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和尚们还得靠此吃饭。
周赫煊对此非常赞同,因为他最讨厌的,就是利用宗教信仰来敛财。
“大和尚安好!”周赫煊上前合十道。
李叔同立即回礼:“阿弥陀佛,原来是周先生造访,贫僧实在当不起‘大和尚’之称。”
对出家人,一般该称呼其为“法师”,但千万不可直呼法名。比如见到李叔同,喊一声“法师”就可以了,也可称“弘一法师”或“师父”,绝对不要直接喊“弘一”,因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当然,还有更高级的称呼,那就是“和尚”和“大和尚”。
一般的出家人,是没有资格叫“和尚”的,只有那种佛法精深、德高望重的才可以。
李叔同把事情交给弟子处理,带着周赫煊三人直奔佛学院,说道:“这次邀请周先生,实在是有些冒昧。曼智(吕碧城)居士说,周先生对佛法颇有研究,贫僧正想当面请益。”
“碧城先生也在南普陀寺?”周赫煊问。
“正是。”李叔同虽然早就斩断尘缘,不滞外物,但提起吕碧城还是忍不住苦笑。
在欧洲的时候,由于周赫煊的一顿忽悠,激得吕碧城回国找李叔同请教佛法。这下可了不得,吕碧城很快就被李叔同的佛学修为给镇住,然后像一块牛皮糖黏住不放。
李叔同是被南普陀寺的方丈常惺法师,请来整顿佛学院戒律的,谁知吕碧城也厚着脸皮跟来,那是甩都甩不掉。
吕碧城一个女人,嗯,一个女居士,整天待在和尚庙里像什么话?
李叔同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吕碧城是被周赫煊忽悠来的,那就麻烦周赫煊再把她忽悠走。
当然,他邀请周赫煊来参加浴佛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周先生,我跟常惺师兄,都希望你来为佛学院的师生做一次演讲,主题是爱国。”
“让我在佛学院做演讲?”周赫煊瞬间懵逼,他可跟和尚们没打过交道啊。
579【太虚大和尚】
南普陀寺,佛学院,净室之中。
吕碧城盘坐在一方蒲团上,问道:“大师,如何修行才能抵达悟境?”
胖乎乎的和尚回答:“不可说,说不得。”
“大师不愿教诲弟子?”吕碧城失望道。
胖和尚说:“个人有个人的缘法,如何进入悟境,我也讲不清楚。我第一次悟境,是十九岁在西方寺阅《大藏经》时,突然福至心灵而顿悟的。悟了就是悟了,那种经历,不可明状,也无法与旁人说。”
吕碧城又问道:“大师历尽红尘,几度卷入俗世,如今更是在尘世间漂泊,如何守住佛心?”
“你想学我?”胖和尚摇头笑笑,“不能仿效的,仿效我的人,肯定要画虎不成反类犬。”
吕碧城低头深思,沉默不语。
突然间,外头传来周赫煊的声音:“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哈哈哈,太虚大师名不虚传,已有济公活佛的境界!”
李叔同跟进来,介绍道:“师兄,这位就是名满天下的周赫煊先生。”
“阿弥陀佛!”
太虚大师喧了声佛号,立即以手撑地,不顾形象的爬起来。他走到周赫煊身边,发出洪亮的笑声:“我对周老弟,早就慕名已久了,今天终于有缘见面。你那本《神女》写得真不错,《狗官》也充满了佛味。听说你喜欢到处求字,来来来,我也写一副给你!”
“那正好,不用我费口舌了。”周赫煊乐道。
跟在身后的于佩琛和孙永振两人,此时已经惊讶的目瞪口呆,因为太虚大师的言行举止,跟他们想象当中差得太远了。
太虚大师此时没有穿袈裟,甚至没有穿僧衣,他穿着普普通通的长褂子。而且由于天气炎热,太虚大师还把衣襟敞开,大半个胸膛都露出来。
此人看起来很胖(其实是壮),脸上肥嘟嘟的全是肉,而且留着络腮胡子。如果摘掉眼镜、脱掉上衣,手里再提一把杀猪刀,说他是屠夫都有人相信。
这家伙,居然是当今数一数二的佛学大师!
周赫煊却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早就听梁簌溟、胡适等人提起过太虚大师的性情,这是一位不拘礼法的大和尚。
做为一个和尚,太虚大师的俗世经历非常丰富。
他曾经以出家人的身份,多次参加推翻满清的革命,发下豪壮的大宏愿:“拨一代之乱而致全世界于治的雄图,期以人的菩萨心行,无我大悲六度十善,造成人间净土。”
他也曾欣然响应五四运动,与梁簌溟等学者谈佛论文,跟胡适讨论历史学术问题,创办《海潮音》杂志而推行佛学白话文化。
他更是积极倡导佛教现代化改革,比如进行方丈选举、方丈只能两次连任、主张寺产为全体僧众公有、铲除佛教**、僧装世俗化改革等等。
这是一个激进的佛教改革派,他甚至吸纳**理论,提出“务人工以安色身,修佛学以严法身”的思想,提倡“农禅工禅”、“自食其力”、“和尚下山”等口号。
宗教常常是**的,就拿佛教来说,出家人不事生产、侵占土地、搜刮信众,日子过得跟地主老爷差不多。而太虚大师就是想铲除这种**,他说“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呼吁佛教僧众要参与工作劳动,要利国利民,要为社会贡献力量。
如此行为,简直就是要玩佛教革命。
所以在佛教内部,反对太虚大师的人非常多,各种攻击诋毁都司空见惯。
但他的狂热拥护者也非常多,而且门下弟子一个个更为激进,甚至印发传单说“印光大师为第一号魔王,谛闲老为第二,范古农为第三,马一浮为破坏佛法的罪魁”。
印光大师和谛闲大师都属大德高僧,印光大师甚至还是李叔同的师父,这两人居然被太虚大师门下弟子骂成“魔王”,可见当时佛教守旧派和改革派的冲突有多激烈。
民国年间,英豪遍地,便是出家人也不例外啊。
太虚大师不知从哪儿弄出来一罐好茶,把周赫煊、李叔同、吕碧城、于佩琛和孙永振都叫拢。众人围坐着一个石桌,太虚和尚亲自烧水沏茶,说道:“周老弟,那副字我改天再写,今天咱们就喝茶聊天!”
周赫煊笑道:“太虚大师……”
“诶,叫我太虚即可,什么大师不大师的。”太虚大师连连摆手,他只是号“太虚”而已,真正的法名是“唯心”。
“那我就不客气了,太虚兄!”周赫煊抱拳道。
其实太虚和尚比周赫煊大不了几岁,只不过他在佛教内部影响力太深远,所以才被尊称为大师。此君率先在佛学院里设置小学、中学、学戒、大学、研究院五个学级,想要培养懂知识、守戒律、有道德、有理想的佛学人才,甚至捣鼓出英文佛学教材,跑去欧美地区筹办世界佛学院(可惜失败了)。
太虚大师为众人倒上茶水,唏嘘道:“想当年,吾与任公(梁启超)同游庐山,受任公教益良多,真是有如昨日啊。周老弟,你是任公的关门弟子,记得代我去他坟前上一炷香。”
“明诚”这个字是梁启超取的,说周赫煊是梁启超的弟子也属正常。周赫煊郑重地说:“一定!”
太虚大师又说:“周老弟,你那本《非攻》,我每期必看。按照你的分析,日寇还有几年会全面侵华?”
“不到五年。”周赫煊肯定地说。
“时不我待啊,”太虚大师摇摇头,“算了,坐而空谈也对时局无用,咱们还是聊聊其他的吧。你对佛教如何看待?”
周赫煊说:“宗教信仰还是很有用的,可以寄托精神,安抚人心。但在我看来,宗教还需跟世俗结合,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违背法律道德,否则对国家民族无益。”
“此言甚合我意,”太虚大师说,“自明清以降,我国无论佛道,全都脱离了底层百姓。这是不对的,必须进行改革,否则佛法就成了空中楼阁。佛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仅应该吸纳道家和儒家的优点,还要吸收西方的现代科学,以及各种先进的主义思想。”
“太虚兄看得很远。”周赫煊感慨道。
太虚大师虽然年轻,但佛学修为却非常精深,这些年跟保守派长期辩论佛法,他就没怎么输过。
不但如此,他还兼修儒道和西方科学,主张“以儒学为佛化的方便,以建佛法和信基,用老庄以解世纷,宗孔孟以全人德,归佛法以畅生性。”他甚至主张格化西方,倡导僧众学习英文,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
这是个兼修儒释道、学贯中西的大牛!
580【魔道】
要问太虚大师在佛教界的地位如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了。
太虚大师虽然跟梁启超关系很好,但却不赞同梁启超采用日本考证来做佛学研究的论点,甚至直言说:“日本于今日,所以真正佛学者无一人也!”他还指责日本僧众娶妻吃肉,全特么一群假和尚。
这些批评的话传到了日本,按理说,日本佛教界应该很讨厌他才对。但就在八年前,太虚大师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东亚佛学大会,他凭借自己精深的佛学修为,居然深得日本僧众的推崇,被日本和尚们尊为“佛教界之盟主”。
当然,盟主什么的只是夸赞之语,日本和尚绝对不敢把太虚大师留下,这位大师玩的是佛教革命啊!
谁也不想自己被革命,包括中国佛教界的保守派们,所以太虚大师提倡的佛教改革往往以失败告终,许多时候不得不向守旧势力做出妥协。
但即便是最守旧的僧众,也只是反对太虚大师的改革,而不会质疑他本人的佛学修为。
包括当今的第一高僧印光大师,虽然被太虚大师的弟子喷成“魔王”,但两人之间的私交却很好,否则李叔同就不会恭恭敬敬地喊太虚大师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