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话太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颈的作用,所以均记入本书。

本书最重要的几篇主角都完全符合上述三条标准,获得了第二代领导核心庙谥的标准配置——太宗文皇帝。有几篇主角没有获得标准配置,但一般来说要么有太宗,要么有文帝,少数只符合第三条标准的也都可以入选。比较特殊的是有一位小同志既不是太宗,又不是文帝,而是叫×二世。这么直观的表述是不是有点降低大家的品味啊?没办法,他确实符合第三条标准,准予入选。每一位太宗都有不一样的精彩故事,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哪里又仅仅是他们个体的差异,实是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使然。所以,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正是把握中华帝国龙脉,认清社会前进方向的途径之一,也正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第一篇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太宗太甲

中华帝国的传说时代

据流传至今的文字版史书记载,商朝首创谥法系统,所以商太宗太甲应该是中华帝国的第一位太宗,理所当然他应该成为本书的第一位主角。

然而,商朝显然不能与秦朝以后的朝代相提并论,彼时之中国亦无法称之为帝国。本书主要内容当是中华两千年帝国时代,本篇只不过是开端肇始,似乎更应在序篇一笔带过。然而一部著述,可以无尾,留人以遐想,却不能无头,陷人以迷茫。所以本书单列一篇,既是为第一位太宗单独成篇,也可以概述先秦故事,讲明中华民族的上古渊源,使后人明白各种道理来之有据,并非偶然。

中华民族向来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传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尤以正史精神著称。这便不同于其他民族以口述作为历史传承的方式,很多故事编得言之凿凿却不经意间突破了逻辑底线。宙斯、雅典娜、路西法更是正史中的常客,以至于已经接受信史思想的现代西方史学界,至今未能根治间歇性人神不分的病根。

当然,客观地说,《史记》的前几卷在后人看来也未必算得上正史,相信太史公司马迁用区区四卷概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当时看来应该是人类的总起源),应该和我现在写本篇的想法相去不远。

后人习惯将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称为三代,再往前就是传说时代了。虽然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甚至四书五经都记载了一些三代的情况,但是作为一位理性且无极端宗教思维方式的中国人,我还是对有关三代的史料持姑妄听之的态度。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也都持类似态度,三家注本《史记》中,三位唐宋的注解者注解的字数比原文多十几倍,我们基本上要在注解中去找原文。这些注解主要都是考证《史记》的谬误和自相矛盾之处,太史公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后悔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接受宫刑而不直接去死。

如果从纯粹的历史学角度出发,三代的要义便在于考证,因为这些史料错漏百出,简直就是考证主义者的金矿。然而从某种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些记载的真伪恰恰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后人对某种表述的认同方式。中国人选择性地保留了上古时代尧舜禹汤几位圣君的正面典型故事,再适当地加以夸大,将其作为后世帝王的标杆,既可鞭策在职的政治家,更可作为全社会共同憧憬的方向,这正是历史学的一个功能。

探索先秦历史,我们还是以《史记》为线索。原版《史记》第一卷是《五帝本纪》,唐代司马贞又加一卷《三皇本纪》,然后是《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其中殷指商。史记三皇五帝带领华夏民族走过了蛮荒时代,大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规定“国王永定”。夏王是华夏民族永恒的王者,似乎可以视为第一个正统王朝。约在西元前1600年,国君传至桀。夏桀残暴无道,大约生活在今河南商丘、山东曹县一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子履经过充分准备,率领商族以武力攻灭夏朝,建立商朝。子履即为商太祖,亦称商汤、成汤、武汤。商朝初定都亳(今山东曹县附近),后经常迁都,直到第二十世帝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才稳定下来。后来周朝为了显示对商的轻蔑,不称商而以殷代称,所以后世常称殷商。

商汤灭夏建商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改朝换代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并不突兀,但在大多数民族看来却是相当陌生且刺眼。因为绝大多数民族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一个国家(部落)一旦确定主人便永世相传,不能更改,可能被外族吞并,但不可能发生内部的所谓改朝换代。夏朝规定“国王永定”,但夏臣商汤攻灭夏朝,新建商朝,打破了这一规则,史称汤武革命。位列四书五经之首的《易经》赞其“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明这才是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正确模式,正是这样的模式开启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历史。

从历史进步的意义上讲,改朝换代这种机制赋予了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生机与活力,每当历史进行到需要重大变革的节点处,总会有一场适时的革命来催生新王朝带领全民族革除积弊,走向新的文明阶段。正因如此,发端并不算特别早的华夏文明(比起巴比伦、苏美尔等文明而言,华夏文明其实不太好意思自称古文明)才能在三代逐步走到世界文明的前端,从秦朝开始引领世界两千年。

从现实的政治意义上讲,这种模式为统治者带来了更多的麻烦,他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来保持本朝的统治地位,所以才有了本书所言太祖费力打天下,太宗更费心思坐天下的模式。

现在,全书第一位主角即将登场,他非常紧张,如何制定商朝的模式,塑造商朝的国风,使其国祚绵延?当我们看过商太宗太甲的故事,一定会明白太宗的工作比起太祖,虽然没有浴血厮杀,却又有多么不一样的惊险!

阴影下的主角

伊尹和太甲,这两个名头哪个更响,更能代表殷商初年的优秀政治?显然是伊尹。后人常用伊尹、霍光来形容大权独揽却又忠心为国的名臣贤相,甚至说伊尹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前的元圣。本篇主角当然只能是商太宗,但任何人都会发现伊尹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主角。就算是强要写商太宗,也只能是伊尹阴影下的主角。

据《史记》记载,商太祖本立嫡长子太丁为太子,但太子没来得及继位就死了。太祖驾崩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在位三年驾崩。帝外丙之弟中壬又继位,在位四年驾崩。没有确切史料显示帝中壬还有没有弟弟或儿子,那他的王位应由谁来继承?这个问题若处理不好,商王室内斗起来麻烦可就大了,别忘了商朝自己开启的革命模式,对自己也是有效的。

就在这时,太祖的托孤重臣伊尹站了出来。

伊尹,生卒年不详。《史记》称其名为阿衡,伊是他受封的地名,尹是商初最高官职,相当于首相。但《孙子兵书》称其姓伊名挚,阿衡才是官名,《吕氏春秋》也持相似的观点。

据说伊尹本生于伊水(河南洛水的支流),后流落到有莘国当自耕农。伊尹研究天下大势,认为夏朝必亡,他希望有莘氏能担当起灭夏建立新朝的重任。为此他不惜放弃自由民身份,到有莘氏宫中去当奴隶。伊尹通过高超的烹饪技术获得有莘氏首领的宠爱,却不幸发现有莘氏与夏王同为夏禹后人,很难担当革命领袖。经过继续搜索,伊尹发现商族领袖成汤非常适合作为灭夏的领袖,于是趁商汤迎娶有莘氏的一位贵族女子为妻之机,作为陪嫁到了商汤家。后来商汤发现这个陪嫁奴隶才能出众,遂免去奴隶身份,伊尹逐渐成为重臣。

这段来历极具传奇色彩,不过可信度不高。《史记》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说伊尹精于烹饪,并结合神农氏的中草药理论,发展出中医药汤剂工程,由此名声大震。伊尹又精研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的治国之道,被有莘国礼聘入宫,担任师仆,负责教育贵族子弟。这据说得到了甲骨文考据的验证,如果包括甲骨文记载的话,那么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教师便是伊尹而非孔子。商汤仰慕他的才名,五次前往力邀,才请得伊尹归为辅佐。这显然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原型,而且《吕氏春秋》《资治通鉴》都认可伊尹是中医药汤剂的发明人,此说可信度似乎更高。

根据零散史料判断,夏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奴隶主将过多奴隶用于奢侈的家庭服务,承担生产任务的自由民劳动力不足。而伊尹将大量奴隶投入到物质生产中,改善了生产力结构,推动了商族强盛。商朝建立后全国都采用伊尹的治国理念,一时欣欣向荣,伊尹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商汤驾崩后自然成为托孤重臣,大权在握。伊尹从有莘国当师仆起,就当惯了帝师,虽名为商臣,但商汤就把他当老师,到商汤的儿孙辈就更加尊崇。伊尹自称先知先觉,要使天下人民后知后觉。不过当时硬件实在有限,别说什么造纸印刷术,连成熟的文字都还没有,所以先知虽亲自兼任教育部部长,但商朝的文化科教事业似乎成就一般,大家依然是文盲,只是都知道了有伊尹这么一位先知的存在。

当王位继承人出现疑问时,连续辅佐了几位商王的大先知伊尹的意见就非常重要,最终他的选择是太丁的嫡长子也就是商汤的嫡长孙——太甲。

这似乎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游牧民族兄终弟及,最终又传回给长兄儿子的朴实模式,但联想一下就行了,千万别联系起来。商汤是立过儿子太丁作为太子,只是太丁自己不争气,死在了老爹前面,继位的仍是商汤的儿子而非弟弟。至于帝中壬没能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传给了最有资格的侄子,仍是传子的一种变通。可见太甲的继位,恰是在维护父子相继模式,而非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

当然,如果要帝中壬自己行使权力的话,未必就轮得到太甲,这还是伊尹拿的主意。所以太甲能够成为商太宗,着实应该好好地感谢一下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