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主三国-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到集体了,到企业了。对于个人来说,上了一个层次。员工是微观,企业是宏观。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又称为法人。法人,就是企业在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化。企业依然跟个人差不了多少。

    开办企业,最重要的是择业。不错,就是择业。“择业”这两个字,跟个人找工作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并不是说,企业就不能使用。企业要“择”的“业”,当然不是“就业”的业,而是“行业”的“业”。

    行业与行业之间,利益是不相等的。有经济学家认为,不相等是暂时的,相等是绝对的。学过价值规律的读者,请不要取笑这种理论。说不定这种理论早已经进入了你的骨子里。

    当某个行业的利益偏大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那样的经济学家一定会认为,由于商业的趋利性,必将产生社会资源的流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多利行业。直到该行业利益与其它行业持平为止。

    但是,流得动嘛?企业只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企业是有固定资产的,企业绝不是想流动就能够流动的。也不是说没有流动,是说那种流动是极为缓慢的。除国家直辖行业之外,暴利行业也是不太可能长期维持暴利的。他们的利益也在慢慢地向其它行业趋近。但是。往往还没有等到利益持平的时候,新的暴利行业又产生了。

    “向管理要效益”那种类似于上大学理论的理论,在此就不提了。只要你选择了一个夕阳行业,无论你怎样精于管理,你都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的。

    ……

    个人服从于集体,集体服从于国家。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大河满了,小河才怎么怎么。瞧瞧,真是太乱了。真理与谬误混在一起,让人难以识别。

    人贵直、文贵曲。文学作品,总是曲折的好。其它应用文体,有时候也是这样。就比如前面说过的考大学理论,明明是宏观政治理论,但却被当作个人学习理论去贯彻执行了。事间万物,总是这样的复杂,总是不肯直来直去。

    也还是有个别原来直来直去的人,曾经说出了直来直去的话。但是,人们愿意听吗?多半是不愿意的。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有很多种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另一种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后一种理解意味着“孔子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与不能改变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一种说法,是人的性情。持这种理解的人认为,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不以贫富、贵贱的区别为前提的。于是,这种理解又与前面“不可改变”的理解相联系。但是,孔子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且还主张“有教无类”。这说明,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很容易改变的,需要时时加以引导才行。这又与前面“可以改变”的理解相联系。最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总体上成为了一句废话。

    另一种说法,是等级、地位的世俗的东西。并因为这种说法,判定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种说法,在曾经批孔的历史上占主导地位。

    那么,孔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已经知道,“不移”,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相矛盾。由此可以证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的并不是教育。孔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这个不错,但孔子也是人,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可惜,改变并没有发生。最后,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发现了改变与不改变的规律,这才说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自己,就是一个想改变而未能得到改变的吃亏者,因而说出这番话,并不能说明孔子赞成这种不改变。孔子留下此话,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不要做那么多的无用功。

    已经明确了,孔子所说的不能改变的东西,就是等级、地位等世俗的东西,而与人的性情全然无关。孔子发现,上等人,这里说的是世俗的上等人而不是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上等人的后代,能够轻易成为上等人;而下等人的后代却不能。因而,才说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就是说,身为下等公民,再怎么努力,也是很难成功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无米不成炊,有钱好办事。本小利微,本大利厚。因而“上智”与“下愚”不移。

第二卷 第306章 产业配套

    第306章 产业配套

    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是相当难听的。因而绝大多数社会底层人士都不愿意相信孔子的这种说法。他们更愿意相信拿破仓说的“不愿意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他们整日做梦。某某人,只花了两元钱就中了五百万;某某人,五百元起家现在已经有千万资产了……他们向往这些榜样,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成为这样的榜样。他们没有想过,这样的榜样,全社会有多少人。

    并不是说,应该打消希望,而是应该打消梦想。上智与下愚不移,作为士兵来说,想当班长、连长,是理想;想当师长、司令,就是梦想。梦想是不切合实际的。应该量力而行。不应该去做那种不切实际的黄粱美梦。

    ……

    田润在很早的时候,曾经主持过矿业。随后,矿业交由辛毗负责;再后,又移交毛玠。这一部分,在开办的时候,还算不是什么经济。而就仅仅是具体地点了几件事。当时的矿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铁和石灰三类。矿石开采出来之后,自然就会开办加工矿石的作坊,一开始。三类矿业都有一点点延伸。

    三类矿业所遇到的境遇是不同的。境遇最好的是冶铁。这是因为,军队就需要大量的铁器。有了军队这样的大客户之后,与冶铁相关的行业就不断延伸和发展。这些相关行业,最先有冶炼、铁器加工;随后便有铸造、加工器具的加工;现在,因为防锈的需要已经延伸到漆器;而铁器的加工,已经发展到热轧。

    石灰就惨了点。但石灰,及城墙砖,又是关东群豪战董卓的时候,修改两座关口所必需的材料,因而不搞是不行的,搞得不熟也是不行的。需要不断地开采,不断地将生石灰炼成熟石灰,并不断地投入使用。到时候,才能让石灰在战争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田润想到了修路。修路,是一种人为的市场需求。“要致富,先修路”田润是知道的。但是在这个时代还不明显。这个时代的贫富,跟交通的关系不大。

    田润在现代,就是办砖瓦厂的。而且还准备筹办水泥厂。因而,回到古代之后,很容易往这方面着想。于是便有了修改虎牢、汜水两关的主意。

    这属于建筑材料行业。现代建材行业还包括非金属矿及制品,放在古代,最相关的应该是木材。石灰加木材,才是相对完整的建材。古代伐木容易,不过也正因为容易,而制约了伐木业的发展,并且连带地制约了木材加工业。与石灰直接相关的加工业。自然是砖瓦。这是田润的老本行。对于水泥配方,田润不是很精通。当然精通了也没有用,没有合适的检测手段是无法生产出合格的水泥来的。田润可以用石灰铺路,但不能用水泥铺路。如果强行生产水泥来铺路,那安定性肯定是无法过关的。一凝结,路面就是七拱八翘的。

    砖瓦比水泥简单多了,田润是完全能够做出来的。刚开始,田润的重点是砖,那是修改关口需要的。后来,烧砖的事情有把握了,田润就安排烧瓦。烧瓦,其实又跟瓷器相关了。我国这方面历史很悠久,开展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瓦烧出来之后,使用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瓦拿来做什么用?当然是盖房子。瓦房之前,就是草房。如果不考虑雨水的影响,草房是优越于瓦房的。但有了雨水之后,稻草就会腐烂长虫,就不如使用瓦片了。雨水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草房是不如瓦房的。

    从岐山遗址可见,陶瓦大概于西周初年开始用于屋顶。只不过当时仅用于屋脊部分。春秋时期的遗址,才见屋面覆瓦。并且还发现了板瓦、筒瓦、瓦当,表面多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秦汉时期,出现了制陶业,并在工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比如改用瓦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等等。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再次飞跃,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史称“秦砖汉瓦”。

    田润的瓦烧出来之后,在使用上,却很难推广。除了田润下令,让一些军队的房屋盖瓦之外,民间几乎没有需求。质量是一个原因,田润以现代工艺烧出来的瓦,质量比“秦砖汉瓦”差。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因为地域的原因。

    田润的领地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雪。薄薄的瓦片,能否承受厚厚的积累,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眼前的具体问题,比起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要严重得多。因而,民间没有瓦片的需求。

    并不是现代工艺就一定比古代工艺好。在烧瓦上,现在与古代在工艺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简化上面了。因而,烧出来的瓦,强度就要差些。

    倒是有砖的需求,但需求量很小。在讨伐董卓战役之后,砖的生产被划上了句号,步了瓦的后尘。至于门窗、家具等产业。更是从来就没有办起来过。

    建材行业就只剩下石灰,而石灰,则就只剩下铺路了。铺路,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事情。对于gnp的拉动作用,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田润犹豫过,是否终止修路。后来,田润没有终止,而只是压缩了建设规模和速度。没有终止的原因,并不是出于拉动国民生产总值,而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拉动建材业。

    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