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4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生们发现崇拜的英雄来到身边当然无比激动,听了英雄的报告会,不知道多少孩子立志从军,争取长大了也成为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

    英雄的荣誉感使得每一位战士争相效仿,人人渴望得到证明自己战功的勋章。蓬勃发展的黄家体系军民同心,没有人畏惧上战场。

    老百姓根本不介意开辟新天地,马上会有成千上万的汉人漂洋过海跟随家主去夺取苏门答腊岛。

    荷香带着儿子准备随老爷去海南岛,她会继续担任秘书长跟随大军去马六甲抢地盘。

    黄家湾岛管理后勤的工作交给了甄李氏、乐儿和李娟。

    忠明堡有许多黄家人马集训,东江镇的岛屿又有黄家猛士驻守,黄家湾岛无需留下太多正兵驻守,这里有几万携带武器崇尚武力的汉民呢,黄胜只不过留下了一个把总人马。

    十一月初海军编队和商船南下,黄胜依旧乘坐旗舰“华夏公爵号”,赵时敏新建造的“华夏郡王号”更大火力更猛,已经在试航阶段,肯定能够赶上去马六甲的海战。

    南下的舰队一路顺风,七日后来到淮安府海州港,这里就是后世的连云港,在大明隶属于南直隶直辖。

    黄胜为了避免过于刺激朝廷,没有完全控制海州,只不过通过赎买的方式购置了港口周边大片土地,现如今经营了五六年,海州港已经形成了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

    海州港的繁荣程度已经超过海州城,黄家在港区雇佣了太多人工作,这里修建了许多大型仓库,修建的粮库拥有筒式粮仓近二百,满载可存粮一百五十万石左右。

    海州港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南下北上的船只都以这里为一个主要补给地,这里同样形成了一个大明中部的货物集散地。

    海州港虽然没有高大的城墙,但是这里有黄家戒备森严的私人仓储区,码头工人都是乡勇,有足三千,这些人在码头做工,收入稳定足以养活家小,所以对黄家的认同感堪比体系内子民。

    码头工人的家小有一万多在海州生活、工作,当然这些工作机会大部分都来自黄家的投资。

    在海州工作的黄家体系管理者有一千多,他们有些是“华夏大钱庄”海州分号的工作人员,有些是工程技术人员,有些是工厂管理者和邮局职工,还有保、甲、里、亭长。

    海州的黄家屯田倒是不多,十几万亩而已,屯户有三千来户,这些农民以三丁出一丁的比例参加乡勇集训,也有一定的战斗力。

    海州港没有城墙也不怕谁来攻打,这里真的被攻击时,黄家工作人员加上乡勇武装可以立刻凑出六七千,会有三成滑膛枪手和超过八百线膛枪手。

    整个港区的建筑物都是以港口仓库为中心呈放射型外扩。乡勇来守卫这里比较容易,依托一栋栋民居的砖墙,敌人来了骑兵在火枪打击下会损失惨重。

    在这里负责防务的最高长官是跟随黄胜九年多训练第一批马车夫的教官朱荣国,他的忠诚度无可挑剔,能力也可圈可点。

    海州已经有十万左右来自河南的难民集结,他们都是从修建海州到徐州的官道工地上刚刚撤下来,因为天渐渐地冷了,在冰天雪地里去修路太儿戏。

    港口离库区不远有专门修建的难民营,住房以两层大通铺的形式提供难民住宿。

    每一间屋子可以容纳八十人不觉得拥挤,当然会有供暖的蜂窝煤炉,所有人都不许喝生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杯子和黄家发放的毛巾。

    河南军情处主官马跃特意赶来海州港汇报这小半年在归德府的发展情况。

    他和许四九、孙振怀带着五十人在五月底由高见陪同赶到睢州,高智勇喜出望外,立刻觉得有了主心骨。

    此时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整个中原大地饥民四起,太多州府都紧闭城门束手无策,高智勇也同样如此。

    秋粮还没有成熟,由于旱灾严重即便收获也不足以让老百姓生存,这个时候满地都是需要接济的难民,而官府根本无力承担职责,因为他们手中没有足够的粮食。

    许四九当天就开始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开设粥厂给难民一天提供两餐,每顿一碗粘稠的粥外加一个炊饼,虽然不足以让难民饱食,也能够让大部分人获得七分饱。

    这完全是因为知州大人高智勇无条件信任黄胜的缘故,黄家的粮食还没有运来,他仗着胆子把官仓的粮食借给许四九施粥。

    如果黄家不能运来粮食,整个睢州军民、官吏都会因为没有存粮无法坚守城池,如果官吏都弃城而走去逃荒,高智勇被朝廷斩立决应该十之**。

    睢州放粥的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更多流民往睢州两县聚集。

第六百零六章:中原布局

    高智勇带领睢州两县所有的胥吏登记流民,做事不可谓不认真。

    这位高公子属于良心未泯的大明官员,他家里比较殷实,当官真的是为了奔个前程,从来没有刮地皮的行为,只不过大明常例他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要不然会被士大夫阶层视为另类。

    高智谋当了七八年地方官,根本没有挣到一两银子回家,他父亲高第不仅不责怪儿子,还不时派家丁送银子补贴。这当然是慈父之心,他期望儿子青云直上,高家后继有人。

    可是如今的地方官不好当,特别在崇祯年,太多士大夫因为丢了信地被皇帝毫不留情咔嚓了,高第动用关系请“战神”家丁来协助儿子守土当然找对人了。

    安民、守土、训练自保武装,黄家人人都是专业对口啊!

    黄家人马来到睢州马上按部就班各自开始工作,马跃、许四九、孙振怀带着人从家庭完整的人家里挑选青壮每人发给一支黄家出品的枪头。

    很快手里拿着木杆长枪的乡勇就组建了三千,他们每人都在胳膊上戴着红袖标以百人为单位,由黄家私兵带领参与维持治安。

    每一个袖标都会写明拥有人的编号,可以立刻查出拥有人属于哪一个百总,主官是谁,此人籍贯何处,家庭还有多少直系亲属。

    在河南活动的军情处也来了许多特工参加接济流民,他们在马世虎骑兵顺路护送下组织流民青壮用独轮车运来了五千石粮食。

    睢州军民见到了装满一辆辆独轮车的粮食立刻安心了不少,连日来焦躁不安的高智勇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

    马跃知道河南大乱的始因就是缺粮,他亲自带着两千乡勇赶到海州港继续运粮,同时护送这两千乡勇的家眷来到海州港。

    这一万五千人来到黄家早在两年前就修建好的营地,这里有一个个集体宿舍,完全进行军事化管理,每一间屋子里都能够住八十人。

    乡勇的家眷们只不过休息了三天,就有经过此地补给的南下商船带上他们去了交趾省。

    马跃调用了足两千独轮车,并且申请运更多独轮车送达海州港,因为经过设身处地走了睢州到海州港的道路,发现唯有用独轮车运输才符合实际情况。

    海州港到睢州八百余里,还不算太远,浩浩荡荡的队伍没有哪一股土匪、山贼敢打主意。

    这些吃惯苦的老百姓在能够得到七成饱的情况下,每天走一百里路完全做得到,推着独轮车走的速度不比步行慢。

    源源不断的粮食由海边往内地输送,睢州的乡勇轮番跑海州,他们去时独轮车上可以坐老弱妇孺,回来时满载粮食。

    可惜效率太低下,一次满打满算只能运进一万石粮食,来回一趟需要二十几天,途中消耗达到半成以上接近一成,到达地头只有九千余石。

    还好每一次运粮时都会把乡勇家眷送来海州,睢州的流民在减少、粮食存量开始正增长。

    可是没过几天明显开始减少的流民又一下子膨胀起来,那是因为离睢州更远地界的流民得知睢州有粮食给活路,已经成为盲流的饥民扶老携幼而来。

    许四九、马跃他们组织乡勇不断运进粮食,及时组织流民往东迁徙,忙忙碌碌一直到秋收时分才告一段落。

    虽然遭受灾害的年景粮食产量有限,总会有一些收成,熬到略微缓解了粮食危机的秋后,流民蜂拥的势头才被暂时遏制。

    睢州的乡勇已经高达六七千人,他们许多人都跑了一两趟海州港,都亲眼看见家眷获得了食物,许多人已经乘坐大海船南下了。

    所有的乡勇更加守纪律,因为他们如果不按照黄家章程工作大有可能和家眷失散,从今往后天南地北可能一辈子也找不着。

    这是因为每一位乡勇的编号都对应着他们的家庭,每一户家庭被安置在何地也会有详细记录。

    要是哪一位乡勇不服从集体安排胡乱窜岗,后果当然很严重,弄丢了证明身份的袖标忘记了自己的编号真的会再也见不着家人。

    留在睢州的乡勇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每天接受训练,几个月下来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只不过他们不足以对抗正规军,因为他们没有弓弩和盔甲。

    但是用来对付暴民已经绰绰有余,暴民拥有的弓弩和盔甲也不值一提,这里有祝国兵等等三十位黄家亲兵队出身的军官可不含糊。

    他们骑战、步战、热兵器、冷兵器全能,用短铳、燧发长枪击毙有装备的暴民头目不费吹灰之力。

    这六千七乡勇跟着黄家私兵工作、训练了小半年忠诚度已经没问题,不仅仅是因为黄家给他们发放粮饷的缘故。

    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的亲人已经被接去黄家体系生活,他们的训练情况和工作表现将要直接影响到亲人的待遇。

    许四九的宣传队不仅仅给流民发动宣传,同样不遗余力教育乡勇,如今宣传队也扩编了,许四九挑选了许多落难的童生加入。

    大明的咄咄怪事,读书人大多数都是样子货,身体弱得很,太多读书人体力活儿干不了,而黄家根本不肯任何有劳动能力的人无所事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