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赞画将军黄胜大人鞭长莫及,也不肯替他人做嫁衣,怕训练不易的战士在朝鲜的冰天雪地消耗太大,选择了休养生息静观其变。

    他过完年也不去上班而是忙着训练自己的部队,转眼间就到了二月份,朝廷的封赏圣旨终于到了山海关。

    辽东经略王之臣高升一级准备回京师任职,他当上了位高权重的兵部尚书,交割权力后马上去上任。

    由于辽东经略、巡抚不和,俩人互相弹劾,朝廷烦不胜烦,把王之臣调回京师后罢辽东经略不设,辽东变成了袁崇焕这个辽东巡抚独大。

    历史还是教科书上的历史,黄胜哭笑不得,连时间都吻合,此时他特别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进入了历史,自己麾下有几千实打实的部队几万人口呢,为何历史的车轮没有变化?

    辽东经略王之臣火速派人通知赞画将军黄胜大人去山海关见面,黄胜不敢怠慢疾行一昼夜赶到了山海关码头。

    来迎候的是马世虎,他已经加了荣勋提了一级,现在是正三品的实授游击将军,麾下有兵额三千六百,步兵、骑兵各一半。

    他告诉黄胜大人,高阁老的公子赞画将军高智谋三天前就来了山海关,朝廷调任他去兵部任职,具体职务不太清楚。

    这位读书人终于熬出了头,黄胜由衷的高兴,他去朝廷兵部不管做什么官对自己都没有坏处,黄胜让马世虎去告诉高智谋,自己也来了山海关,晚上如果方便大家一起喝大酒。

    原来辽东经略王之臣大人急着传见黄胜是为了站好最后一般岗,因为黄明理也参加袭击喀喇沁蒙古鞑子获得战功实授升一级,现在是从三品盖州卫指挥使实授觉华岛守备,麾下步兵、骑兵一千八百,胥吏几十人。

    朝廷恩赏了庆格尔泰内喀尔喀小台吉称号,效仿祖例册封其为从三品卫指挥使,暂时借住大明高台堡,日后击败喀喇沁夺回原部落封地另当别论。

    王之臣人品不错,他找黄胜来是利用自己在辽东马上失效的权力,把黄家兵马的钱粮落实,还把朝廷补充的十艘马船,五艘草撇船都给了黄明道麾下的水营千总部,让黄胜从山海关挑选一千人马去觉华岛补充为守备军。

    王之臣安排这些事情,包括吩咐手下吏员给黄胜麾下人马发饷银,都有意当着镇守太监,看来他们有了默契。

    黄胜也有东西要交给王之臣大人,一张请假半年的文书,袁崇焕那个傻帽来管理辽东的所有事务,黄胜决定避而远之不鸟他。

    找个由头去京师操作王恭厂商业区,理由太充分了,由于再战复州时,一个大炸弹在自己不远处爆炸,当时没注意,现在才发现受了严重的内伤。

    到了春天就觉得浑身乏力,走路都冒虚汗,京师有太多好郎中,自己去求医问药好好调养半年再说。

    黄胜不但不理睬袁崇焕还给他找不痛快,跟他来个针尖对麦芒。

    黄胜知道历史,这小子干了没几天就下台了,天启皇帝和魏忠贤都不太好骗,哪怕他阿谀奉承用辽饷替魏忠贤修了生祠。

    由此可见魏忠贤还是以国事为重,不看一个官员对自己的态度,而是看他对国家是否有用。

    可惜天启马上要死了,而魏忠贤又被一个更加傻帽的孩子崇祯皇帝逼死了,不然袁崇焕以后就不可能再复出,就不会给大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他也就不会被京师老百姓活活吃了,由此可见领导不识人害人害己啊!

    黄胜还有以御史身份给朝廷上书弹劾袁崇焕的奏疏请王之臣大人代为呈奏,其他都是不痛不痒的捕风捉影,反正御史可以闻风奏事,言者无罪是明太祖祖训黄胜不怕惹麻烦。

    但是有一条说得言辞灼灼,袁崇焕派人吊唁野猪皮,称建奴后金国,有辱国体,当罢免其职。

    王之臣看了黄胜委托他代为呈奏的弹劾奏疏,马上理解了这位年纪轻轻的大人泡病假的原因,立刻批复了。

    他也知道袁崇焕做了胆大妄为的事情,居然跟反贼建奴眉来眼去,还承认他们建立的所谓后金国,他表态不但一定把黄胜的奏疏呈报,自己也要弹劾这位袁大人。

    镇守太监还要在山海关混呢,左右为难,黄胜让他不用担心如果把袁崇焕搞下台,辽东应该还是王大人来督师。

    刘应坤前思后想还是放弃了弹劾袁崇焕,他和气生财不肯得罪辽东将门。

    既然大明官方已经认可了庆格尔泰的小台吉身份,同意他管理投靠大明的内喀尔喀部落,黄胜认为事不宜迟要尽可能让这一支蒙古人马得以保全。

    这个时代别无他法,修建城池才是万全之策。否则庆格尔泰的部落在被建奴攻击无法对抗的情况下,不可能有那一座大明驻守城池敢放他们进城躲避。

    山海关更加不例外,因为大明就有这样的战例,由于文官大人傻傻的相信了蒙古鞑子的话,吃了他们的亏。

    后金利用请求庇护的蒙古人骗开大明苦心经营的坚城,导致明军一败涂地,而建奴只付出极少的伤亡就获得大量人口和财物,并且得到完整的城池。

    修建一座城池多么不容易,要花多少人力和财力,有些城池一直修修补补建几十年才达到后来的规模,就这样白白的送给了建奴。

    前车之鉴,如今的明军都不可能放蒙古人入城,有的甚至连客军都拒绝放入,最著名的战例就是巡抚王元雅、蓟镇总兵朱国彦不放赵率教的骑兵进遵化城,最后害人害己。

    赵率教中伏全军覆没成为悲剧英雄,遵化城被红歹是攻破,两个拒绝放援军入城的官员也自杀殉国,全家罹难。

    由于任何明军的城池都容不下庆格尔泰的人马,他们在不敌建奴的情况下或被斩尽杀绝或成为俘虏那是必然。

    所以黄胜必须为他们解决避难所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让这位小台吉有自己管理的城堡即可。

    黄胜向王之臣和刘应坤陈诉其中利害,两人深以为然,同意黄胜的计划。

    黄胜立刻派黑熊去通知庆格尔泰,让这位新鲜出炉的小台吉带着部落里的壮劳力来参加维修靠海的一个已经废弃的原大明广宁前屯卫千户所。

    黑熊见到了自己曾经的头人,喜滋滋跪下道贺他成为了内喀尔喀小台吉,告诉了他自己来此的任务。

    本书起点首发,如果各位看官觉得本书还行,请到给本书投一下免费的推荐票支持一下作者,一定有更加精彩的情节回报给书友们!

第二百六十七章:军事堡垒

    庆格尔泰大喜,对黄胜大人言出必践的作风更加赞赏,请黑熊代表他给黄大人多磕几个响头。告诉黄大人内喀尔喀的部落永远以黄家马首是瞻不惧艰辛。

    能够拥有一座城堡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哪一位武官不想啊?庆格尔泰马上发动全部落总动员,很快就带来了三千男女参加修建城堡。

    黄家要挑选兵丁了,虽然这一次不是选家丁,而是补足麾下的营兵,由于黄胜的名声太响山海关军人都争先恐后来接受挑选。

    很快一个千总的战士就凑齐了,一个把总骑兵三百六十骑,两个把总步兵七百二十人,黄家还是采取旧例,每一个归属于黄家指挥军人的家小都安排到黄家湾岛定居安排工作,纳入到保甲联防体系。

    没有一个明军战士不愿意让家小去黄家湾岛,山海关里关外马上就出现了拖家带口的老百姓,跟以往不同,以前每一次迁徙都是哀声一片,这一次都是喜笑颜开,人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千出头的兵丁居然有一万出头家小跟随。黄明理和黄东山后来经过走访,发现许多兵丁把兄弟姐妹的子女也过继认了自己的儿女,本来父母不跟着他们过的也接来赡养。

    这是大明合理合法之事,黄家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人口多一些无所谓,年轻人多了更好,一年半载他们就会融入黄家,成为强大的后备力量。

    黄家湾岛由于往浮山所移民了,马上还要有第二批前往,增加一千户小意思,他们都会得到工作,很快就能够脱贫致富。

    黄胜带着麾下出关,来到了广宁前屯卫一个大明放弃的千户所。

    这里就是黄胜上一次登岸的所在,往南离山海关一百三十里,往北离宁远一百二十里,离西边的高台堡五十里,坐落在六州河一条支流的入海口的南麓。

    黄胜上一次就实地考察过了那个离海边码头只有三里多的千户所城,心里早有了预案。

    如何用最小的造价容纳最多的百姓躲避战火是这一次修建堡垒的主题,这里处于大明重兵驻守的两个坚城宁远、山海关之中间地带,后金不可能在此地长期攻打。

    唯有采取偷袭,一击就走的骑兵突击战比较适合。只要那些擅长烧杀抢掠的建奴来一次,刚刚恢复一些生机的内喀尔喀又会万劫不复。

    黄胜的计划是准备修缮加固没有毁坏的原千户所,依托其东城墙,往西修建南北城墙三里紧靠到海边码头。

    城墙无需太厚,只要一步半就行,这样的厚度只有普通大明城墙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节约造价。

    墙基以就地取材的石头用水泥修葺,墙体为大明传统三合土外包砖,修南北城门各一座,修造牢固的三层高的城门楼二十步见方,守城兵丁可以居住,可以望。

    安装上下起落式城门三道,由绞索加滑轮组起吊关闭城门,黄胜给这个城池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忠明堡。

    方案上报到了辽东经略王之臣手里,他举双手支持,当着身边的官吏夸赞大才子会办事,连替堡垒起的名字都是那么合时宜。

    臣服内喀尔喀是王之臣的政绩之一,也是朝廷给蒙古诸部的一个态度,王之臣也怕这些用来做表率的内喀尔喀人被建奴奔袭斩尽杀绝。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政治影响太坏,从此以后大明上国的威信安在?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