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俄罗斯-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列宁说:“无产阶级在一天中所受到的革命教育,是他们在暗淡、平常的、受压制的生活中几日几年都不能受到的。”
在布尔什维克指引下,世界目睹了整个俄罗斯民族举行罢工的非凡景象:工人建立苏维埃、领导革命,农民夺取地产,大学生走出教室举行示威,黑海舰队的水兵发动兵变,少数民族要求自治……
自由派贵族大臣维特说:“整个俄国都对现状,即对政府和现存制度不满。大家都不同程度上自觉地,甚至是不自觉地要求变革。”
沙皇让步了,他颁布了《十月宣言》,允诺给予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
孟什维克和资产阶级政党喜出望外,认为专制制度已不复存在,俄国已进入立宪国家行列。
但这只是缓兵之计,沙皇政府很快便腾出手脚,在英法各国支持下,发动反扑。
有“俄国俾斯麦”之称的斯托雷平提出“先安定,后改革”的口号,把行刑队和战地军事法庭派往俄国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杀进步人士,行刑队的绞索被戏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
在彼得保罗要塞,有一间囚室,1905年一位囚犯被关进来。他是因为写革命传单被捕,当他1906年出狱之后,迅速完成了一部经典名著——《母亲》。他的名字俄语意思是“最大的痛苦”,中文音译叫马克西姆·高尔基。
1906年的俄罗斯母亲的确生活在痛苦之中。仅仅上半年,就有7万多人未经审讯而被逮捕、流放和监禁。革命失败了。
这场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列宁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2、自己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
这场革命另一个作用,是迫使沙皇政府进行最后的自我拯救。
总理大臣斯托雷平上任。与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相反,在经济上他却发起了“最激进”的改革。
改革核心是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第一次承认农民可以拥有土地私有权,并使土地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先后有1600 万俄亩土地真正回到农民手中;有240 多万户农民从村社退出;自主经营。300 多万农民或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或加入移民大军。
列宁认为:这一行动成为“在不废除整个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条件下,可以打开的最后一个汽门。”
与1900年相比,1913俄国煤产量增长121%,棉花加工量增长62%,出口总额增长112%,国民收入增长78。8%,人均粮食产量达历史最高值。到1914年,俄国成为世界第六贸易大国,第四工业大国。
斯托雷平在1909年夸口说:“假如给俄国20年的国内外和平,你就会认不出俄国了。”
但历史没有给俄国这个机会,这也许是俄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缕余晖,像所有气数已尽的王朝一样;俄国并没有因斯托雷平的出现而摆脱覆灭的命运。
1914年,一战爆发。
在俄国,开始时大多数人将这场战争看作是反对“日尔曼仇敌”侵略的保卫战,尼古拉二世宣读了当年亚历山大一世抗击拿破仑时的誓词:“我庄严宣誓:只要在俄国的土地上还有一个敌人,就不会有和平。”
对此唱反调的只有布尔什维克和他的领袖——列宁。列宁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对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全世界工人没有理由为这场战争献身,工人们更应该反对的是战争的煽动者。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淹没了列宁的声音,俄国人民认为很快会取得胜利,许多军官互相询问是否带了礼服,以便在柏林庆祝胜利时穿着,但是得到的是一连串惨败。
世界大战使俄国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俄国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在战场上,三分之一的俄国士兵没有步枪。
一位将军写道“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雨般的榴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这种残杀太可怕了。”
士兵们的遭遇反映了整个俄国的落后。
虽然俄国是第四工业大国,但按人均计算,差距实在太大了。1913年,俄国人均工业化水平不到德国的1/4、英国的1/6;8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1815年曾经的辉煌已是“明日黄花”,好景难再。
到1915年,俄国伤亡高达250万人,丢失15%的领土,损失10%的铁路,失去30%的工业,丧失20%的平民人口,沙皇政权遭到了无法复原的打击,它没有经济实力来维持和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
尼古拉二世没有下令停战,而是强征1500万壮丁入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
结果还是一样:战事失利,伤亡数百万人;经济崩溃,外债高达500亿;人民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历史验证了列宁的预见性。
人民忍耐已到极限,俄国变成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战争终将打断沙皇的脊梁。
如果说改革可以或多或少地缓和阶级矛盾,防止或延缓革命的话,那么拒绝改革则必然诱发革命。
沙皇尼古拉二世拒绝改革,并采取政治高压手段,严禁一切政治反对派活动,连续解散两届国家杜马。
对于这位沙皇,房龙说“坐在彼得堡龙椅上的是一个被牧师和女人们包围了的地位虚弱的人,当他以自己的宝座为代价,典押给伦敦和巴黎的贷款者,接受他们的条件,被迫参加他多数臣民都讨厌的那场战争,这实际等于自己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
尼古拉二世一再延误改革的良机,最终他的宝座和生命都被历史的车轮辗成粉碎。
1917年3月,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的彼得格勒发生暴动。当局派去镇压的士兵哗变,沙皇下令再次解散杜马议会,杜马领导人拒不执行。
沙皇发现自己甚至失去了维护权力的手段。对他来说认识到失去权力本身就是革命。尼古拉退位,他在日记中沮丧地写到:“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普斯科夫。周围尽是背叛、胆怯和欺骗。”
仅仅5 天时间,统治俄国三百多年之久的沙皇专制大厦倒了下来。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一种崭新的制度正喷薄欲出……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三部分

新途

在距离莫斯科35公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叫高尔克的小村庄;看似不起眼;却曾经被全世界向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视为圣地。因为这里的主人曾在这极其简陋的地方;规划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里有一座博物馆,光线不是很好。但当灯光在黑暗中突然亮起来的时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会盯在一尊雕像上。
站在他的面前,即使是81年后的今天,他的气息和力量依然扑面而来。
他的名字是“列宁”。
1、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列宁,这是发源于西伯利亚的一条大河——勒拿河的名字,这位17岁就加入革命的青年,在27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用它来做自己的化名。
自19世纪初十二月党人以来,勒拿河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俄罗斯历代被沙皇流放的革命者。一代代革命者为了推翻沙皇统治,探寻俄罗斯民族的强盛之路,而被流放至此。
即使在西伯利亚风雪严寒的折磨下,革命者们也没有放弃对俄罗斯道路的求索,他们曾无数地在这条滔滔北去的大河边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勒拿河也因此在俄罗斯历代革命者心中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它象征着一个民族对国家富强的思考和向往,这也许正是列宁以这条西伯利亚大河作为名字的原因。
对列宁来说,命运之轮发生改变的日子是在1886年。这一年,父亲去世。
第二年3月1日,一些大学生行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但没有成功。大学生们被捕,其中有列宁的长兄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5月8日,亚历山大被绞死。一周之内,列宁的母亲满头皆白。
由此开始,列宁一家被视为异类,大多数熟人都不理睬他们,躲着他们。当列宁母亲走在街上的时候,人们视而不见,免得同死刑犯的母亲打招呼。当列宁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们争论该不该发给这个死刑犯之弟金质奖章,然而列宁在毕业考试上表现太出色了,学校还是把金质奖章发给了他。
列宁此时的兴趣完全转向思考俄罗斯的道路,他不认为兄长的选择是对的:“在1881年,也是在3月1日这天,民意党的革命者们杀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难道人民的生活变好了吗?丝毫没有。代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是一个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吗?丝毫没有。这就是说,应当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斗争。”
在喀山大学,列宁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里他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参加青年学生小组和学生反抗斗争,在学生中威望很高。列宁这个笔名,在这个时期成为人们对他的昵称。
不久,因为参加一个集会,列宁被捕。一个警官问列宁:“年轻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造反呢?要知道,在你的面前是一堵墙!”
列宁平静的说:“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1887年12月,列宁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博览群书,潜心自修。一年后,列宁又回到喀山,秘密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89年,列宁迁到萨马拉,自学完成大学四年的课程。1891年,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最优等毕业文凭,并成为注册的助理律师。
然而,列宁对律师职业并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推翻沙皇政府,解放人民。他刻苦学习德文、法文和英文,认真钻研马恩著作,并在萨马拉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3年,23岁的列宁来到彼得堡,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他把彼得堡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
列宁也因此被官方密探所关注,并再次被捕。在一间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大部分书稿和许多小册子。为了写书他想了许多办法,例如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用来写作。当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