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停车场的时候要按按钮,抬起横杆给一张停车卡。停车场入口有清楚的收费提示:24小时12。3欧;晚7点到凌晨2点免费;晚7点到早11:30之间4。2欧;其它时段少于2小时6。2欧;全天停车少于半小时免费。
要把车子开走的时候不是在出**费,而是要到停车场的收费机上把卡送进去,根据提示交费;机器会打卡后把停车卡送出来。这样车子开到出口的时候刷卡、停车杆就抬起来了。看,停车场离圣米歇尔山还有段距离。
停好车子以后按照指示牌说明就可以走到shuttlebus的停车点。这种大巴很大很宽,应该是电力牵引的。因为通往山脚的大坝其实很窄。shuttlebus无法掉头,所以这种shuttlebus是两头可以驾驶的,到了终点站司机到另外一边驾驶室反过来开就可以了:
圣米歇尔山售票处有黄色的中文导游书,介绍了圣米歇尔山的历史,以及详细的游览指南。这里安青桔就不多言了,想多了解的百度一下即可。
圣米歇尔山有涨潮落潮,每年和咱们钱塘江似的也有个观大潮的传统,每年3月和9月各有一次。这两天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腾而来,刹那间将它四周的流沙淹没。顿时一片汪洋,连平时那条长堤也会消失。
据说这两天观潮的人那是peoplemountainpeoplesea啊。网上和摄影名家拍到的圣米歇尔山是这个样纸滴:实话实说啊,建筑再好,也需要好角度好天气好光线来拍摄才能产生此等迷幻效果。
安青桔和安初遇就是如此,早上出发时就是乌云密布,到了山脚下开始飘小雨。到了山上已经是瓢泼大雨了。
光线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圣米歇尔山实在和壮观不沾边,很有些荒岛孤堡老监狱的赶脚:游客下了shuttlebus后,步行大概300米的样子就到达山门。山门是两道窄门,不难猜出古时候肯定有御敌的效果:
进了左侧第一道门后就看到右手边就是圣米歇尔山的TouristCenter,这里有公共厕所。进了二道山门后。乖乖龙滴咚!赫然就看到了普拉德大妈的产业:
有关于普拉德大妈(LaMerePoulard),人家在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在山上经营一个食宿都管的小旅馆,主要是提供上山的圣徒歇脚的。
大妈本人也是信徒,据说那是非常和蔼,圣徒付不起饭钱人家也不追究,而且做的一道特色煎蛋饼在这等偏僻之地绝对算得上金色美食。后来好多有名的人都来此歇脚食宿,这里也就创出了名气。
大妈的儿女们将这个产业发扬光大,如今整个圣米歇尔山上恨不得一半产业都是这个以前照顾圣徒的大妈的,有大妈餐馆(招牌店就是入口那家,里面还有),大妈小吃,大妈饼干,大妈旅馆(还好几家,岛外也有)。
有些游记写“不吃大妈的煎蛋饼等于没来圣米歇尔山”;OK,中午时分一个普通的煎蛋饼(其实就类似Omelet)售价大约30欧左右,一盒大妈饼干好像是6欧,旅游“Mustgo+Mustdo”信徒不妨一试。(小说《他从末世来》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第八六七节 你听天使在唱歌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ddxiaoshuo”并加关注,给《他从末世来》更多支持!
安青桔和安初遇没有做这个预算,安青桔和安初遇的书包里背了可以在山上“匹克尼克”的食物。要吃真正正宗不带铜臭的普拉德大妈煎饼,最好是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品尝。顺便提一句,安青桔在巴黎的超市里也见到了盒装的大妈饼干(包装完全一样),一盒大约0。8欧。
LP对进入圣米歇尔山后的那条步行街是这样描述的:“圣米歇尔山唯一的街道是被误导性称为GrandRue的窄街,两边都是餐厅、宾馆和一大堆俗气的纪念品商店。”安青桔和安初遇完全赞同这个评语,实在没有看出网上其他MM赞叹的一丝浪漫:
布列塔尼地区除了苹果酒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创小吃,就是可丽饼(Crepe),华国人完全可以理解成“法国煎饼果子”。饼的做法和煎饼果子完全一样,只不过上面不是薄脆葱花和鸡蛋,而是巧克力+香蕉,或者其它什么东东。
在圣米歇尔山这个“特产”随处可见——事实上在全法国这个特产都随处可见。由于来圣米歇尔山的亚洲游客最多时日本人,所以对这种“特色美食”一般都会特别有日文介绍。
不过,别的地方的可丽饼一般是现做现烙,这里则是提前烙好一大摞保温着,要吃的时候浇上各种酱料什么的。
一大早去还是好,就是前面的商业街人多,开始登圣米歇尔山修道院的时候人一下子就少了——一众游客都先好奇纪念品呢。
进门后,按照导游指南的说明。沿着守卫厅走过大阶梯,就到了圣米歇尔山修道院的第一层平面,先看到一个“西侧平台”,从这里可以俯瞰圣米歇尔山周围的滩涂。
如今那条连接大陆的长堤已经拓宽加固,还在不断施工中,显然以后会有更多的公路通上来。甚至还修自行车道呢!
俯瞰下去,可以看到围绕圣米歇尔山修建的各种瞭望台,不过此时它们都成了海鸥遛弯杂耍的地方。尽管这一天天气很不好,仍然有游客跟着向导在刚刚退潮后的泥滩上行走游览。那些地方据说必须要有向导带路,听说拍照的角度是比较好的:
从这一层沿着旋转的石头台阶上去会先到达第三层,然后就会看到一片很壮观的双层回廊,这个叫做隐修院回廊,它连接周围很多建筑物,说是祈祷的场所。
双层柱廊的风格和吴哥窟的吴哥寺有点像。一眼看过去富于变化,视觉感受非常不错:站到回廊一角看周围的建筑,确实挺好看的:
整个修道院其实是经过8个世纪多次改建、重建、扩建而成的;不同的时期审美发生变化,设计风格也呈现出时代的演变,与时俱进的意思。不过在这种苦寒地带建成这样的建筑,的确需要很多圣徒和工人不屈不挠才行:
前面说过,安青桔和安初遇早上去就开始阴雨,到安青桔和安初遇中午离开的时候居然是瓢泼大雨了。一开始是在建筑体里面不要紧。后来雨小了一点就坐在茂密的树下边躲雨边picnic,心里盼望着等雨过了再下去。
没想到老天一点没有领情的意思。到安青桔和安初遇吃完午饭,走到外面,面条筋一样粗的雨柱泼洒下来,安青桔和安初遇的雨伞、快干防水防晒服都完全不敌,直把安青桔和安初遇浇到湿透。
站在shuttlebus候车点的时候觉得自己还算好的,好歹有把雨伞。不少游客都更加狼狈。10分钟等候有一辈子那么长,终于等来shuttlebus,大家尚能绅士风度排队上车,然后水淋淋发出“噗嗤噗嗤”的怪声坐在座位上狼狈回家……
本以为今天剩余的时间就是回住处洗澡,然后躲在屋子里看雨、睡懒觉、等晚饭呢。没想到再次领教了圣米歇尔山的天气多变。刚刚回到安青桔和安初遇的住处,雨就停了,等安青桔和安初遇洗罢澡,收拾好衣服,天空已经露出一角湛蓝。
这就让安青桔和安初遇下午居然有了大把时间去了圣马洛和康卡勒。晚上8点多返回时,天空乌云,且太阳终于有要落山的意思。
于是安青桔和安初遇再杀奔圣米歇尔山,此时光线好得多了,一切景物都显得立体起来,阳光白云,空气也非常清新。圣米歇尔山的黄昏还是不错的。
圣马洛,圣马洛,圣马洛……不错,《九三年》里朗德纳克侯爵是在舵手的帮助下从这里登陆;这里也的确是个挺有名的海盗城。可是这么名字怎么就这么耳熟呢?
直到开始动笔写游记的时候,安青桔才突然想起来,这个名字出现在中学学的莫泊桑的短文《叔叔于勒》!
对了,文中的一家住的“哈弗尔”其实就是翁弗勒尔(Honfleur),一家人听说于勒叔叔发了财就乘船出海庆祝,但是在甲板上认出那个开生蚝壳子的老水手正是于勒——傻了。
全家人回程时特地改乘去圣马洛的船,以免再遇到这个穷亲戚。现在去过了,终于明白从方位来看此圣马洛即彼圣马洛。
这些信息是百度来的:圣马洛的名字就是来源于一个叫马洛的圣徒(来此传教)。但是到了十六世纪前后,这里成了海盗进出的港口。这些海盗不少“奉旨抢劫”,把从别的国家抢来的东东先给法国皇室。
既然是“有国家编制”的“正规海盗”了,也就积累不少财富,这个城市就繁荣起来,周边地产也跟着高大上了。到了十七世纪英法海上争霸时,这里又“奉旨抵抗”入侵,把个海盗城建设得颇具规模。不过现在的城墙是后来修复的。因为二战空袭把这里都炸完蛋了。
安青桔和安初遇按照GPS的指引不怎么费劲就找到了城市,麻烦的是停车。圣马洛城其实很小,后来安青桔和安初遇在国内开车去张北的路上经过一个叫做“鸡鸣驿”的明代古驿站城,安初遇看圣马洛城的大小也就那个“鸡鸣驿”那么大。
游客停车自然是不好进去的,所幸城外有许多专门的大停车场,就在港口边一字排开。只要肯付钱。不用担心找不到车位。顺便奉劝一句,在欧洲乱停车想省钱的念头不可取,罚的可贵。这就是圣马洛老城外的港口,这是安青桔和安初遇从城墙顶上拍过去看到的:
到底是海边,海鸟特别多,随处可见奇怪的海鸟神气活现地站在停车场的各色车顶上。安青桔和安初遇没有去过法国南部,只知道这里的海边阳光就足够灿烂,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