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主三国-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现在并不是通常的时候。忽然一声炮响,小山后面就出现了几千伏兵。这几千伏兵可不是放弓箭的了。他们直接就冲上了道路,大刀直接砍向那少量的辎重兵、张脩和张脩的亲兵。

    张脩的亲兵见势不妙,在这边的伏兵还没有跑拢之前,就拉着张脩,奔下斜坡,趟过西河,奔往两峰山脚下的树林。伏兵并不知道那十几个人里面就有张脩,因而也没有追赶。伏兵做的就两件事,杀死辎重兵,点燃辎重车。

    杀辎重兵,太容易了。辎重兵本来就不是纯粹的士兵。好多辎重兵连刀都没有。点燃辎重车,对于放火箭来说,当然是困难的。而对于走到辎重车面前的伏兵来说,那就容易了。只需要将生牛皮揭开,就好点了。更何况,这些伏兵还带了火油。

    很快,三千多辆辎重车就被点燃了。还有两千辆,距离远了。伏兵没有贪功,就撤退了。

    三千多辆辎重车即将烧成灰烬的时候,前后两个方向又有士兵赶来了。此时,东南方向的伏兵已经早就撤离,追之不及了。

    安全了。张脩跟亲兵又从树林里走了出来,重新上到道路。望着前后无边的“火车”,张脩恨得咬牙切齿。自己是冲了敌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了。

    好,好,你不是跑了么?你这两座山峰上的人可还在呢。张脩当即决定,调集重兵,不惜伤亡,定要拿下这两座山峰。

第二卷 第183章 轻松壮举

    第183章 轻松壮举

    张修这边总共三万人。就在这三官山的两峰,就投入了接近一万人。士兵们密密麻麻地围住了山脚,并顺着各种可能的路径向上攀登。这个画面,就跟蚂蚁上树差不多。但因为山峰实在太高,道路实在艰险,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蔡军士兵所击退。但益州士兵在张修的激励监督之下,总是不断的“抛弃了尸首,又上战场”。

    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益州士兵终于盼来了胜利的曙光:山顶没有石头扔下来了。

    最后接近山顶的这一段,蔡军士兵的主要武器就是石头。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弄来的那么多石头。但是,再多的石头,也有用完的时候。而现在,石头就用完了。

    益州士兵军心大振,立即向峰顶发起了比前面任何一次都更为猛的攻击。

    说攻击,实际上就是攀登。刀是砍不到的。弓箭,别说从下往上射,就是从上往下射都不怎么样。

    最后峰顶的这一段山路特别险。但是,在没有石头扔下来的情况下,险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无非是走得慢一些罢了。

    两座山峰,实际上是一座山峰的石头完全用完了,另一座山峰还有少量剩余。用完石头的这座山峰上的蔡军居然突然自杀性地放起了火箭。

    火箭。前面他们就放了不少,却都是射往远处的。山脚下的树林可没敢射。如果引燃了山脚下的树林,山顶上的蔡军必然也会被烧死。

    然而,就在石头用完的这一刻,似乎峰顶上的蔡军人人都突然变得不怕死了,一支支火箭往山脚树林射了下来。另一座峰头的蔡军见了,本来还有少量石头的,却也不扔石头了,同样以火箭射往山脚的树林。

    “疯了,简直是疯了!”道路这边的张修见了,气都不打一处来了。这什么士兵啊?为了烧死敌人,不惜连自己一块被烧死!

    两座山峰上的蔡军,加起来大约有一千人左右。而山脚以上的益州军则有将近一万人。火箭射击山脚之后,很快便引燃了树林。一些益州士兵纷纷往林外逃窜。在树林的火势还没有完全连成片的时候,跑出来两千余人。然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就再也没有人逃出来了。

    道路上燃烧的辎重车辆最先熄灭。后面的士兵陆续跟上。将燃烧之后的辎重车扔往西河岸边,清理道路。后方另外千余辆辎重车开了上来。这时,张修才如梦初醒。

    此时,三官山两峰的大火已经烧过了山腰。益州兵阵阵的惨叫声已然平息。由于峰顶树木较少,大火在接近峰顶的位置就熄灭了。不过,由于热往上走,张修相信峰顶的蔡军也同样摆脱不了成为灰烬的命运。

    损失三千辆辎重车就不用说了。仅仅就这两座山峰的战斗而言,张修就是杀敌一千,损兵七千,太失败了。

    而且。张修在感到失败的同时,还感到了蔡军士兵的英勇。一人视死如归,是比较容易的。一千人视死如归,就难以想象了。而今,这难以想象的画面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张修的面前。不由得张修不相信,不由得张修不佩服。

    要是自己的益州兵也能这么英勇就好了。想到这里,张修不禁打了个寒战。如果按照这种七比一的消耗比例,自己五万大军就只能耗掉蔡军的七千士兵。但是,情报却显示蔡军有两万人左右。前景不妙,前景不妙啊。

    ……

    咦?蔡琰不是降兵么?降兵怎么可能会这样舍生忘死的呢?不错。蔡琰是降兵。首战必胜,首战必轻松胜,这是蔡琰一定要做到的。

    烧辎重,这个好说。无非就是地形上,一边有危险,一边没有。然后在有危险这边发动埋伏,吸引敌军。等到敌军被调动之后,再发动没有危险那一边的埋伏。而对于这边的人来说,虽然埋伏的位置不好,山也不高,林也不深,但是却一点都不危险。他们冲出去。与之交战的是辎重兵。降兵是降兵,降兵同样也是士兵。因而降兵早就知道辎重兵没有战力。因此,人人无畏,奋勇杀敌,快刀斩乱麻,很快就将辎重兵杀死。然后点燃了辎重车辆。

    麻烦的是三官山两峰上的伏兵。这些伏兵刚开始的时候,距离敌军非常遥远。当然,这个遥远不是指水平距离,而是指到达所需要的时间很长的意思。既然遥远,那么就安全了。因而刚开始放火箭引燃少量辎重车,吸引敌军,这部分行动能够正常进行。

    但是,后续敌军来了之后,敌军人数一多,就把山峰围住了。山峰上的蔡军就没有了退路。而这个时候,到底敌军吸引得如何还不知道。于是,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假若山峰上的蔡军害怕被山脚下的敌军包围,必然就会早早地下山撤离。那样一来,吸引敌军的效果将无法得到保证。焚烧敌军辎重的计划也随之无法实现。

    现实的情况上,山峰上的蔡军并没有逃。他们一直坚持发火箭引燃辎重车。当敌军快要攀到山顶的时候,就一阵石头扔下去。他们成功地将前后数里的敌军都引了过来。并且,他们在石头用完之后,还发火箭引燃了山脚的树林,把七千敌军付之一炬。

    是什么原因使两座山峰上的蔡军士兵如此英勇的呢?当然不可能是战前动员,更不可能是长官的命令。经常看到一些小说里面说,长官命令:“死战不退!”于是,士兵就死战不退。行吗?不行吧。相信就算是蔡琰也上到峰顶上去,与那些士兵一起死,估计也不见得就会有士兵愿意死。宁愿死战而不退却的士兵。一定不是刚刚投降的士兵。就比如田润的士兵,首次出现死战不退现象是在广宗,而不是青州。那个时候,首领已经与土兵建立了信任,结下了友谊。在长期的纪律约束之下,士兵才可能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蔡琰这边的士兵却不行。稍有压力,就难以保证士兵不会哗变。三官山两峰上的士兵完成了英勇的壮举,其原因,说穿了一点都不稀奇。原因,是因为另一座山峰。

    当日,蔡琰站在垭口北望,只见连绵群山之中,一峰独秀,距离非常之近。这座山峰,就是三官山的另一峰。峰腰树木萌绿,林涛起伏。于是,蔡琰就想到了架设绳桥。

    下来之后,蔡琰就安排士兵,把帐篷的棕绳拆下,编织绳桥所需的长绳。帐篷则以草绳暂代。绳桥的一端系在三官山两峰峰顶的巨石之上,另一端系在“另一峰”山腰的树上。由于时间充裕,做成的棕绳够长。最后两峰各架了两道绳桥。

    做绳桥的同时,还砍伐青刚树的丫头,也就是人字形的那一部分。这就做成了士兵吊绳桥的简易工具。还运送了大量的稻草,在另一峰这边,士兵的降落地点,铺成了缓冲垫。

    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敌军还没有来,蔡琰就让士兵先滑了一下绳桥。试试有没有问题。结果没有问题。也因为这么一滑,就把士兵的胆子整壮了。士兵们有了可靠的退路了,士气就高涨了。

    于是,两峰上的蔡军士兵就在蔡琰的谋划之下。轻松完成了“死战不退”、“舍身成仁”的壮举。事实上三官山战斗的战损比并不是一比七,而是零比七。

    ……

    进入初平二年,农历辛未年,公历191年,千里冰封的河床开始发出阵阵冰裂的响声。不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而是因为冰封了一个冬季的长河的内心早已经****涌动。它已迫不及待了,来不急等待阳光的温暖,来不急等待春风的抚慰。它已冰封得太久,它的内心早已充满了渴望。就在这么一个早晨,那汹涌的****突然“哗”地一下,破冰而出,宣告早春的来临。

    与****同时涌出的,还有黑山的黄巾贼匪。

    赵国、常山、中山国三郡,田郡的驻军都只有一千人。就这么区区一千人,比起当初毛城县城的五百人来说,根本就好不到哪里去。郡城,不管怎么说,规模都是比县城大的。进城出城的百姓,也是比县城多的。一千人,就仅仅能够对百姓保持一种威慑的力量,能够对衙役维持治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若遇敌情,就只能闭城防守,而没有出击的份了。

    张燕的黑山军人数不少,此时依然有六万多人。这次,倾巢出去,连一个看守老营的人都没有留下。当然,这并不是说,黑山老营就没有人。实际上,黑山老营那儿还有好几千人。只不过那些人都是田润派去建房、修路的。

    六万多人倾巢而出,动静必然小不了。赵国、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