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帝决心有所作为,重整江山。要实现这个美好的理想,必须有一批得力的官员来辅佐。于是崇祯帝物色人才,一旦发现合适的人选,便破格提拔重用。

    崇祯二年三月,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见周延儒,谈了很长时间,究竟谈了些什么,外人概不得知。后金入侵,正是国家用人之时,崇祯委任延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这年,入阁的周延儒才三十六岁。

    周延儒被同样年轻的皇帝委以重任,他根本没有什么政绩,升官速度可谓大明朝的翘楚。由此可见是周延儒一番君前答对迎合了年轻皇帝的胃口。

    也可以看出,崇祯皇帝急于图志,想有所作为,可惜才能有限,真的不识人。

    何如宠奏道:“臣闻黄家在京师城外也设几十施粥处,流民人人感恩戴德,黄大人如此为国为民理当褒奖。”

    兵部尚书梁廷栋奏道:“臣得知黄大人以私人名义给出战的将士打赏每人纹银三十两,如此出手恐怕要上百万两银子之多,黄大人如此公忠体国乃是我辈楷模。”

    几个阁臣附和道:“黄大人善于带兵且不爱财,导致将士归心人人都肯以死报之,真豪杰也,陛下理应厚恩。”

    所有的大臣众口一词言黄大人诸般好事。只有高第和王之臣摇头叹息,他们知道如此多的重臣争先恐后词赞誉黄胜,天子听入耳中是祸不是福也。

    连温体仁都奏道:“黄大人的家丁在京师被建奴围困,粮价斗米千钱时义卖粮食还接贫济困,如此善举京师百姓人人念佛,圣上不可不厚赏一心为民的黄大人。”

    年轻的皇帝本来满面春风,听着听着笑容僵硬了,黄大人意欲何为啊?

    群臣还在你一言我一语大言黄大人丰功伟绩,皇帝实在听不下去了。

    开口道:“诸位爱卿,黄大人的功绩已经天下皆知,朕也耳熟能详,厚恩黄爱卿那是必然。今日议一议辽东经略用何人最合适。”

    高第立刻奏道:“陛下,黄大人任辽东经略实至名归,有他在辽东建奴早晚必灭。”

    王之臣奏道:“黄大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支偏师就能够连破建奴诸城直入伪都沈阳,辽东兵马如果尽属黄大人,建奴覆灭应该指日可待。”

    在今日议事前少年皇帝本来有了决断,他准备不但赐爵让黄胜成为勋贵,还破格委任黄胜主政辽东,任辽东经略,但是这一刻他开始举棋不定。

    不是怀疑黄胜有没有灭了建奴的能力,而是黄胜的能力让他感到恐惧。

    会察言观色的温体仁明白了少年天子的心思,出班打圆场道:

    “本来黄大人是辽东经略首选,可是如果用黄大人主政辽东对他太不公平,黄大人如此大功封王都不为过也,继续留在辽东受苦恐怕百姓会议论朝廷寡恩也。”

    温体仁真有水平,巧妙的用赐爵后应该回京师当勋贵享受荣华富贵就把黄胜出任辽东经略的可能性排除了,还不会授人以柄,因为这是祖制。

    “确实如此。”同样会揣摩上意的周延儒附和道。“如今孙督师主政辽东最合适,建奴实力受损,以孙督师稳妥的塔攻徐徐蚕食的战略,建奴覆灭也是早晚。”

    周延儒乃是东林党,当然力挺同样是党员的孙承宗大人,黄胜大破建奴,如今的“众正盈朝”都以为桃子熟了,摘桃子谁不愿意啊?当然要让自己人得偿所愿!

    天子踌躇不定,宣布再议,罢了这一次平台奏对。

    关前道三千骑兵总在京师城外驻扎也不太合适,皇帝每人也给了三十两银子的赏赐下旨让他们各回原伍,朝廷封赏不日下达。

    黄明理、黑虎带着人马离去,他们都很高兴,大战过后家里的事情多着呢,他们可不肯在京师瞎耽误功夫,扩军练兵只争朝夕。

    刘国正不回去,他要带着几十个武术家在北直隶选拔人才带回黄家湾岛,因为家主要扩编亲兵队,人数最少要达到三个百总,一半从黄家老兵选拔,一半在北直隶招募。

    现有的九十个武术家会有一大半提拔为军官或分派到部队成为基层军官,或进入情报处成为情报头目,至于任总旗官还是百总根据档案记录的功劳积分任命。

    家主在京师的安全无需操心,北直隶的情报网已经四通八达,钱猛就在京师以王恭厂商业街治安团练的身份为掩护,从事情报工作。

    他不仅仅是黄家的正五品武官,还是朝廷的正五品千户,那是黄家以维持王恭厂商业街的乡勇为基础组织的京师乡勇八千人在建奴兵临城下之时起到了安定人心维护京师治安的大作用。

    王恭厂乡勇获得了官方承认成为京师团练,钱猛和十几位退伍兵获得了朝廷腾骧右卫千户、百户的官职。

第四百五十二章:南方任职

    二月十七,英国公府大摆筵席,京师文武正五品以上几乎一个都不少,皇宫大内来了两位皇后,天子居然来了不菲的贺仪。

    如此兴师动众原来是英国公给自己的外孙办满月酒,英国公本来就权倾一时,黄胜更是一枝独秀,这两家在京师一时间风头无量,满朝文武没有人不给面子,连翰林院的清流都纷至沓来。

    这些人大多数得了黄胜的礼遇和优待,此时都高高兴兴来喝酒。

    还有一个送贺仪的队伍大张旗鼓而来,那是来大明贺喜“辽沈大捷”的朝鲜国信海君的使臣郭孝廉、汪如海一行,他们一个个恭恭敬敬,送的礼物当然很丰厚。

    如今朝鲜信海君的使臣在大明受到了最高礼遇,所有的文武大臣都知道信海君对大明忠心耿耿,跟黄胜大人私交莫逆,这一次居然派出战船、货船协助黄大人捣虚辽东。

    崇祯皇帝已经接见了使团,他得知朝鲜信海君不仅出兵相助大明,还接纳了许多在辽东解救的汉民去“华夏岛”安家落户,人口可能有十万之多。

    大明财政危机,正愁如何解决从辽东迁徙回大明的汉人如何安置,见信海君帮忙解决一半,忠明堡屯垦留下一部分,黄家又雇佣一部分,三两下这个棘手的难题迎刃而解。

    皇帝龙颜大悦下旨表彰了这个在奏章里自称汉人血统居多,一心仰慕汉文明的朝鲜信海君,赐信海君亲王仪仗,用内红销金伞宝珠龙文,服衮冕九章,冕用五采玉珠九旒,红组缨,青纩充耳,金导。

    大明这已经变相的承认信海君代表朝鲜国主!以后和建奴争夺朝鲜,黄家私兵相当于挟朝鲜国主而令诸侯,大义完全占取也!

    黄家家丁和京师好人又有得忙了,因为他们必须给每家每户送上九只红鸡蛋,二斤喜糖,谁都喜欢乐善好施啊!拎着红鸡蛋和黄家生产的水果糖走家串户的每个人都荡漾着如春风般的笑容。

    如此举措又得到了万家诵佛,襁褓里的黄昊得到了太多祝福,有钱粮的感觉真好,可以回馈社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正是如此。

    热热闹闹的宴席摆了三天,喝干了不知道多少瓶西风烈,联欢晚会演绎了整整九场,北直隶、南直隶顶级唱家争奇斗艳,柳如是、徐佛家脱颖而出,大有直追蓝彩儿、如梦、白牡丹之势。

    孙承宗赋闲几年,建奴肆掠京畿他得以再度出山,这一次他不矫情,老而弥坚的孙阁老信心满满要在有生之年为朝廷解决建奴这个心腹之患。

    孙承宗仔细询问过茅元仪建奴此战的损失,认为建奴伤筋动骨已是必然,明军紧接着稳扎稳打,建奴覆灭指日可待。

    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想有生之年能够建此奇功,说不定如王阳明那样封爵荣归故里也未可知。

    孙承宗主动上书朝廷再次陈诉辽东方略,当然还是堡垒围困战略。

    孙阁老的态度满朝文武都懂了,力挺他的当然是东林党,由于孙承宗的老好人性格在东林党里不属于激进分子,政敌不多,因此太多大臣上书言孙阁老可以总督辽东兵马。

    大明朝廷本来都等着建奴来报复锦州的消息,谁知建奴大军根本没来,大部队往朝鲜去了,祖大寿的哨马一直放到三岔河都没有发现建奴大军活动,辽东大片领地好像被建奴弃守。

    大明上上下下一片欢呼,貌似建奴被明军揍怕了,跑远了,于是乎,狡兔还未死,大家就在商议如何烹走狗也。

    黄胜通过高第、王之臣几个交好的大人传递消息,得知自己不可能成为辽东经略,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对朝廷抱有幻想,自己想得到的崇祯皇帝不给,看来只能逼其就范了。

    只是远赴海南耍阴谋诡计的黄明道大军还没有音信从来,不急于一时静观其变。

    紫禁城御书房,崇祯皇帝在看黄胜的奏疏,劳苦功高的黄大人积劳成疾,如今染了怪病,没由来的怕冷,辞去辽东巡抚和关前道兵备的官职,要求去大明的最南方任职,越往南越好,因为那里暖和。

    崇祯皇帝不傻,感觉到黄胜知情识趣准备急流勇退,居然主动提出去南方边远之地任职。

    由此可见黄胜准备远离朝廷权力中心,他如此不贪慕权力难能可贵也。

    皇帝此时不过是按照帝王心术处理事情,根本不是厌恶黄胜,相反他相当欣赏黄胜。

    他认为自己不肯交付太多兵马给黄胜,其实是爱护他,人心不足人之常情,不给他机会君臣反而能够和平共处啊!

    皇帝决定赐爵,给这位不争权夺利的能臣荣华富贵,但是不肯黄胜远赴南方,留他在京师入阁。

    大朝会,皇帝下了恩旨,黄胜加礼部尚书衔以文渊阁大学士入阁。

    入阁?黄胜曾经出任翰林院学士,又担任封疆大吏辽东巡抚,又做过道臣兵备,资历和政绩以及功勋都足以,唯有一点不足就是年纪,连胡须都没有的阁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也。

    虽然群臣不以为然,但是在皇帝有意停顿看看有没有反对意见的时候却没有一人出班反对,大家实在弄巧成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