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绕着四片柔软的尾翼。装弹时,火箭弹的尾部首先被推入发射筒内,装填到位后,弹尾抵在发射药上。装上一发弹后,武器系统的全重为11。5 lb(5。22kg),其中火箭弹部分约占近7 lb(3。18kg)。
发射时,首先需拔出保险销,将扳机护盖解脱,然后,向上推动扳机护盖,并使其与发射筒垂直。这同一个保险销还可用于使火箭弹在发射筒内定位,所以,在发射操作阶段,射手不能猛烈晃动或倾倒火箭筒,如果不能保证作到这一点,则任何危险都有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退出火箭弹,将其放在地上,然后,再重新进行装填。这样,发射时就不会爆炸。然后,将发射筒挟在右臂腋下,并用左手迅速握住筒口后方,再低下头去进行瞄准。在进行立姿射击时,完成这套动作颇不轻便。而在进行蹲姿或卧姿射击时,完成这套动作就更加困难。事实上,在进行卧姿射击时,完成这套动作最为困难,因为此时为了使自己不致遭受后喷火药气体的伤害,射手必须将发射筒的后方指向自己躯体以外的空间。发射筒的准星就是火箭弹弹体最大外径的外缘曲线,表尺就是处于垂直状态的扳机护盖上的某个通孔。这种武器的瞄准基线很短,所以在射击难度较大时,不易使用,但在非常近的有效射击距离之内射击时,还是颇为有效的。这种火箭的初速是145ft/s(44。2m/s),比最好的扳球投掷手的速度稍快一点。由于火箭战斗部在爆炸时所产生的破片对射手有破坏作用,因此,为了免遭意外,射手在射击时,必须戴上头盔。它的作战距离为30m,或33yd,尽管这个射程很近,但它总比派一名士兵跑到坦克跟前,将一枚“圆盘”地雷扔到坦克后甲板上的办法要好得多。早期型号的“轻型火箭筒”制作非常粗糙,在—些情况下,射击也不大安全,但这种设计后来有明显改进,战斗部的性能也有所提高。它的最后一种型号的射程已经增大到66yd(60。3m),但超过这一距离之后,命中概率急剧降低。它的要害问题在于弹尾在发射筒内的运动距离太短,因此,无论是提高初速还是提高精度的余地都很小。但即是这样,它也已能够满足作战要求。
相对其尺寸而言,“轻型火箭筒”的战斗部威力相当高,这主要是因为在战斗部内使用了黑索今炸药。黑索今炸药,由于其安全性较差,所以,通常都只以少量作为起爆药使用,现在将好几磅重的黑索今装入“轻型火箭筒”战斗部内,确实具有相当的风险。为了防止发射时由于黑索今炸药分子互相摩擦,从而产生足够的能量而使炸药在炮口爆炸,因此,在黑索今内掺上了蜜腊。即是这样,也不时会发生一些不测事件。曾经使用过这种武器的大多数德国射手,他们都毫不掩饰对这种武器的恐惧心理。它的战斗部的破甲威力非常惊人,其空心装药战斗部所形成的金属射流长度达56 ft(1。521。83m)。1944年,在法国曾经发生过一起有据可查的情况:有一辆“舍曼”坦克在某个小城内沿街行驶时,它的侧面被“轻型火箭筒”所发射的火箭弹命中,金属射流在穿过乘员舱并将一名炮手杀死以后,又穿过另一侧进入大气中。坦克遭受了巨大破坏,而坦克乘员——除了那位不幸的炮手以外——都只负了点轻伤。在另外一些战例中,“轻型火箭筒”的战斗部射流曾经很容易地就穿透了“舍曼”坦克的炮塔,但从炮塔一侧穿透到另一侧的情况,却还不曾见诸报端。
四种肩射反坦克武器:
A.德国1943年式反坦克火箭筒(Raketenpanzerbuchse),它所安置的大块方形防盾,是为了保护射手免遭后喷火焰的伤害。它的看起来很大的空心扳机,实际上是电击发机构的扳机手柄。
B.美国“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的一种早期生产型号。弹头呈圆形的火箭弹是一种晚期型号;弹头呈尖形的是一种早期型号。摆在一起,就可以比较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C.德国的60式“轻型火箭筒”(Panzerfaust),它是在曾经被大量投入使用的该武器系列中,尺寸最大的一种。这具火箭筒的瞄准具已被扳起,扳机也已处于待发状态。
D.苏联的RPG2火箭筒及其火箭弹。使用这种武器时,火箭弹须从炮口装入筒内,而战斗部则停留在发射筒口部。
德军的“轻型火箭筒”曾经给盟军装甲部队造成很大伤亡,然而,它对盟军装甲部队所造成的最大破坏,还是心理上的影响。在缺乏强大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坦克在接近遮蔽物时,就变得极其谨慎小心。即是这样,一名隐蔽巧妙的火箭筒射手仍然可能从壕沟或大树背后突然跳出来。有时,虽然只有寥寥几名射手,但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1945年3月29日,英军皇家坦克团的一个坦克连,曾被一支用“轻型火箭筒”装备起来位于坚固路障后面的德军小分队阻挡了4h。这并不是由于这个英军坦克连的乘员缺乏勇气,而是因为,在德军这些火箭筒手被彻底消灭之前,采用试图靠近敌人的办法,并无多大价值。在盟军穿越法国和欧洲低地国的攻势中,有不计其数的“舍曼”坦克,就是由于坦克乘员们采取了鲁莽的冒险行动,结果遭到了被消灭的命运。
德国人也曾试验过机载反坦克炮,具体方案同英国人在“飓风”式战斗机上所采用的方案大同小异。当时,虽然有数种火炮参加备选试验,但最成功的一种,是35/36式37mm自动反坦克炮。这种火炮是莱茵金属公司在1942年生产的,在生产这种火炮时,他们借鉴了制造41式20mm重型反坦克枪所取得的经验。这种37mm火炮原来计划作为高炮使用,尽管在执行防空作战任务时也取得过某些成功,但由于它的射程太近,因而并无很大价值。它跟41式20mm重型反坦克枪一样,采用的也是前冲原理,所以后座力相当小。它所使用的弹药与35/36式反坦克炮相同,只是配用了一种为执行对空射击任务而专门设计的特种高灵敏度引信。它的炮弹由一个容量为6发的弹匣,从左手方向供入炮尾。这种火炮的动作非常可靠——这一点正是它能够击败毛瑟公司的竞争设计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产生了将这种火炮装机的计划。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将被悬挂在机翼之外的机载火炮所必须具备的两项最重要的性能就是后座力要小,可靠性要大。
德国人最后选用“容克87 斯图卡”(Jurkers 87 Stuka)式飞机作为这种火炮的载机。他们之所以选用这种飞机,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飞机在遂行俯冲轰炸任务方面已经变的非常过时,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飞机非常坚固,飞行稳定性好,而且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飞行,因而可以给驾驶员提供进行精确瞄准所需要的时间。每架一飞机上安装2门37炮,在飞机左右起落架的外侧各装1门。炮尾外面环抱着一个流线型的护罩,供弹箱伸出于护罩之外。全炮的总长为10 ft(3048mm),而至少有6 ft(1828。8mm)是突出于机翼前沿之外,这就使得本来就很丑陋的老式“容克”飞机更显得有些奇形怪状。除去弹药箱的容量较小以外,这种机载火炮的效能非常好。德国人喜欢采用的攻击方法是:以非常低的高度——40005000ft(12191524m),在战场上飞行,飞临目标上空以后,进行则滚翻,并以大角度向选定好的坦克目标俯冲。先用机枪发射曳光弹修正瞄准,一旦机枪曳光弹命中目标,驾驶员即发射37mm炮。通常,左右2门火炮各发射1发炮弹,就应当摧毁1辆坦克。当然,如果需要,也可发射2发以上。即使象T—34这样的坦克,在这种攻击方式面前,也变得非常容易损环,为了消灭这种坦克,很少需要两发以上的炮弹。“斯图卡”攻击方法的杰出代表人物是鲁德尔(Rudel)少校,此人至今仍然健在。在1942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内,他曾在东方战线上进行了2530架次的攻击,根据官方记载,他一个人曾经击中了519辆坦克和1000多辆小型装甲车。鲁德尔显然具有超人的精力,他经常在得不到适当休息的情况下,连续飞行,每天都要飞行5、6个架次,而且居然在苏联战斗机和高射炮的没完没了的攻击下幸存了下来。他能够作为德国空军中一名获得荣誉最高的飞行员,自然是当之无愧的。
这些作为反坦克使用的“容克”87式飞机一开始曾被编成“空中反坦克试验支队”,但很快就又改编成第4航空集团军的第9地面攻击联队,在不同时期内,该联队辖属的飞行中队数量并不相同,但通常平均是6个中队。其中,有2个中队装备的是配用2门30mm机关炮的“沃克沃尔夫190”(FockeWelfe 190s)式飞机,另外4个中队则是“容克”87、“容克”88和“汉舍尔(Henschel)”129式飞机的混合编队。“容克”88式飞机在遂行反坦克任务方面很不成功,因而很快即被淘汰。在它所装载的1门火炮中,曾经使用过两种型号,一种是38式50mm反坦克炮的改进型,另一种是75mm反坦克炮,但在这两种火炮中,无论哪一种,在载机上的工作情况都不好,而且飞机本身也和打坦克所需要的攻击方法不相适应。但“汉舍尔”129式飞机却是另外一种情况,这种飞机在西方战线上很少使用,它是一种下单翼、双引擎的地面攻击战斗机,尽管它的速度并不特别快,而且空中机动能力也不特别灵活,但却可以在速度比较慢的苏式战斗机的攻击下得以生存。在这种飞机上安装的是2门由毛瑟公司生产的MK 101型30mm机关炮。这种MK 101式火炮原本打算作为一种空对空武器使用,但后来发现,它在遂行反坦克任务方面具有的潜力更大。它采用的碳化钨弹芯的穿甲弹可以轻而易举地穿透苏式坦克的后装甲和顶装甲。象在“容克”87式飞机上一样,它也安装有一挺试射机枪,可以确保30mm机关炮首发命中。1943年7月8日,德国第4航空集团军曾经彻底地击退了一次由苏军一个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