入苏联史册。”
这是苏联历史上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6大上承认:“国际地平线上已是阴云密布。”
就在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在全球都呈现进攻态势的时候,世界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大胆采用计划和管理手段,并致力于实现“全面就业”,全力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安全,积极降低社会矛盾。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经济共生性日益加强。
五六十年代开始,七十年代迅猛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已经改变整个工业建设的方式和标准,生物工程、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对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起决定性促进作用,对国家提出了集约型增长的要求。
此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不是军事力量的竞争,更不是军事工业的竞争。
正如毛泽东认为核武器也是纸老虎一样,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使它只能用于威慑。麦金德在20世纪初就说过:“武装冲突毁灭程度的增加和军事力量作用的下降正使国家更为关注相对效率的斗争。”
苏联没有注意到环境的变化,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始终将军事实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并因此而大力发展重工业。当新技术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70年代的苏联变本加厉地突出军事科技和军事工业。科学技术与生产脱节,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付出巨大努力后,70年代苏联在导弹发射平台上终于与美国平起平坐了,但这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吗?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束缚生产力和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停滞。进行改革刻不容缓,而客观条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成熟。
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有利的时机,他们只是对苏联原有的机进行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并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现代化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下来。
历史总是那么复杂,以至于胜利和辉煌背后却掩藏着危机和灾难,以至于人们在畅谈辉煌成就的同时,却看不到成就背后的缺点。
其实,许多问题早就存在,只是一直没有放大而已。
3、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莫斯科日记》是一本被封存了50年的书,1935年写成,却直到1986年才出版,它的作者是罗曼·罗兰。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直从他踏上苏联国土,就处于鲜花和欢呼之中,他曾经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作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我敬佩它的健全与强大。”
当然,作为一名独立思考的作家,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斯大林强烈的个人崇拜,与强大的国家相比,相对落后的人民生活,领导人中的特权思想……
罗兰在书中写道:
“莫斯科的物质生活(工资、住房和食品)非常糟糕,在列宁格勒以及其他地区的物质生活更让人难以忍受。”
“我们在路上遇见向我们投来忧郁目光的男子,还有一个老妇人向我们挥了挥拳头。”
“有独立见解的、不善于谨慎地保持沉默的人会消失不见。”
“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共产党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然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
但罗兰始终抱有乐观态度,认为苏联还处于完善阶段,它正尝试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因此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不应苛求。他说: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打算都不可能没有错误。可是,斯大林的政策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远远超过所有消极的东西,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由于对苏联的热爱,他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那个时候,苏联一定已经完全解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