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田润,偏偏又不在乎传国玉玺。
没有了传国玉玺,那袁玉还会称帝吗?该称帝的人,自然会称。没有了这个诱因,那么,就会换上另一个诱因。传国玉玺,不是罪魁祸首。决定自己的行为,只能来自于内因。
……
孙策和朱治正在那儿说呢,忽一人闯入,道:“公等所谋。吾已听见,是否杀了吾才好啊?”朱治一瞧,原来是熟人。这人也在袁术麾下做事,汝南人,姓吕,名范,字子衡。朱治与之长期交好,无话不谈。朱治当即大喜道:“原来是子衡。快来、快来。”
吕范过来,向孙策见礼。完毕之后,吕范说:“适才公忧袁术不肯借兵。袁术不肯,我肯。我有精壮百人,原助伯符成就大业。”朱治道:“这太好了。有了这百名精壮,何愁大事不成。”
孙策却道:“仅仅一百人,攻城掠地,似乎不够啊。”朱治道:“伯符此言差矣。子衡这一百人,就是种子。随时可以招人的。据我所知,前些时日,伯符不是灭了张邈嘛。俘获两千人,杀死三千人,还有三千呢?自然就是落入了民间。只要伯符竖起大旗,那些游兵散勇无不闻风而至。”
孙策道:“这军粮……”吕范道:“给士兵吃的军粮,自然得由士兵自己的挣回来。伯符你文才武功,均当世少有。对于伯符来说。有兵就会有粮。军粮的事情,只是暂时的事情。”
孙策道:“这个,驱兵抢粮,与豺狼何异。策誓不做此等小人。”吕范道:“伯符此言谬矣。士兵抢粮,自古如此,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只是要注意区分抢劫的对象。若向一般百姓抢粮,才属于不义;若向城池统治者抢粮,就是理所当然。”
“原来如此,”孙策道。“适才我言语多有冲撞,还望子衡原谅。”吕范道:“无妨,言语冲撞,小事一桩。范只盼今后跟着伯符,伯符盛怒之下,不要斩了范就是了。”孙策一听,喜道:“子衡高才,能子衡相助,策感激涕淋。策保证,无论子衡如何进言,策最多就是不纳,断不肯兵刃相向。”
“主公在上,请受吕范一拜。”吕范拜了下去。旁边朱治道:“还有我呢?”孙策问:“朱叔也肯助我?”朱治道:“这不是废话嘛?我不助你,难道反助外人。”
……
孙策得朱治、吕范投效,欣喜非常。道:“不知下一步,策当往何处而去。”吕范道:“当取扬州。袁术所在的豫州,经过向田润借粮之后,粮食只能说不缺,但却不能说有盈余。几乎每一户百家都不缺粮,但同时几乎每一座城池都没有什么存粮。要抢粮,就得上别的地方。不是荆州,就是徐州和扬州。荆州太远,而且士兵充足。此时不是竖敌的时候。徐州则靠近青州和兖州。与田润接壤,亦非善地。故此扬州最好。”
朱治亦道:“子衡言之有理。此去扬州,与去徐州同路。伯符正好谎称去援吴景,隐匿行藏。说不定,袁术还会资助一点军粮。”吕范道:“有此借口,再好不过了。那百名精壮,乃范之家将。伯符可以向袁术言明。”
商议妥当之后,次日,孙策求见袁术。哭拜道:“策母舅吴景,与徐州牧陶谦不和。早晚必遭所害。策久欲救援而不得其法。昨日遇将军麾下吕公子衡,子衡愿以将家百人助我行事。故策欲辞别将军,渡江救难,将母舅迁至曲阿。届时家事已定,再至军前效命。”
袁术听了,不疑有他。只问:“子衡那百名家将够否?”孙策不欲节外生枝。道:“策此去,乃为使母舅迁居,并非与陶谦交战。虽只百人,亦足以应付。”袁术道:“那就好。不过你初来乍到,职位不高。在你母舅跟前,恐怕说不了狠话。这样,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再让牛盖拨十车军粮与你,克日出行,以便早去早归。”孙策再拜道:“多谢后将军。”
……
说走就走,迟恐生变。孙策在牛盖手里接了军粮,带领朱治、吕范,并旧将黄盖、韩当,立即出发。
一行人,往当初与张邈交战的地方行了过去。但是很奇怪,却一直都没有碰见什么游兵散勇。看见的,都是老实巴交的百姓。而从那些百姓看来,似乎也并没有经受过什么骚乱。
继续东行,将会是张邈原来盘踞的汝阴一带。应该是既无人又无粮的了。于是,又转向南行。南边,是雷薄、雷绪与黄巾祖郎交战的战场。不知道此时的战况如何。孙策等人就加倍小心,不求快,但求稳;多望、多听、多想,宁停三分,莫抢一秒。
还好,一路南下,都没有遇上交战的军队。当然,游兵散勇同样没有遇见。不过,这边的百姓就不同了,明显是饱经战乱的样子。
所行非止一日。这日接近庐江,正准备上一座小山坡,忽然从坡后就过来了一支军队。孙策等人避之不及,只得让开道路,进行避让。这支军队轻装突进,脚程轻快。军中一将,仪容秀丽,玉树临风,打马上前。远远地见了孙策,下了马,急步前趋,倒头便拜。孙策一看,原来是结义的昆仲,周瑜。
……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孙坚讨伐董卓之前,曾带孙策到过舒城。那个时候,两人便认识了。一认识,便因性情相投而一见如故。很快由哥们,变为义结金兰。两个人都是同年出生的,孙策大两个月,遂为兄。周瑜便自此以兄事策。两人虽非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打架喝酒,飞鹰走狗,总在一起。
孙策当即扶起了周瑜,问道:“公瑾因何而来,这是往何处而去啊?”周瑜道:“所因非它尔,特来寻兄。”孙策道:“寻吾何事?”周瑜道:“某愿效犬马之劳,与兄共图大事。”孙策道:“你我兄弟,不分彼此。我的,便是你的。”二人相视大笑。
然后孙策介绍周瑜与朱治、吕范等人相见。见礼完毕,孙策问:“兄弟这军马,乃由何而来?”周瑜道:“某闻兄长在附近灭了张邈,便招了这些游兵散勇,集练成军。”孙策道:“难怪我一路行来,俱无所获。原来是被兄弟占了先机。”周瑜道:“占先又何妨,我的,还不是哥的。”孙策道:“那是,那是。”
周瑜问:“兄长此行欲往何处?”孙策道:“欲往丹江,舅舅家。”周瑜道:“丹阳附近的彭城,闻说有一名士,姓张,名昭,字子布,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往聘之。”孙策道:“善。”随即,周瑜指挥兵马,调转方向。
接近安风津,孙策对周瑜说:“不瞒兄弟,实际上,兄此行并非丹阳。而在扬州。”孙策说不瞒,实际上已经瞒了一会儿了。只不过没有瞒多久。继续前进,就到了安风津,就应该过河了。而到扬州,却是不过河的。因而,孙策瞒不下去了,这才说了实情。
其实孙策与周瑜的感情还是靠得住的。不过,此时孙策虽为长,却只有一百多人。周瑜为弟,却带来三千人马。孙策因为面子问题,这才瞒了一瞒。周瑜浑没注意到这回事。便道:“刘繇乃无能之辈,窃居扬州久矣。由兄替之,甚为妥当。”周瑜并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于是,大阵人马改道往扬州而去。
……
且说扬州刘繇这里,平素就剿匪不力。祖郎占泾县时,刘繇恍若未见。后来祖郎缺粮了,要来抢扬州。刘繇这边有一善辩之士叫陆绩。陆绩出了主意之后,单骑前往泾县游说祖郎。要么来抢扬州,兵凶战危,不一定能胜;就算能胜,也抢不到多少粮。要么不犯扬州,由扬州定期供给少量粮食。陆绩所说的粮食供应量,当然是远远赶不上田润对黑山黄巾的供应量的。不过,在祖郎听来,却是非同小可的天文数字。因而祖郎就答应了。
第二卷 第212章 连得两将
第212章 连得两将
祖郎不抢扬州,带来的还不仅仅是祖郎这一支匪兵不抢扬州的好处。随后。张邈逃到汝阴,没粮了,同样也没办法抢扬州。张邈若欲抢扬州,势必经过祖郎的地盘。也就等于是说,祖郎成了扬州的挡箭牌。陆绩的计策,至此,便显出了奇妙之处。
是故,当袁术出兵讨伐祖郎之时,祖郎便死守豫州边界,不肯跨进扬州一步。扬州更因此而免受了一场兵灾。
但刘繇也不敢大意,每日派出人手,密切侦察庐江那边的动静。周瑜招募士兵,刘繇便知道了。正吃惊之时,周瑜率兵北上了。刘繇又松了一口气。刚刚一松气,周瑜这支军队又直接往寿春而来了。
刘繇,字正礼,青州东莱牟平人。刘繇是太尉刘宠的侄儿,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也是汉室宗亲。担任扬州刺史,很大部分原因,是身份而造成的。刘繇听说周瑜那三千人马过来了,就聚众商议。部将张英说:“敌军此来。必经牛渚。且让某领一军屯于此处,纵有百万之兵,亦不能过。”刘繇采纳了张英的建议。
牛渚这儿,确实是一处险地。实际上,也就是一处峡谷。不过,此峡谷非一般峡谷,而是峡江。谷内虽宽,淮河却穿峡而过。在江南,有一溜河滩。河滩之南便是高山。要打此路过,必须走河滩。而那河滩,则只有两丈多宽。张英率兵一挡,孙策、周瑜的确很难过得去。
听上去,似乎是不错的。但是,从整体上,从战略上,张英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兵法云,我众敌寡,便有了获胜的优势。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保持住这种优势,要避开险阻的地形,防止变生不测。这时,孙策、周瑜的人马只有三千余人,而且成军不久,战斗力极为有限。张英这边,则自扬州出兵。扬州,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州。各郡均有不少驻军。仅仅拿扬州州治所在地寿春来说,就有三万多士兵。张英此来,率兵一万。一万对三千,三倍于敌,正是我众敌寡。
既然如此,张英就不应该选择牛渚这种险恶的地形。这样险恶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