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很多文系官吏就向幽州刘虞那儿写信。陈述这边军队的混乱。并顺便罗织了很多罪名。刘虞看了,就调当时驻代郡的田豫到上谷。
……
约半年前,胡人鄢陵侯曾经打过代郡。田豫出兵迎之。胡兵人多,有六万多人。田豫兵少,只有八千。但田豫就在旷野结了个阵,拒而守之。胡兵怎么攻都攻不破。相持十几天,胡人缺粮,然后就散去。田豫顺势追击,斩杀胡兵两万多人。自此,胡人再也不敢轻言动兵。
田豫得令动身,移师上谷。上谷这边的阎柔闻讯,感到打不过,就建议将“伪军”撤走。但鲜卑族将士已经尝到甜头,不肯轻易舍弃。阎柔苦劝不得,然后就只身逃走了。
在阎柔走后的第五天,田豫大军到达上谷。鲜卑族乌合之众,安是田豫的对手。被田豫一战而胜。自此,上谷就由田豫把守。
……
逃走的阎柔无路可去。上谷不行,幽州更不行。草原上的大族,刚刚才打了乌桓。也不能投靠乌桓。鲜卑族人那儿,倒是可以容身。但是,阎柔已经对鲜卑族失望了。因而也没有去。于是,阎柔一路辗转,就来到了辽东。
这个时候,孙东的乌丸族已经被公孙度所平定。公孙度正在招贤纳士,准备讨伐玄菟。阎柔就去应征。经过交谈之后,公孙度觉得阎柔似乎还可以,就录用了。
打玄菟的时候,公孙度将阎柔拔在公孙康身旁。阎柔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公孙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阎柔本着其一贯的原则,将所有的功劳都算在了公孙康的头上。自己什么功劳也没有。只能算作是没犯什么错误的人。
要说,公孙度这个人虽然也算是个豪强,但公孙度的层次明显较低。公孙度根本就不知道有韬光养晦这一说,反而以为事情的真相就是那个样子的,以为阎柔真的没有什么才干。因而,最后公孙度没有给阎柔任何赏赐。不辞退,就算是不错了。
不过,随着公孙度所经营的地盘的扩大。阎柔终于也得到了独自领兵的机会。而阎柔驻守的地方,就是距离长城关最近的平冈。
……
平冈并不是一座县城。平冈在辽东属国郡的新昌县境内。新昌,原名叫做建昌。为了表示重获新生,遂更名为新昌。新昌县,是辽东及辽东属国两郡距离长城最近的一个县,属于商品集散的重地。而具体的商品集散之地,就在平冈。
平冈,顾名思义,就是平缓的山丘的意思。当然,凡是叫得出名字的地方,都是有水的。没有河就会有溪。没有溪就会有泉。实在什么也没有,也一定有井水。要不然人们怎么生存呢?不能生存的地方,是没有资格获得地名的。
平冈倒是合适居住的地方。但平风的位置不太好,距离长城太近,只有三十里。就相当于枫桥县到吴郡的距离。平冈距离新昌县县城的距离有四十里。基本上,就是处于长城关与新昌县县城的中间。
平冈的繁荣当然是人为的。不过,倒不是出自行政命令。汉族商人携带大量货物,出关交易,汉族商人会担心货物的安全,心里七上八下。而乌丸族、朝鲜族以及关外的汉族人入关交易,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担心。最后,就各自退让一步。在新昌县与长城关的中间,找个地方进行交易。就这样一来二处,最后就选中了平冈。
选中平冈,当然是因为平冈的地方好。平冈这个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盆地。远处是巍峨的群山,不可能埋伏多少人了。近处则是一马平川,一览无余。平冈的还没有什么风,也有利于货物的保存。土质粘性强,适合建仓库。到阎柔来把守平冈的时候,这儿的房屋已经有了三千多间。远远望去,就是一座小县城的模样。
不过,它的确不是县城。这个时代的县城都有围墙,但平冈却没有。如果大军来袭,是没有什么防御措施的。阎柔奉公孙度之命,把守平冈,并不是要守住疆土。而是调解一些交易过程中的小纠纷。当然,并不是像现代这样调解,而是以武力镇压。阎柔的职责,并不是化解纠纷,而是不要让小纠纷变成大纠纷。
……
平冈这儿的常住人口约有四千人,流动人口通常维持在接近一千人的规模。约三千间房屋,通常有接近一千间是空着的。那些都是季节性大宗物资交易的储备。公孙度派阎柔来维持这里的治安,拨给的士兵是五百人。
五百人维持五千人居住地的治安,是完全足够的。当然,在刘备的五万军队过来的情况下,就远远不够用了。
刘备此次出关北伐。跟往日不同,那是肉包子打狗,不准备回来的了。因此,刘备也像当初的袁绍一样,进行了强迫性质的征兵。当然,刘备的心,没有袁绍那样狠。所以,刘备征到的士兵,也并没有多少。最后,刘备凑足的士兵人数就是五万人。
并且,跟袁绍当初不同的是,刘备在征兵之后,并没有立即出发,而是进行了一个月的训练。正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此去关外,便是异族之地。刘备跟大多数中原汉族人一样,对于关外异族之地缺乏了解。不知道今后在关外俘虏的敌军士兵能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士兵。因此,心里面就直觉地感到了士兵的宝贵。练一个月,无非就是多耗一个月军粮罢了。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
与幽州刘虞接壤那边几个县的衙役照旧,巡城士兵照旧。一个人都没有进行抽调,并且连县府粮库里面的粮食也没有动用。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防止被刘虞察觉。
接下来,刘备就选了一个吉日,出了长城关。这个日子,选在粮食收割之前的六月。
通常,战争都是秋收之后才打响的。但此时刘备由于下定决心,一去不复返,所以就能够竭泽而渔,收集到足以支撑到来年大批粮食。刘备不想等,也不敢等了。每天每时,刘备都感觉田润要打过来了。
秋收之前进兵,有时候能够收到突然的效果。这个突然,跟伏兵的突然不一样。也就是敌军明明知道了,但是却因为凑不齐军粮,而处于下风的意思。公孙度那样是不是这样,刘备不知道。其实刘备也没有朝这个方向考虑过。刘备纯粹就是要争时间。
……
这个时候的刘备,对于带兵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早年在救援青州之前,刘备就想明白了行军的作战的关系。此时,率兵出关,出关是干什么去的?当然是去打仗而不是旅游。既然如此,士兵在出关之后,就不能再往前走了。
如果士兵继续往前走,一条行军的长线是不足以作战的。总兵力再多,走在最前面的士兵也只能是少数。而前面少数士兵打了败仗之后,又将会直接影响后面士兵的士气。以前,黄巾军队通常就是这么失败的。刘备经过这么多场战斗的洗礼,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等级的错误。
于是,刘备的士兵就在长城以北进行集结。经过两个多时辰之后,刘备全体士兵出关完毕。接下来就准备兵发平冈。
自长城关外,往平冈走,如果只是一般的行人,当然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最近的一条道路。军队就不同了,军队需要尽快地将尽可能多的士兵投入战场,因而就会多选择几条道路。平冈,是一个商品集散的地方。也因为这样的属性,通往平冈的道路有十几条。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在这些道路当中,刘备选择了七条。士兵也分为七路。刘备自己、公孙续、严纲各率一万士兵,其中辎重由刘备押送。田楷、单经、邹丹、关靖各率五千士兵。
七条道路的路程当然有远有近。按照行军的要求,走路程较长的道路的部队优先出发,而走捷径的部队则滞后出发。这样,就可以基本做到同时到达平冈了。
第二卷 第260章 暗中决定
第260章 暗中决定
前面说过,公孙度的部下。除儿子公孙康和公孙恭之外,还有柳毅、阳仪和李敏等人。这里面,没有一名智将。军师更是没有。阎柔怎么算呢?这就有点复杂了。客观地说,阎柔什么都不算,既不是智将,也不是军师。
但是,阎柔绝对不是跟柳毅、阳仪、李敏一个级别的庸将。阎柔之所以不算智将,是因为阎柔的武艺并不是很高。阎柔也可以上阵,那无非就像田兰那样,凭着匹夫之勇,纵横冲杀罢了。阎柔的个人武艺,与真正的将领,比如刘备、公孙续、严纲等人相比,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武将不算,但如果说阎柔算文吏,也是不行的。文吏,如邹靖、辛毗那样的,对民生治理是有一定研究的。现在刘备这边的田楷、单经、邹丹、关靖等人就是这样的人才。但阎柔却不是。由于阎柔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倒是直观地知道一些百姓的疾苦。圣人的经书,阎柔也读过几本。但由于没有老师的讲解,对于民生的治理。阎柔还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那么,对于行军布阵呢?阎柔也没有专门学过。跟诸葛亮那个级别的就不用比了,就是跟郭图比起来,也差着十万八千里。因而,阎柔也不能算是军师。
但是,综合地衡量,阎柔的主要长处,还是在于计谋。这么说,有可能不合适。那就换一个词吧,叫做聪明。阎柔是比较聪明的,而且韧性特别好。阎柔具有一名军师所需要的素质,就差没有专门学习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阎柔也可以算是一名业余的军师。
……
制造公孙度之后,前期,阎柔是比较卖力的。这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每一个新员工,都是这样卖力。人生阅历越不丰富的员工,便越是卖力。他们工作卖力,其原因,就是想要顺利转正,并且他们还期望着在转正的时候,能够调整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
阎柔这样做了。尽管阎柔能忍,但阎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