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乎,许多人便去乡下招募人手,为了找人,那些人牙行便也兴起了,他们现在倒是不买卖人口了,而是帮人招工,这里招不到,就去穷乡僻壤招募,这些满口京师口音的人,甚至有的索性跑去几百里外的小县城里,先是打点了关节,之后便开始大肆的募工,只要是不缺胳膊断腿的,管他是男是女,都要。年纪小的,可以去做学徒,强壮一些的,可以去脚力,妇人可以去成衣行里缝补,年纪再大一些的,也不要紧,给人看更看门什么的,大抵也是供不应求,不是?
反正但凡只要是人,在镇国府就会有用处,说来也怪,这镇国府百业兴旺,还真是什么人,都有人肯花钱雇佣,还有现在兴起的小作坊,因为薪水和待遇比不上镇国府,所以往往精壮的都进了镇国府的工坊,而这些小作坊呢,一般情况也自知自己的处境,宁愿去寻一些边角料,即便是花甲之年的,他们也愿意捏着鼻子认了,谁让便宜呢?
可对于寻常的人来说,即便是便宜的雇工,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薪俸也是颇为吸引人的,不少人倒是都肯跟人牙子去,这些人牙子,本就是油嘴滑舌,到处招摇过市,就恨不得将镇国府吹捧到天上,这镇国府的大名,自此也就开始在各处传扬了。
(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财大气粗
大量的人力蜂拥至了镇国府,可令所有人乃至于是孙琦都不禁为之瞠目结舌的事儿却是发生了。
镇国府所招募的人力,就犹如用海水止渴一般,竟是越饮越渴。每日数百上千人涌入,非但没有使人力的问题缓解,反而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就如活见鬼了似得。
其实本质上,镇国府的繁荣,除了是那镇国府的垄断工坊之外,之所以能够不断得以发展,本质上却来自于内部的需求。
这种需求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匠人和学徒越多,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有了薪俸,就有了购买的能力,有了购买力;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就无法自己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以往的人,自己种地,自己做饭,自己缝补衣衫,出行则是步行,说到底,一是没钱,另一个就是他们的时间并不宝贵,所以他们可以花费几个时辰去城东走到城西,他们可以让自己的婆娘花费几个月,去裁剪一件新衣,他们可以悠哉悠哉,却是做着各种这样那样的无用功。
以往的生活的好坏,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祖祖辈辈,大家就是这样过日子的,所以即便是大富大贵的人家,也只是乘着轿子悠悠然的,可是现在却是,时间开始变得金贵了,工坊从早便要开工,日夜不歇,如此一来,这数万的匠人和学徒,也就流入了‘市场’。
于是他们将薪金,也即每年近三百万两纹银,统统变现成了衣食住行,三百万两银子,这是何其大的市场,也正因为如此,各种商铺才应运而生,商铺需要人手,就需要无数的伙计,如此一来,小小的镇国府就不再只是几万的匠人和学徒,其中包括了脚力、苦力、车夫、酒保、伙计、商贾甚至是耍把戏的艺人还有各种眷属,以及泥水等匠人,甚至是码头处的各种船工,足足十数万之多,一个地方,聚集了这样多的人口,而且大多数,生活水平都比附近的地方要高一些,不少人都有稳固的收入,想要供应这些人,就需要无数的布匹,需要无数的大米白面,需要数不胜数的各种生活物资。
于是许多小作坊,拔地而起,有的织布,有的是染坊,这些人已不再只是寻常的农夫这样简单,可又绝非是大富大贵之人,如此一来,所延伸出来的产业,就全然不同了。
寻常的农夫或者说城市中的贫民,是几乎不消费任何商品的,而大富大贵之人,他们所用的东西,往往都是精雕细琢的,因此供应这样的人家,大多都是技艺精湛的匠人,可能会花几个月时间去做一个八仙桌子,也可能花费一年半载去制作一个屏风,也可能花费一个月时间去雕琢一块玉佩。
而新诞生的这个匠人阶级却是全然不同了,他们有消费的需求,偏偏又无法消受那些价格极其高昂的消费品,于是他们往往会退而求其次,可若是手工去制作这种消费品,往往价格高昂,这就导致谁的商品更加低廉,在保证能用的同时,又能将价格维持到最低,谁就可以成为青睐。
这便是小工坊诞生的动力,规模性的生产,即便无法改进机械,但是也可集齐劳动力进行分工,镇国府的生产分工就让模仿者得到许多的启发,将一个生产的流程分为若干个细节,每一个匠人只需做一件简单的事,这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为当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小工坊林立起来,却又需要更多的劳力,劳力越多,人口越多,消费力就越旺盛,于是不得不生产更多的商品去满足人口所需,扩大生产,又需人力,那些商铺大抵也是如此,生意好了,自然需要招募更多的雇工,更多的雇工又促使了工商的繁荣,于是……
这是一个循环啊。
孙琦在招商局,看着最近诞生的一些‘工商学’理论,这些所谓的理论,什么所谓《货殖论》之类,多是一些读书人吃饱了撑着写的,似乎也介绍了这种特殊的现象。
其实整个镇国府上下,对于这种现象,都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大家只知道,似乎有钱挣了,日子也开始越过越好,买卖越做越大,到处都缺乏人手,可是谁也不知道其中背后的原理,就好像做梦似的,一****看着无数的楼宇拔地而起。
至于那些工坊,一般情况,是不会出现在其他州县的,因为除了镇国府,其他的州县实在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至少本地的地方官,就未必欢迎他们,若是遇到了差役的刁难,商贾们要打点下来,成本反而更高。
孙琦开始渐渐觉得吃力了,招商局的规模越来越大,要管的事越来越多,这时候,他这个招商局的大掌柜,寻常人已经轻易见不到了,只有一些极为重要的人方能与他会面一两炷香的时间。
不过今日一清早,孙琦便放下了手里的所有公务,特意赶到了镇国府。
坐着一辆仙鹤车,来到镇国府大楼,当见到了自家的外甥时,孙琦不禁百感交集。
可以说,现在孙琦每天都在喧闹的招商局里,每天都要见许许多多的人,忙得脚不沾地的,可是来到这镇国府大楼里,外头的喧闹都像是被隔除在外,不禁反衬出这里的安静,孙家也顿时明白了自己这个也是总是忙得要东奔西跑的外甥,在没有特别需要的时候,不爱跟人应酬,反而爱待在家里头。
对于他们这样天天忙得昏天暗地的人来说,安宁才是难得啊。
不过更令他感慨的是,即使都在镇国府里,可而今舅甥二人因为各忙各的,一年到头,也见不得几次。
他走进镇国府大楼,叶春秋便朝作礼道:“舅父。”
孙琦笑,却还是道:“见过镇国公。”
两个大忙人,此时聚在一起,一面朝镇国府里头走去,叶春秋已一面道:“舅父,那倭国的征夷大将军与舅父洽商的如何?”
(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七十章:立木为信
才刚见面,叶春秋就迫不及待地问到这个,可以看出叶春秋对此事是较为看重的。
“是一门好买卖。”孙琦说到这个,也不禁眉飞色舞起来,继续道:“价钱几乎是由这边定了,那足利殿下竟也没说什么,所有条件,也都应允,其实现在的镇国府造作作坊也有难处啊,偌大的工坊,只供应着镇国新军,镇国新军人数不多,就算再招募,也不过是多一两千人而已,可是里头养着的匠人,足足有数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几乎就是赔着本,在这儿撑着,镇国府每年贴给专职研究和生产的银子,就足有十几万之多,现在好了,有了这些倭人,这步枪,都是翻了数倍的价钱卖出去的,一柄就是三十两银子,呵呵……足利殿下很是爽快,倒是生怕我们反悔似的,一口就答应了。”
叶春秋也不由笑了,却是道:“三十两?似乎还是便宜了。”
“不便宜。”孙琦摇头道:“一丁点都不便宜,我是这样想的,靠步枪呢,就算挣,也挣不了几个钱,他们买了枪,总要买子弹吧,这步枪可金贵,里头可有膛线的,子弹有其口径,这寻常的铜丸可用不了,就算他们自己想造,差了一分一毫,这步枪都可能要作废,再者说了,他们哪里去寻咱们秘而不宣的火药去?所以他们买了抢,就非要买我们的子弹不可,一颗也不贵,三十文而已,一两银子三十颗,可倭国的新军若是真正组建起来,几千条步枪,一年若是没有几十万只子弹,也别想训练成军,这样算下来,武器的造作作坊,这上上下下从研究员到匠人学徒近千人,可都被这些倭人给养了起来,我还打算再招募一些人手呢。”
“还有……”孙琦朝叶春秋眨了眨眼,继续道:“前些日子,有个安南的商贾,似乎想和我们谈这步枪的事,我不敢答应,这种东西,说实话,犯忌讳,没有你这边首肯,我得留着一点心眼。”
叶春秋不禁失笑,却知道孙琦的谨慎是有道理的。
想了想,他便道:“此事确实不能贸然答应,安南国动作这样快,想来他们在咱们大明有人专门刺探军情,想要建新军,首先得和镇国府合作不可,他们自行去买,却是不成的。不过往后,若是各国都建新军,都和镇国府合作,让我们派驻教官,这倒是好事,所以造作局能养起多少匠人,就养起来,宁可赔着钱,也要做到有备无患。”
孙琦眉开眼笑地道:“有你点头,我自然会全力以赴去做。”
说着,二人已到了四楼的公房,叶春秋坐下,叫人送了茶水来,舅甥二人各自习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