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其实就是朱慈烺手中那将近千万两白银怎么花销的问题。
这么一个巨额斩获,也亏得朱慈烺班底新兴,偶尔冒出几个蛀虫也能清理掉。要是由眼下的朝廷管着,只怕三个月后就找不到一半了。
朱慈烺很清楚,钱只有花出去那才叫钱。故而,朱慈烺一直便想着怎么将这笔钱花出去,办法,却也是简单,大修基建。登州与青岛的码头,以及山东、河南境内的陆路,这些都是可以产生无数就业机会的地方。而且修路就需要水泥,需要沙石,这又是可以带动一批工坊的需求。在朱慈烺的规划之中,这些就是未来的财源。比起直接触碰田税这个问题,新建的工坊朱慈烺要如何收税,显然便简单许多。
而这么一笔银子,而今主要就是由傅如圭在想着怎么推动起来。
对于朱慈烺如此忠勇自己儿子,傅淑训一面是高兴,一面也是不由殷勤劝说了起来,又给出了几个法子,两人相谈甚欢,不多久就进了朱慈烺的位于澄清坊的老房子里。
傅淑训走了,朱慈烺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但他放松的时间显然还不够。
倪元璐与李邦华携手而来。
一番客套不提,朱慈烺看着这两位历史上都殉国的大臣,心中感叹,已然斟酌起了如何收揽两人了。
却不料,倪元璐一开口就让朱慈烺惊喜起来:“臣下履职户部,还望请教殿下练兵治军之法!”(未完待续。)
第七十六章:打造新东林
面对倪元璐的主动,朱慈烺心中唯有大喜。
只不过,一旁的李邦华倒是苦笑了起来。他是不好反驳这位忘年交,只好在一旁静静等着朱慈烺回复。
朱慈烺闻言,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时间抡起了军略。
“若论军事,我却首推后勤补给。世人都知晓皇家近卫军团能征善战,连虏酋阿巴泰都授首,知晓兵精将广,却不知一支强军更在于维持。首要,更是后勤补给。临清一战,前后军务司投入银两百万,为了购买粮食更是穷心竭力。为此,我在军中前后四度组织人手,编撰后勤标准教科书。从粮食采买规范、战地干粮工坊、常备营房食堂委运营一直到兵械调度标准规范林林总总,共计六万七千字。来人……都我准备的那些草稿一应都拿来。”
倪元璐闻言,顿时大喜翻阅起来。
随后,两人相谈甚欢,又讨论起了行军打仗的一些具体细节。这个时候,朱慈烺便大谈特谈方阵与长阵的运用。谈起新军训练之艰难,军律维持之不易。原本,朱慈烺手中还只有一镇兵马的时候,亲力亲为已经艰难。当兵力扩张到了直属营与两个团的时候,朱慈烺已经无法再亲力亲为了。好在,在杨文岳、司琦等文武将官辅佐下,军务司系统开始运转。这其实便是朱慈烺建立的一个中式参谋部。
“人才难得啊……”朱慈烺目光玩味地盯着倪元璐,道:“随军武校的课程都是三月速成班,这么点的时间。除了将军纪、操典、战术都只能略略推广个概念,具体实务还得手把手教。这也是皇家近卫军团打得艰难的原因。多给孤三五的年的时间。随军武校开展出出一年班,两年班的总旗、百户官成熟后。便是此刻的皇太极亲征,孤亦能堂堂正正之战将其围歼!”
“殿下胸中韬略,臣下佩服。”倪元璐心真意切。更是悄悄感慨起了朱慈烺的手腕。在京师讲学的那数百个种子进了随军武校之后已然脱胎换骨,成了朱慈烺权力系统里有力的支持者。也正是有这么多人可用,朱慈烺才敢推动军务司的系统。
甚至,在倪元璐看来,朱慈烺这不像是抱怨,反倒是像是炫耀。就算是大明历史上最强武将戚继光也是没这个班底啊。
至于迎战皇太极也有胜算这种事,倪元璐听寻常士子清谈那是不以为意。绝不相信,但朱慈烺就不一样了。
在朱慈烺斩了阿巴泰的头颅以后,这番话说出来就真的掷地有声,谁都不敢轻视。更让倪元璐心中微微激动的还有朱慈烺的那种亲近。莫不是,殿下认为自己也是人才?这样的认可意味如何,让倪元璐激动又忌惮,开始陷入了沉思。
这个时候,李邦华也终于有了机会可以开腔了:“殿下,不知如何看待我江南士林?玉绳罢官。罪有应得。首辅之位而今空悬,殿下此次入京可是为此而来?”
朱慈烺听此,却没有再急着开腔了。
东林党都是些什么人,朱慈烺心中当然清楚。这一次周延儒被自己戳穿了面目。自家父皇已然失望,哪怕相信东林党中或许有些贤才,也很难再信任。
朱慈烺是靠着后世的印象明白这两人都殉国了。可其余人呢?钱谦益的水太凉朱慈烺可是记忆犹新。
李邦华这一问。显然还是没有绝了东林之辈对那首辅之位的心思。
可宰辅的位置,朱慈烺却是不想碰。这个时候碰了。恐怕父子之间就再难有互信了。
这般想着,朱慈烺却反问道:“不知左都御史以为当今东林。还有多少贤才?”
“这……”李邦华顿时被问住了。倪元璐却心中忽然一亮,敏锐地感觉到了朱慈烺将江南士林悄悄替换成了东林。
这怎么回答? 李邦华沉吟稍许道:“自然是有的。如黄幼玄(黄道周)、史宪之(史可法)都是士林信重之辈。臣下亦是明白此二人之才学。”
“能为孤所用否?”朱慈烺笑着。
李邦华顿时沉默了。这两人当然是忠君的。可而今崇祯皇帝还在位呢,这话怎么答?
“孤无意与旧东林。”朱慈烺没有为难两人,轻声道:“若要孤点评东林。不外乎,鱼目混杂,泥沙俱下。固然有志高气洁之辈,但亦是掺杂名不副实之人。东林之中好空谈大义,实务全无的人太多了。孤看不上。倒是总宪在崇祯初年时整顿京营之举,孤深赞赏。”
李邦华谦逊了一句,没有多话:“殿下缪赞。”
倪元璐却双目闪闪,他敏锐地感觉到了朱慈烺对东林朋党相结并无抵触:“殿下亦是未想否定我东林罢?臣下一直有一个揣测,还望殿下允我放肆!”
“但请直言无妨。”朱慈烺正襟危坐。
倪元璐鼓足勇气道:“我东林已然为朋党,不知殿下以为如何?”
“有人在的地方便有江湖,权欲之争,必起朋党。君子党而不群,孤还是认可的。”朱慈烺毫无顾忌:“但孤不打算起党政。因为陛下见不得朋党,故而朝臣之中明明有齐楚浙党,明明有东林,有所谓阉党。但无人承认,遮遮掩掩,行秘密之政治,一派乌烟瘴气,唯有糊弄一人。”
这个糊弄一人说的是谁,三人都明白。
倪元璐顿时大喜,他明白自己这一回赌对了。
朱慈烺并不忌讳朋党,从朱慈烺毫无顾忌谈论东林这个群体的时候,倪元璐就猜到了。对于官员而言,东林的存在是个公开的秘密。但对于皇室而言,东林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存在。因为,这涉及到崇祯皇帝的一个心病。朱由检认为大臣结党是为了营私的,是为了联合起来糊弄皇帝的。故而,坚决打击结党之辈,当年温体仁就是这么把周延儒搞下台的。这样一来东林自然就讳莫如深,谁都不敢提。
但眼下,朱慈烺却不忌讳。因为,他要的就是亲手打造出一个新的东林!(未完待续。)
第七十七章:收服忠良【微言活动内有红包口令】
“孤要的是明明白白,放之于阳光之下亦可盛行的党派。孤在国子监讲学时,发下宏愿与理想,愿与天下士子一共为国家强盛,抵御外侮而奋战。故而,孤以为那些愿意跟随我进入随军武校,进入皇家近卫军团,进入山东河南各个岗位上为大明奋斗的人,一样是我朱慈烺麾下的朋党。这样的朋党,孤自然能明白,他绝不是为了结党营私。”朱慈烺目光发亮地看着两人:“故而,孤要的是一个新的东林。一个能告诉我们,你们聚集在一起,是为了什么,又打算如何做的新东林。”
听到这里,李邦华还不知道朱慈烺对于他们而言是什么心思,那也白费了这数十年官场沉浮了。
但正因为明白了朱慈烺胸中格局,李邦华这才不由感觉到一股久违的热血在胸腔里流淌,让他不由地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感动。
“这是我大明的太子,这是我大明的未来!有此明知储君,这天下艰难时局,终于有指望了罢!” 李邦华心中念念着,
“大明绝于党政内乱,或许便要由此而终了!大明朝堂,一个新的时代,必将由此开启!”倪元璐心中笃定。
良久,当两人消化完了朱慈烺这海量的信息量后,李邦华缓缓睁开了双目,微微将眼中的湿润之意抹去,郑重起身,朝着朱慈烺一拜:“臣下心悦诚服。愿给出殿下一个崭新的东林!”
“好!”朱慈烺顿时大笑齐声:“我这里也有一封薄礼,还请收下吧。这既是我一份私心的期望,也是为了这天下。一群为了大明美好未来团结在一起的仁人志士们的支持。”
朱慈烺递出去一封红纸包裹的平信后便不再谈论政治,而是与两人闲谈起来。
没了沉重的政治话题。几人一时间倒是探讨得颇为顺利。尤其是当朱慈烺跑出了一千万两要如何花这个话题的时候,三人更是越发热烈了起来。
“殿下建随军武校是明智之举啊。士子能不能用。有贤人引导这是最好的。但天下又哪里有那么多贤人?这就需要学校来发挥作用。只不过,而今学校教的都是科举制艺,全无实用之处。如殿下那般能另立国子监分监的举措,实在是开前人眼界。”话语投机,李邦华也不着痕迹地丢出了一个对朱慈烺的赞赏。
朱慈烺笑着应和,又看到倪元璐有话说。
果然,倪元璐笑着道:“固然是眼界的问题,但也有财力的问题啊