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并不明白这两个看起来气宇轩扬,气度不凡的年轻明人此来的目的。
如果是简单的话语之上所为,那显然不至于让宋东元不解。
但是……
他预感到,事情远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虽然,这一回吴三桂仅仅只是购买了靠近海边一共二十余亩盐碱地以及二十余间完全不值钱的土房别院。
那处院子,因为靠近海边,曾经遭过倭寇袭扰,以至于宋东元自己都不愿意去住,宋氏子弟也都冷落那里。就这般,早已破漏不堪,不值几个银子。
相反,吴三桂的开价却是让宋东元想不出理由拒绝。
只不过,宋东元亦是一地豪强,在汉城也有故旧,不算那等没见识之人。他只是一听关宁吴氏便猜到了什么。
“难不成,是要转移到渔村去?但那里可不是停泊大船的地方,纵然要卸货,也得考虑从那偏僻渔村到城中发卖货物的艰难。”宋东元想不通,干脆也就不想了。
他开始去逗弄自己的孙子去了。
孙子名作宋正哲,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贪玩的时候。宋东元亦是名儒,闲赋在家,倒是喜爱教导起了孩子。
他宋氏子嗣艰难,好不容易有个孙子,自然是让宋东元格外疼爱。
这会儿,又听孙子嚷着要去街市上逛荡买糖葫芦,宋东元便带着上街去了。孙子被婢女抱着买了糖葫芦,宋正哲却想再采买些书籍。
“听闻明人船只搬运了小批量的货物上岸,惯例大明与朝鲜贸易都有许多书籍。以价值高又物体小的来算,说不定就是新书上市了呢。”这般想着,宋东元也不管宋正哲还想再买些小吃,便寻着书店去了。
只是,走到熟悉的地方,却发现此刻已然是改头换面。一个妙趣书屋的牌子挂在当中,门庭里,都是往来的客人。
而且,这妙趣书屋的东主显然手笔惊人,竟是将左右的门面也统统占了去。仁川本就是不大的城市,读书识字的士子也就那么几个。此刻京师都在这里晃荡着。
“宋公……”
“宋翁……”
“宋翁也听闻妙趣书屋了?”
……
宋东元一路招唿着,打量着书屋内的景象,不由赞叹了一声:“倒是好生爽利。”
书屋显然有过新的装修,这年头不用胶水也没什么甲醛,装修起来速度快。加上东主舍得本钱,顿时让这原来有些破陋的书屋此刻焕发新生,敞亮宽阔,几处窗户没有如这年头常用的窗纸,而是十分大手笔的用了透亮的琉璃窗,阳光照射下来,视线极好。在这里看书,当真也是一大享受。
当然,对于一个书屋而言,显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这里头能够看到最全最多的书籍。
毕竟,这年头可不是后世。寻常一个小学的图书馆就能藏书数千上万册。对于整个仁川城而言,恐怕加起来的书籍也就那么万把册。
这年头,印刷的不便让书籍成为宝贵的存在。
这一点,显然就是妙趣书屋可以赢得如此多士子来此的缘由。
这里,比起此前的书店更加书籍众多。
见此,宋东元都忍不住嘀咕了起来:“这该不是偷了明人的船吧?只不过,这么多书……难不成明人都将货物换成了书籍?”
看着上面一本本汉字书籍,尤其是颇为少见的史书,比如《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甚至还出现了被不少人认为是玩物丧志的杂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看到这里,宋东元约莫明白了为何这里这么多朝鲜士子的缘故。
书是不便宜的,哪怕有着大明货物免税的便利,但漂洋过海而来,价格自然是昂贵。除非家中家底厚实的,不然许多士子都不敢去看书籍上面的价格标签。
“《三国演义》一点二元……”宋东元知道这个元说的是大明银元。
宝钞虽然在大明国内开始流通,信誉也初显稳固,但在海外,显然还是银子更加靠谱。尤其是在京师通过水力机械锻造出来的银元,制作精良,误差极小,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甚至比起一些工艺品还要来得更加精良。
这样的制造水准让银元一经推出就收到热烈追捧。以至于甚至出现了溢价。
在海外,自然更是如此。不少人宁愿花点银子也愿意兑换一些银元出来。毕竟,这年头做生意实在不容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简单,可收钱还得称量银子,还得看成色,种种细节,不一而足,实在是让人头痛得很。
故而,宋东元微微一换算,很快就明白了。这得一两五钱碎银子呢。
对于不少手头拮据的士子而言,花这么多钱去买一本消遣的书显然是极其败家的。
但这又显露出妙趣书屋店家的本事了。他竟是开放了租书与免费看书。
租书,一天亦是不过只需要一文钱便可。至于免费看书,那更是戳中了读书人心中的热情。
妙趣书屋的主人还美其名曰文学结社,只需要入社,就能在书屋内拿起书籍就看,甚至还有茶点候着。
这般条件,宋东元听了,不由咋舌。
“这妙趣书屋的主人,当真是大手笔。只是,不知这样的人物,我从前却是没有听说过呢?难不成,也是这一行明人?”宋东元这样想着,却忽然见内间的一处空旷的房间里,一个男子奋笔疾书,却不知是写着什么东西。
身边,几个妙趣书屋的士子紧紧围观一旁。宋东元扯来几个相熟的人一问,这才发现,这个奋笔疾书的男子显然正是这妙趣书屋的主人。
“还真是个明人啊。”看衣冠,宋东元也认了出来。
这年头,大明的衣着就是时尚。
此前中朝朝贡贸易开端的时候,中国使臣最喜爱收到的礼物就是朝鲜的布匹。但朝鲜人呢,也是喜欢来自中国的布匹。当然,情况还有些细微的不一样。
朝鲜送出去的是原材料,中国人送回去的却就是成品了。
也就是说,中国人送的就是成衣。
对于有些土帽的朝鲜人而言,有些衣服都不会穿,每每都要请一同前来的侍女使臣询问如何穿衣。
自然,眼前这人是不是明人,在身周一干韩国人身旁,就十分显眼了。
只见那气宇轩扬的明人提笔疾书,一行字落下,无数人争先观看。甚至有人当场传抄了下来。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
“诸位告饶,今日实在倦了。不写了不写了。况且诸位围着我这般看,在下也吃不消呐。”朱慈拱手着,起身伸展了腰肢。
一旁围着的人将满纸的章节看了,待听完朱慈要走,纷纷都是急了。
“秦兄,你昨日施展本事,咱们都被镇住了。这一字一句,勾得咱们心痒痒的不行。都急切想要知道下回如何,你这……连人家姑娘的表字都未说,怎么能走?”
“就是……”
“秦兄,这要是舍了我等,可真是让人心里头抓心挠肺,急得不行呀!”
……(未完待续。。)
第五十二章:成均馆
朱慈要走,一干朝鲜士子们也不顾这不是正经文章,纷纷一脸急切地盯着朱慈,死活不放。
见此,陈贞慧急忙赶来解围,道:“诸位诸位,先生们想看,这四周乡邻一样想看。在下这就要拿着先生的稿件过去刊印了,还请莫要烦扰先生构思。如若不然,明日没有下回分解可看,那可如何是好?”
听陈贞慧这么一说,众人这才作罢,只是都眼巴巴地看着陈贞慧。
陈贞慧见此,当然明白为何。于是,他又拿出了几份昨日的旧报纸。
果不其然,大家又拿着上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是《金瓶梅》仔细地看了起来,皆是津津有味。
朱慈见了,却是觉得大为爽利。这几日,可算得上是朱慈在朝鲜难得顺心的几日了。因为,这些朝鲜士子都是儒家士子。学的是儒家仁义,读的是圣贤文章。
别管后世韩国人如何满世界认祖宗,孔子孟子的书就是用汉字写的。
自然,这些士子写的是汉子,念的也是汉话,不仔细分辨,真叫人分不出这里是大明还是朝鲜。
……
李岩又重新上了一回远征公司的船上。
船在海面上,将上面的货物转运到小船上继续搬到港口上虽然是个办法,却是耗时耗力,更让人感觉窝囊。
他回了一趟船,便听上面开始有人嘀嘀咕咕地开始说起了丧气话。
“也不知道队长这一回去了仁川是个什么光景,每日咱们都停在港口外,眼见那么多小渔船堵着地方,这般窝火,真是够了……”
“上一回我上岸,除了见队长带着那李岩去了一回辽东会馆,什么也没遇上。倒是听了辽东会馆说是朝鲜里的大人物作祟以后,更是不见队长做什么正事了……倒是,倒是跑去了一个什么地主那里买了一块地,还有一些屋舍。”
“难道咱们要弃了这仁川港,转道去那什么小渔港里卸货?”
……
一阵沉默间,大家都感觉到了荒唐。
他们是来做生意的,又不是来打仗的。如果是打仗,只要将人送上岸,就可以发起进攻。做生意得讲究时间和成本,去一个不能停靠大船的码头,到时候一样只能小船转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