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夺权野兽朱棣-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珙道,把他的兵马全交给朝廷,王府不设属官,只在名义上保留封地,王爷也别在北平住着,回到南京,就在皇上眼皮底下过灯红酒绿的日子,保证安全。这不等于束手待毙了吗?当然相安无事了。这话与徐王妃劝他的话如出一辙。朱棣怎么能认可!袁珙和道衍哈哈大笑。

道衍说,所以,非兴即亡,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如同两只斗架的山羊,在独木桥上狭路相逢,退无可退,只有勇者可胜。朱棣点头。他沉吟着,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不管皇上怎样昏庸无道,毕竟是可以号令天下的,不管诸侯怎样理直气壮,都有逆子贰臣的嫌疑。

道衍承认他说得对。如果起兵,当然也得有个口实。袁珙说得更为赤裸裸,胜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千古不易的信条。在他看来,借口都不必找,胜了,说什么都好听,念什么经都是真经。话虽如此,还得有口实才能兴师讨伐,而朱棣一直觉得棘手的,正是因为口实并不容易找。

袁珙认为口实也是现成的。燕王不妨祭起遵循祖制的大旗。新皇帝尽改太祖时的官制,太祖杀的人他给昭雪冤狱,太祖流放的罪囚他召回重用,太祖重武,他重文,连太祖不准浙东人到户部做官这样的规定,他也给废止了。可以说,朱允炆的罪状罄竹难书。说毕,袁珙拿出一沓纸,他居然列出朱允炆倒行逆施的一百多款罪状!还不该声讨挞伐吗?

这倒是朱棣最感兴趣的,想不到袁珙是有备而来,这一僧一道,岂非天赐!道衍说,建文帝最大的失策是年号,弊病就是建文两个字。朱棣说,不知其中有何说法?袁珙说,建文与洪武对应,扬建文则是废洪武,事实上他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贬低、改变了洪武帝的国策。太祖尸骨未寒,他竟敢明目张胆地背叛,还不该讨伐吗?

听起来虽令人鼓舞,朱棣仍有种种担忧。且不说朱允炆坐在太祖的龙椅上,是按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合法。他周围的人,齐泰这人,是洪武十七年应天府乡试第一名,一年后会试第二,而那个黄子澄是会试第一,学问都很到家。方孝孺其人,朱棣从前不知道,道衍法师称他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显然也是个大儒。

道衍说还有一个景清、解缙,都不可忽视,解缙也是大学问家,都是新皇帝的左膀右臂。从前朱元璋的朝臣里,就没有这样的构成。能人云集在皇帝周围,他占尽优势啊,这正是朱棣憷头的。

袁珙却并不把这些有学问的人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这是一群书呆子,做学问行,治国安邦,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这正是他们的致命弱点,若讲借口,就应在这些书呆子身上找。忘了浮云蔽日的比喻了吗?

好一个浮云蔽日!朱棣忽然茅塞顿开,拨开浮云见天日,清君侧,对呀!清君侧,这不是最好的借口吗?又没有反朝廷的嫌疑,不失人心,太妙了。他几乎高兴得想拥抱袁珙了。袁珙一来,就把他点拨明白了,道衍法师没有说错,袁珙确是经国大才,有他们这一僧一道为左右手,还愁天下不能底定吗?几个人相视而笑。





第四章 不要被小人利用,但可以利用小人


削也反,不削也反,不如先下手

也许是因为建文皇帝过于敦厚、柔弱了,他远没有太祖朱元璋那样的威仪,黄子澄和齐泰是朱元璋在廷试时钦点的状元、榜眼,就连他们,也从没敢正眼盯视过朱元璋,朱元璋长的到底什么样,在他们眼里,只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而已,朱元璋太威猛肆耍拇嬖冢巧裼肴说木嗬耄晌飞跤诳删矗绻煸罢娴那胨浅苑梗欠窍诺枚瞬黄鹜氩豢伞�

如今,在宫中议事错过饭时,朱允炆留臣子们便餐,已不是什么令人如临深谷、如履薄冰的事了。

这天朱允炆又一次在御膳房餐厅里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一起用膳。朱允炆心神不宁,吃了几口便放下筷子,几个大臣互相看看,忙放下筷子,悄然起立。

齐泰说:“臣等谢谢皇上赐宴。”

朱允炆说:“这是干什么?刚吃了几口,菜还没上来几道,怎么就不吃了?”

亲自端了一道菜上来的马皇后说:“还说呢,皇上先撂了筷子,人家还不以为这是端茶送客呀?”

朱允炆恍然大悟地笑了:“这是朕的不是了。你们别看朕,朕近来胃口不好,厌食,你们尽可以大快朵颐,吃得越多,朕才越高兴。”

马皇后笑吟吟地让三大臣尝尝她烧的鹅掌,据建文皇帝说,御膳房的师傅都说要跟皇后学一手呢。

方孝孺深知此言不虚,在朱元璋卧病不起的日子里,吃不下东西,马皇后便每天亲自上灶,为朱元璋调剂、烹制可口的饭菜,后来朱元璋竟到了非马皇后的菜不吃的地步,他只要夹上一筷子尝一口,就能辨别出来是不是马皇后烧的菜,谁也别想蒙骗他。于是宫中便有了这样的传说,正因为朱元璋喜欢马皇后这个孙媳妇,才使朱允炆最终坐稳了太孙的椅子,才得以登大位。是耶非耶,无从考证。

为了劝臣子们多吃点,朱允炆也笑着告诉三个大臣,除了侍奉太祖高皇帝,马皇后可从来不下厨房献艺的,今天听说皇上要留他们三位宫中用膳,她才自告奋勇。如他们不吃,岂不辜负了皇后的一片好心。

这一说,三个人都道了“谢皇上、谢皇后”,重新落座。

齐泰说:“陛下是天下万民之主,不可不保重龙体,还应多加饭食才是。”

马皇后说:“你们三位都是皇上倚重的股肱之臣,你们也多劝劝他,我就不陪你们了。”三人起立,目送马皇后消失在屏风后才坐下。

朱允炆亲执酒壶给三大臣斟酒。吓得三人都慌悚起立,连说“不敢当”。小太监连忙上来,想替皇上筛酒,但被朱允炆挡开了。三人只好听其自然。

朱允炆说:“这杯酒你们务必喝下,朕所思所想,朕的喜忧和寄托,全在这杯酒里了。”这话很有点悲凉、悲壮意味,朱允炆的眼里闪着泪光。

三大臣都感激涕零地起立,个个含着泪把那杯酒一饮而尽。齐泰坐下表示,主荣我荣,主辱臣死,请陛下放心。黄子澄更表示愿为陛下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方孝孺说:“二位说的过于悲观,时下虽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并不至于有大闪失,我们应当辅佐明君成为开天辟地的一代英主。”

朱允炆说:“都说得好。”他喝口茶,说,“你们吃菜,吃,吃呀,多多地吃,都吃光了朕才高兴。”

于是三人一口口地往口里填,人人腮帮子都塞得鼓鼓的,十分滑稽,引得朱允炆开怀大笑。

一见皇上开心,齐泰带头狂吃海喝,故意放纵,全无一点斯文,竟把菜都洒到胡须上、抹了满脸油腻。笑得朱允炆上不来气,宫女直给他揉肚子。黄子澄和方孝孺明白齐泰是为逗皇上开心才故意“斯文扫地”,便也学他的样子,吃相不雅起来,这一来,更惹得朱允炆开怀大笑不止。

笑过了,齐泰等人把脸擦拭干净。朱允炆说:“朕好久没这么开怀笑过了,谢谢你们。”他的语调又变得凄凉了。

朱允炆叫人撤去残席,重新上茶后,他忽然问黄子澄:“黄爱卿,还记得朕在皇宫东角门问你的话吗?”

黄子澄说:“回圣上,臣怎么会忘呢?”见另外两个人有些茫然地听着,朱允炆便说:“那还是黄爱卿给朕当伴读时的事呢。你当时是翰林修撰吧?”

黄子澄说:“是。”这事太刻骨铭心了!记得那天燕王从北平回来,在大殿上见太祖、太孙时,他却越过皇太孙,坐到最显要的位置上去了,这是公然不把皇储放在眼里,大臣们全看在眼里。朱允炆悒郁在心,又敢怒而不敢言,想到朱元璋百年后的局面,不寒而栗,事后朱允炆把黄子澄叫到东角门,向他问计。

当时他已深知,未来皇位不好坐呀。诸王都是他的尊属、长辈,各拥重兵在外,所作所为多有不法,皇祖父在时,他们还会有所收敛,一旦不在,他该如何办才好呢?

方孝孺称道皇上陛下太有远见了,风起于青萍之末,早就料到今日局面了。齐泰问黄子澄:“你当时怎样回答的呢?”

是朱允炆代答的,当时黄子澄说,这事不难处置,各王的护卫军士,仅够自卫,而朝廷军卫,犬牙相制,到处都有。一旦有藩王造反,只需临六师征讨,都不堪一击。

黄子澄当时还引了汉代旧事,汉朝所封七国不谓不强,一旦造反,不得人心,最终还不是自取灭亡?这便是以大制小,以强制弱的道理。

寥寥数语,却稳定了朱允炆的忧虑之心,朱允炆今天重提旧事,显然是认为到了这种地步了。

齐泰并不满意黄子澄的回答,认为过于轻描淡写,所以听了后立即反问黄子澄,现在黄公仍然以为他们不足虑吗?强藩有异举,会自取灭亡吗?黄子澄承认,诸王的威胁、危害,比那时想象的要棘手。

朱允炆这次是经过痛苦的思虑后再度提起藩王之忧的,他问三大臣,对各藩王到底应怎么办?

齐泰决然道,削藩,不能手软,要削在他们没有谋反之前。朱允炆似乎吓了一跳:“他们都是朕的亲叔叔啊,又是太祖封的。”

黄子澄也很强硬,如果顾忌这些,那只有当东郭先生。朱允炆又为之一震。

方孝孺进一步引经据典,若想保证皇权永固,必须撤藩。汉代刘邦分封各王时,是“非刘姓不封”,为什么?他是鉴于秦始皇的教训。秦始皇倒没有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可后来四方造反、八方起狼烟时,皇室陷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好可怜。

黄子澄称,汉文帝时代,贾谊、晁错就力主削藩。皇上没当回事,到了汉景帝时,七国藩王已经嚣张得无法收拾了。

方孝孺说,当年晁错说的话,今天也适用,对当今的各藩王,是削也反,不削也反,迟早的事。

“削也反,不削也反”的话,令朱允炆深为震动,使他更加忧心忡忡,此前他还没意识到真有这个危机。

齐泰称赞方孝孺说得一针见血。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